【摘 要】書法的審美能力作為美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教育者的足夠重視。在書法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鑒賞作品提升感知力,多樣化的書法教學培育想象力,賞析訓練提高理解力,創作書法作品培養表現力,從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感受書法文化的藝術魅力,不斷創作優秀的書法作品,以此傳承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審美能力;感知力;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9-0044-03
【作者簡介】潘潔,江蘇省張家港市鹿苑小學(江蘇蘇州,215616)教師,一級教師,蘇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書法是反映真實生活,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藝術,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特征給人們的各種生活提供美的享受。書法教學是美育的主要手段,重視書法教學中的美育作用,通過書法作品的鑒賞、想象、創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的熏陶,激發其情感,培養高尚的人格、審美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小學書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審美能力的內涵
審美能力包括審美感受能力、審美評價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簡單來講,審美能力是指學生對美的事物、藝術品格等內容的感受和認識能力。依據這種感受和能力可以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在小學書法審美能力培養中,要重點探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表現力這四項要素。
二、小學書法教育中的審美要素分析
1.感知力。
這項要素是指審美的感覺,屬于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能力的基礎條件,也是主觀感覺對審美目標的客觀描述。審美感覺既可以完整表現事物的表象特征,又可以讓審美器官形成協同作用,由此在明確審美圖式后有效傳遞相關信息。從實踐角度來看,審美能力中的感知力屬于客體事物特征的反應,不僅能有效掌控事物審美屬性,還能充分展現審美狀態中的主體情緒變化。
2.想象力。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書法是線條的造型藝術,因而同樣離不開想象。這項要素不僅是發展思維的主要形式,還是再次創作藝術形象的關鍵內容。通過審美感知培育審美的想象力,學生可以在深刻記憶表現形式和審美元素的同時,通過各種想象加工再次描述審美對象。
3.理解力。
由于審美目標具有理性和感性的基本特征,審美活動會在審美目標的形式表達上呈現生動且豐富的形象,所以,學生只依靠想象力和感知力并不能全面了解審美活動,還需要對審美目標進行理性思考。小學生更要具備審美的理解力,這樣有助于他們在學習訓練中將理解力轉變成自我創造力,最終熟練運用寫作技巧和筆法。
4.表現力。
這項要素是前三種要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屬于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小學書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將相應能力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利用感知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依據想象力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最終充分融合多項元素,在形式化的審美主觀表達中生成表現力。由此可見,表現力是小學生對審美目標的物質形態呈現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個性化特征。
三、如何在小學書法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1.基于書法作品的外在表現形式培養感知力。
感知力作為培養學生書法審美能力的基礎要求,在小學書法教學中主要用來鑒賞書法技能。審美是“眼”上的功夫,我們要培養學生多欣賞優秀的書法作品。經典的作品經過時間的沉淀,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欣賞名家名作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從軟筆書法作品的藝術形式來看,優質作品無論是點畫線條還是字體結構等都呈現出獨特的形式美,整篇作品的結構布局合理,學生在觀察解析時不僅可以領會名家的筆法運用、墨色變化等基本書寫技巧,還能從中感受到經典作品外在表現形式的藝術美感。
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通過網絡觀看名家名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博物館、書法作品展等渠道欣賞原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對學生文化素養的積累也具有積極的影響。
2.基于學生的記憶表象培養想象力。
晉代書法家衛夫人說:“每為一個字,各象其形,斯為妙也”。我們最熟悉的“永字八法”將點畫姿態描述得比較朦朧:橫如千里陣云;點如高峰墜石;豎如萬歲枯藤……在形容書法美感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說得具體點呢?沈鵬先生曾經說過:欣賞書法,是需要想象力的。如果讓一個完全不懂漢字的人去欣賞書法,在他眼里,線條只是留在紙上的痕跡而已。而文字的誕生,就是取法于自然,由一些具體的自然現象演化而來的。前人在面對漢字的時候,自然也就能聯想到身邊具體事物的形態。寫到這里,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永字八法”那么形容每一個筆畫了。
小學是學生想象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每個人的表現形式和想象內容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想象,注重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記憶表象,結合動作演示、書法故事等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熟練掌握多種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3.基于書法作品的藝術表現風格培養理解力。
理解能力一般指的是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學習書法極其重要。學生知道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表現。但理解是前提,沒有理解這個前提,更不用提表現了。所以,學習書法需要我們提高理解力,認真地比較和分析,一定要把字形結構和結字規律理解透徹,才能書寫出漂亮的漢字。
教師在進行書法教學時,要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書法作品進行理解訓練,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多樣化的作品賞析中,感受不同類型的創作風格,比如說含蓄、婀娜、狂放等。由于每位學生對書法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差異,所以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理解方式,確保他們可以在積極參與中掌握更多的書法技巧,繼續優化自身的審美能力。
學生學習書法之初可能會感到比較單調無趣,這種感覺不利于學生養成長期堅持的學習習慣。為了提高小學生在書法教學中的審美能力,教師不僅要針對所學知識設計優質的課堂模式,還要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進行應用。比如,參觀當地的大型書展、博物館等,這樣有助于學生在擺脫傳統學習思維限制的同時,真正認識到書法教學和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4.基于學生的創作表達培養表現力。
學生在書法教學中的審美表現力首先受自身書法水平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賞析書法作品,讓學生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組織他們臨摹古代的碑帖,體驗書法名家的日常生活,感受其獨具魅力的書法創作過程。
其次讓學生手摩心追,通過書法練習實踐做支撐,以達到“手”上的功夫。書法“手”上的功夫,其實是一種觸覺的感知練習,不是手指緊握不松,而是“指實掌虛”,做到靈活運用,有觸覺的感知和變化。因此在小學書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解析書法作品的外在表現形式,重點培養學生審美的感知力。這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又可以將創作體驗和想象力融合起來,不斷強化學生在書法訓練中的審美表現力。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古代孔廟和國子監,真實感受古代科考的現場,研究不同時期古人寫作風格變化的原因;學生也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在假期與父母一起參觀博物館,感受中華傳統文字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了解不同時期優秀書法作品及其作者的人生經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溫度,又可以在生活大課堂中不斷強化自身的審美意識和能力,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進行創作表達。
綜上所述,小學書法教學工作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可以在實踐學習和訓練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審美素質。因此,書法教師要結合多樣化的書法作品,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感受書法文化的藝術魅力,不斷創作優秀的書法作品,以此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教師應積極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構建多樣化的書法教學課堂,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