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劉光武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元素;測樹技術;課程改革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是對新時代高校教師教書育人提出的新要求,深化了教育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認識。課程思政指導高校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充分發揮了各門課程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的提出為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目標和要求。響應習總書記號召,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是探索新時期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徑。專業課程教學也可以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研究中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到教學中去,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提高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接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
一、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國的文化建設逐漸顯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模糊與西方文化思想滲透具有很大關系,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有必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引領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期,易受各種錯誤思潮和極端思想影響,“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高校要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工作者應把握好時機,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依據課程特色,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專業課程的學習中,著力探索構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測樹技術作為林業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研究探測和取得森林資源信息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在林業生產中,取得可靠的森林資源信息、了解森林資源狀況及其變化規律是實現森林合理經營、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途徑,從而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應和社會效益,將測樹技術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實現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需要。
二、思政元素融入測樹技術課程教學實例
(一)課程思政融入測樹技術發展簡史的教學設計
測樹技術發展簡史采用講授法介紹了奧地利林學家Bit-terlich W.的事跡及我國測樹技術發展(重點介紹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林昌庚教授)。1947年奧地利林學家Bitterlich W.創 造了角規測樹,打破了100多年來在固定標準地上進行每木檢尺的傳統,簡化了林分測定工作,提高了林分調查因子測定的工作效率。1961年,林昌庚教授經過大量實驗和反復計算,提出以實驗形數作為干形指標,克服了胸高形數隨樹高變化的缺點和采用正形數量測立木高處直徑的不便,方便了立木材積測算。林昌庚教授在世界林木單株材積測定史上留下中國林學家的足跡,為中國科學家爭得了榮譽。
將思政元素融入測樹技術發展簡史,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愛國情操。
林學家Bitterlich W.工作中發現樣地調查工作量大、過程繁瑣,就琢磨新的樣地調查方法。他經過構思、設計、質疑、解釋、實踐等歷時18年開發完成了角規測樹技術,后又經一代又一代林學家不斷努力,才得以完善。通過他的事跡,啟發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不僅要有情懷,而且要執著。工作中遇到問題,要多觀察、勤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做利民之事。同時啟發學生心存感激,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是無數前輩心血的積累。課堂上采用分組討論法,討論為什么一代又一代林學家要改進初始角規測樹工具,從而培養學生敢于挑戰權威、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通過對我國林學家林昌庚教授對立木材積測算做出貢獻的介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課程思政融入樹高測定的教學設計
在樹高測定部分,采用圖解法講授布魯萊斯測高器的測高原理,采用演示法講解布魯萊斯測高器的構造及使用方法,讓學生直觀地掌握布魯萊斯測高器的使用。在實踐環節,采用班級分組、組長負責、團隊協作的方式完成每組分配的教學任務。每組教學任務完成后,采用一定的評分標準,小組間循環檢查,給出每組的考核分數。
樹高測定是測樹技術這門課程的基礎工作,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測量過程中,主干稍頂的確定、測點位置、測點距離、儀器的使用等都會影響測量結果的精度,而樹高測定的準確性會影響下一步計算樹干材積或生長量的準確性。在測量過程中要拉皮尺、要辨認樹種還要記錄統計數據,這些工作都需要團隊合作。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踐操作,點明規范操作及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和合作意識。
(三)課程思政融入年輪測定的教學設計
年輪測定可以了解樹木生長過程,是樹干解析這節課的重點。教師講解影響年輪形成的因素、年輪的組成、測定年輪的意義、測定年輪寬度時的注意事項。學生觀察樹干斷面的年輪,找出斷面的南北方向,觀察年輪生長、測定樹干定期生長量,繪制生長量曲線圖。
將思政元素融入年輪測定的教學設計中,采用比較和感悟法。在環境條件良好的季節,形成層向內分化的次生木質部細胞又多又大顏色又淺,植物就快速生長;在惡略的環境條件下,就形成又少又小顏色又深的次生木質細胞,植物生長就慢。正是植物對氣候的適應,樹干斷面上才會形成這么美麗的圖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的成長過程也會遇到很多挫折和不如意,學會去微笑面對它,我們的人生會因此而多彩。就像一位詩人曾說的:熬過了冬天的寒冷,就能享受春天的溫暖;熬過了夏天的炎熱,就能享受秋天的涼爽。
(四)課程思政融入林分調查的教學設計
森林調查是了解森林特征及規律的基礎,是實現森林合理經營、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依據,是測樹技術的重點教學內容。調查的內容包含林分起源、林相、樹種組成、林分年齡、林分密度、立地質量、胸徑、樹高、蓄積量、出材量、土壤、地形地勢等,調查項目較多。依據森林面積和精度要求,又會在森林中設置多個調查點,對不同的調查內容進行調查。調查的工作量大,野外調查非常辛苦,這些對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是很大的挑戰。
采用短視頻導入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的兩年工作經歷,1962年,焦裕祿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焦裕祿同志下決心要除掉三害。看短視頻之后,讓同學們分組討論,焦裕祿同志為了治理內澇、風沙和鹽堿都做了哪些事?哪些細節打動了你?你的體會有哪些?通過談論,同學們增強了對焦裕祿同志功勛的了解和認識,被焦裕祿同志一心為民的精神震撼。通過討論,同學們認識到焦裕祿寶貴的治沙經驗是他從農民那里一點一滴學來的,也認識到調查研究的重要性。采用類比法,講解屠呦呦在搜集600多個方藥和300余次試驗的基礎上,確定了以中藥青蒿為主的研究方向;講解塞罕壩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冒著大雪跑遍了塞罕壩的山山嶺嶺,確定了要在馬蹄坑種植落葉松的事跡。采用點睛法指出,焦裕祿治理三害的經驗、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王尚海沙漠中造綠洲,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調查是成功的基石。從而讓學生明白:森林調查是實現對森林科學管理的基礎,也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途徑。
結語
專業知識本身具有明顯的價值取向和家國情懷,所以,任何一門專業課中都蘊含有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可以通過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實現進一步拓展和開發。
測樹技術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能增加知識的趣味性,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意識形態和思政教育的內容融入專業教學,有助于大學生的愛國情操、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引領。
在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專業課教師不僅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做好課程設計,將挖掘到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去,對學生做到“潤無細無聲”的思政教育。
空洞的理論總是缺少說服力,教師要首先參悟其中的道理,讓自己成為正確價值觀的踐行者,并用這些觀念來解決工作或生活中的難題,在指導學生時才會更加清晰。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結合課堂內容,融入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對事件的認知,在知識傳播過程中進行正確價值觀引領,學生會更容易接受。
本研究只是思政元素融入測樹技術的初步探索,后期有望通過學習,進一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
作者簡介:陳晨(1980-),女,河南西平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責任編輯 梁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