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要】在職業教育中,機械制造是一個應用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專業,因此該專業的具體教育理論與實踐息息相關。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職業教育要順應教育發展趨勢,將工學結合模式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正確認知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意義,制定應用工學結合模式的具體策略,為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本研究首先從工學結合模式的內涵、工學結合模式有效連接了學生就業與企業用人、工學結合模式是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三個方面分析了工學結合模式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產生的積極影響,然后探析了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教學現狀與問題,之后闡述了機械制造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最后從在課程開發環節實現工程實踐和理論學習同步、積極開發和建設校內外實訓教學基地、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實現教學與實踐的一體化、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促進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施、在對課程體系進行構建的過程中嚴格依據工作過程標準化思想、將企業文化課程與文化科學素養課程增設出來,將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培養起來六個方面探討了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 機械制造專業? 工學結合模式?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3-0193-03
1.前言
我國教育部門明確指出,要把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提高專業建設水平,適當調整和優化專業,為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優化提供重要指導。教育部門啟動了國家職業院校發展規劃,將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
2.工學結合模式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產生的積極影響
2.1工學結合模式的內涵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指高職院校和企業緊密合作,有機結合學習與工作,通過課堂教育與實際生產活動,將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業競爭力、職業能力全面提升。內容包括師資培養與實踐教學環境建設、課程與教學內容改革等。
2.2工學結合模式將學生就業與企業用人有效連接了起來
對于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來說,工學結合模式是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開展與機械制造相關的操作,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充滿理論的課堂,而且要積極參與到崗位工作中,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一邊開展實踐,一邊更加有效地成長[1]。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管理在校學生,而且有利于學生接受企業有經驗工作人員的正確專業指導,有機統一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職業生涯。同時,學生進入到企業實習中,可以有更多機會運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掌握更多寶貴的工作經驗,也可以廣泛收集社會就業信息,這樣當學生結束學校生活后會很快被企業錄用,從理論學習到具體實踐再到就業,可以實現整個過程的無縫連接。對于企業來說,在人才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必須重點關注人才的競爭,為此可以加強與學校的合作,提前挖掘和選擇優質的人才,在職業教育中有效融入企業的發展理念以及對人才的需求。
2.3工學結合模式是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
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教師可以充分考慮當前機械制造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細化人才培養目標,在具體化和細化學習目標中將每一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特長充分發揮出來。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實踐提升學科建設水平,進一步優化和改革教學內容,使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更加貼近社會實際發展需求和企業生產需求。同時將自身發展理念融入其中后,將打破課堂教學的固有模式,提升學校人才培養的科學性與實用性。例如學校會根據企業實際的崗位需求以及相關工作崗位職業要求,將學生進行科學劃分,從技術、工種等多個方面,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培養更多優秀人才[2]。同時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校會與企業共同研發授課內容以及基本流程,有效整合教材資源,按照企業實踐性和直觀性的原則,將學生有效融入到現場教學中,真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有利于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3.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教學現狀與問題
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內容均受到教育理念的直接影響,在傳統接受性學習觀、知識本位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實驗內容為對事實結論或科學原理進行驗證,同時,通常情況下,在教學中,實驗教學只起補充理論教學的作用,極易被忽略。傳統實驗的主要教育功能為傳承知識,其將這一功能實現的主要途徑為驗證性實驗模式,雖然能夠將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但是卻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全面發展,原因主要為:(1)傳統實驗的中心主要為實驗指導書、教師,學生被動參與實驗,很難將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由于缺乏實驗主體性,因此會造成學生無法充分發揮創新思維;(2)驗證性實驗使學生只能將驗證的收獲從實驗中獲取過來,但是無法將探索的體驗從實驗中獲取過來,其依據實驗指導書將實驗項目與教學任務一步一步完成,沒有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綜合培養起來;(3)實踐性教學對個性化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進行大力倡導,變革了傳統教學方法,突破了實驗驗證性教學法模式;(4)職業教育的特征主要為將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出來,而驗證實驗無法充分體現這一能力。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現階段,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起來,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推進,對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思路進行探索,使其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相適應。
4.機械制造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職業教育中的機械制造專業可以培養大量的從事機械部件加工、設計,操作生產設備等具有較高技能的專業人才。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會設置公共課程、職業基礎課程等。職業教育模塊課程按照培養方式和培養能力不同,可以具體劃分為制造類、機械設計類、數控技術類等多個專業。機械制造專業會以工作實習為入手點,制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在學生在校期間帶領學生到企業帶薪實習。通過在企業進行有效的實習和練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而且會帶著在企業實習中遇到的問題返回學校,將有利條件提供給后續專業課程學習[3]。學校要根據學生在企業實際的實習情況,提升課程設置的針對性,組織學生參與到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嚴格按照專業方向對職業教育課程進行設置,并在其中有效融入職業資格證書,適當增加綜合職業素養選修課程。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機械制造知識的熱情,而且可以真正做到教學有的放矢。
5.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策略
5.1在課程開發環節實現工程實踐和理論學習同步
對于機械制造專業來講,學校設置的教學課程不僅是加強理論教育的重要基礎,而且也是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要嚴格遵循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同步的課程設置原則,促進機械制造專業實現工學有效結合,真正做到無縫對接,讓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有置身于企業生產流水線的感覺,保持企業機械生產過程與教學課程的一致性,同時提升學生理論知識接受步驟和企業實際生產操作步驟的同步性[4]。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參考知名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優秀案例進行教學設計。需要注意的是,在開發和設置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企業,也不能絕對性地復制企業的生產需求,而是在不同種類的理論基礎中融入整個生產內容,比如組合與加工零部件、安裝工藝設備等,將不同知識進行組合和拆分,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機械制造教學。
5.2積極開發和建設校內外實訓教學基地
在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中,建設實踐基地是重要的載體和步驟,也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加快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提升人才培養效率的必要途徑。某職業院校,為了推進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近幾年購置了大量的數控車、汽車裝配、數控銑床等實訓設備,并通過與知名企業的合作建立了大面積供學生實習的廠房,為學生實際操作訓練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5]。同時在其中配備了實訓室、機械零件室、電工實驗室等,為機械制造專業學生的實踐和操作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該學校已經與多家機械制造生產企業確立了穩定的生產合作關系,具體的合作內容主要包括:共同開發和建設實訓基地,可以使用企業現有的設備開展實踐教學,企業為學校提供一定的技術人才,通過與教師的密切配合指導學生完成實踐任務,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5.3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實現教學與實踐的一體化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涉及到多方面內容,其中包括企業的生產基地、學校的實訓基地、學校的課堂教育等,其中學生在企業中開展實訓尤為重要[6]。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實現教學與實踐的一體化,可以有機統一課堂教育、校內實訓、校外實訓以及在企業中的實習等,從而真正實現學中有練,實踐中有學,使學習、練習和實踐這三個環節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共同保障學生理論學習能力的提升,使學生更好地鞏固學習的理論知識,并更加熟練地、靈活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此外,推動教學與實踐的一體化可以為學生知識學習的連貫性提供重要保障。比如,學生會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而如果學生可以及時投入到具體的生產車間操作中或者實訓基地進行實際操作,那么將會大大增強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效果,給學生的專業發展帶來較大的幫助。
5.4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促進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施
職業院校要以生源特征和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為基礎建設工學結合試點班級,在課程設置方面,降低公共基礎課程的學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語,適當增加文化素質選修課的比例,開展與文化素質相關的講座,提升學生的內在修養[7]。同時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要在內容體系方面打破學科型的教學體系,重新建立以技術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升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將工作過程作為重要導向,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以崗位和就業需求為依據,實現課程體系的模塊化。
5.5 在對課程體系進行構建的過程中嚴格依據工作過程標準化思想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職業教育應該依據調研社會需求、將崗位工作過程分解、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分析教學轉化、將課程模塊確定下來、設置課程、將課程標準編寫出來的過程開發課程體系程序。同時,還應該將學科型教學體系完全打破,將模塊化課程體系重新構建起來,其主線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培養,導向為工作過程,依據為就業需求、崗位需求、產業(行業)需求。
5.6 將企業文化課程與文化科學素養課程增設出來,將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培養起來
依據學生未來就業職業需求與生源特征,在課程設置上將工學結合試點班級的公共基礎課部分適當減少,比如,將公共英語課減少,將現代社交禮儀、企業文化構成、公共關系等文化素質講座與選修課增設起來,將學生勤奮進取的職業素養及內在修養培養起來,將其職業道德、科學文化等綜合素質提升,將有利的前提條件提供給其上崗工作。
6.結語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向工學結合的路子上轉變這一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改革與實際相符。將適應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起來是職業學校的主要任務,而學生要想形成專業技能,一方面需要通過大量反復實踐技能訓練,另一方面還需要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在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中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學會技術操作的本領。通過開發課程,建立課程體系,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建立實訓基地等可以加快工學教學模式的實現速度,提高職業教育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宋欣穎.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電大理工,2019(1):47-49.
[2]李建國.開放教育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學生畢業綜合實踐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運用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21):192-193.
[3]危春燕.職業教育機械制造專業“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華少年,2019(28):190-191.
[4]張勁英.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改革與實踐[J].南方農機,2021,52(11):140-141.
[5]伍偉敏.基于工學結合模式機械制造類專業學生崗位素質的培養方案[J].西部素質教育,2019,2(12):86.
[6]任成高,寧朝陽,朱岱力,等.高職機械類專業推行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探討[J].裝備制造技術,2020(11):177-178.
[7]周延昌.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工學交替六對接”研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7):231,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