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艷
[摘要] 新時代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作為承擔立德樹人主體任務的班主任,需要在“舍得”中堅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做人本真,在情境中堅持“回歸兒童,真正發生”的德育本真,在欣賞中托舉“純真童心,獨立個體”的兒童本真。
[關鍵詞] 立德樹人;班主任;本真品質;兒童
教育家陶行知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道盡了教育的本質。新時代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立德樹人。于漪老師說:“新時代教師要有立德樹人的基本功。”作為承擔立德樹人主體任務的班主任,尤其需要修煉這樣的基本功。要想實現高品質育人目標,筆者認為對于本真品質的精神追求是立德樹人目標達成的基本保障,也是班主任需要共同踐行的重要使命。
一、探尋本真之品的內涵和價值
1.堅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做人本真
要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班主任的價值引領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職業生涯中保持教育本真,履行神圣使命,傾心教書、真心育人,這是班主任的初心使命,也是本真之品的基本內涵。要想實現德育的真,班主任必須有求真之品,只有育德之人的“真”德有保障,實現立德樹人才有可能。因此,從班主任視角來看本真,便是懷教育初心,謹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之使命,求真知,用真情,做真人。這是班主任本真之品的基石。
2.遵循“回歸兒童,真正發生”的德育本真
本真之品不只是班主任的自身建設要求,還指向遵循“回歸兒童,真正發生”的德育本真。當下德育過程中存在不少弊端,要實現真正有意義的德育還需要班主任以求真之精神,擺脫空洞說教的藩籬,回歸教育的本源,把握教育的本質,依據兒童的純真,發現兒童的密碼,回到兒童德行養成的基本規律上,情義共生,在生活體驗中涵養品格,在情感沖突中生成德性,從而實現真實情境中的教書育人活動“真正發生”的高品質狀態。這是班主任本真之品的專業追求。
3.守護“純真童心,獨立個體”的兒童本真
明代大學者李贄在《童心說》中曾述:“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揭示了童真“最初一念”的“絕假純真”,一種天然的狀態、一種“坦率自然,毫不做作”的爛漫的真實。這樣的童真如雪般純粹,如瓷器般易碎,既需要班主任的發現與尊重,也需要班主任的守護與助推。高品質育人就是要求班主任以本真之品,欣賞并引導學生遵循純真童心,堅持求實態度,立志學做真人,學會敬畏真理,讓教育回到本來的樣子,回到兒童喜歡的樣子,回到當下和未來生活需要的樣子。在相互影響中提升班級育人的品質,成就班主任的職業幸福。這是班主任本真之品的價值追求。
二、本真之品的內容與路徑
如何求“真”呢?班主任追求高品質育人方式、修煉育人的本真之品需要關注三點:
1.在“舍得”中堅守初心之“真”
(1)堅守初心。班主任在真實的教育生活和平實的職業崗位中,常常會被瑣碎和繁雜包裹,注定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情感,注定了不可能飛黃騰達,注定了不可能實現財富自由。要做一個有品位、有態度、有自尊,深受孩子們喜歡,能讓孩子們終身受益的班主任,需要在舍與得之間進退自如,只有合理地取舍,才能找到人生的價值,獲得職業的幸福感。第一要舍棄名利,學會淡然。選擇教師職業就注定了遠離名與利,舍棄名利之心,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第二要舍棄抱怨,享受幸福。當下教育的環境對教師而言并不友好,作為一線班主任,可能受到的委屈,遇到的問題、困境,感受到的疲累會很多,如果一味抱怨,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自己的心態失去平衡,進而讓不良的情緒影響到自己和學生,也影響到班級生活的高質量發展。班主任只有舍棄抱怨,學會面對問題,巧妙解決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用包容的心態看教育,用美好的行為影響班級,才能在實踐中獲得職業的幸福感。第三要舍得付出,升華人生。工作中,舍得付出辛勞,才能收獲成績;舍得付出關愛,才能收獲學生的愛;舍得付出智慧,才能收獲優秀的集體……做教育需靜下心來,在每日平凡的積淀中內修一顆“純粹之心”,方可成就自己的平凡事業,安享一個普通班主任的從容人生。
(2)充滿真情。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有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人的心靈深處。”愛是一切好教育的源頭,班主任唯有將自己融入學生之中,才能獲得“真教育”的實效。第一,用充滿愛的真情,去想學生之所想。無數老一輩教育家對學生的真愛故事都向我們呈現出了充滿愛的教育,這才是兒童真正需要的教育,心中有愛的人,才能讓育德的過程更無痕且有效。第二,用傾聽的方式理解學生的想法,尊重他們的人格。愛只有用兒童喜歡的方式、需要的方式去表達,才能發生作用,也才能催化德之生長。第三,欣賞學生的優點,寬待他們的失誤,陶行知“四塊糖果”的故事打動人的不是糖果本身,而是故事中陶行知對兒童的欣賞與尊重、寬容與引導,這是對兒童充滿真情的教師才會有的視角,也是本真之品的浪漫外顯。
(3)追求真知。修煉本真之品離不開對真知的追求,既需要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精益求精地探索真理,獲得真知灼見、真才實學,還需要以求真品質完成“探求真知,教人求真”的教育使命,兩者既相互影響,也相互促進。首先,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建構班主任工作的理念體系。理念體系的建構來自閱讀與學習,向教育前輩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在理論與實踐中探尋德育的真諦,理解兒童的密碼。同時,班主任需要不斷地探索新理念來應對日新月異的教育新生態。其次,建構適應新時代變化的班本課程體系。班主任需要根據不同的班級特質形成不同的班本課程體系,這包括從個體到群體的目標設定、活動計劃、活動實施、展示評價等,還包括拓展與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多維度的德育之域,這樣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便是班主任不斷求真的過程。第三,建構“探求真知,學做真人”的班級生態體系。良好的班級生態體系有利于促進班級高品質的發展,除了班主任的榜樣引領,還需要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專題活動來熏陶兒童求真知,啟發兒童做真人,喚醒兒童立真德,從而真正形成高品質的班級發展生態。
2.在“情境”中踐行德育之“真”
教育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生活便是兒童德育的來處與歸處。現實生活中,“假、大、空”的德育弊端尤其凸顯,如何破解呢?“道始于情”,班主任唯有在生活情境中踐行德育本真,方能領悟生活教育的真諦。
(1)在情境中真實體悟生活。當下的德育大多還停留在以說教和灌輸為主,學生以接受的方式聽“德”,但回到生活中,這樣聽來的德育又怎能知行合一呢?以筆者所在班級的實踐為例,在每學期一個多月的項目學習實踐活動中,把生活變成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發現生活、體悟生活、熱愛生活。項目學習課程從自我、他人、自然、社會等多個維度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在與“魚”“蠶”“茶”等一系列自然項目的親近中,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中秋”“重陽”“春節”“端午”“二十四節氣”等項目體驗中,親近優秀傳統,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年級入學儀式”“入隊儀式”“十歲成長儀式”“畢業季”等項目中,正確認識自我,感受成長,享受成長;在“家鄉味道”“家鄉的石板街”“圖說海安”“我為家鄉獻一計”等項目中,沉浸式認識家鄉,親近家鄉的人與物,景與情……這樣的德育把兒童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讓兒童主動發現生活,感受生活的真實與美好,為未來更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礎。
(2)在情境中真正發生德育。當兒童對生活有了關注與體悟,德育才有可能發生。但只有體悟還不夠,還需要讓德育向更深處漫溯。以“二十四節氣”項目為例,不同的實踐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德育效果:如果只是停留在知曉二十四節氣,了解其由來,誦讀與之相關的童謠、詩篇等,那么,二十四節氣就只是二十四節氣,兒童并未形成深度的體悟;如果讓兒童在春分、芒種等節氣中體驗與之相關的習俗,嘗試做與節氣相關的美食,德育有了“我”的主動參與,情感激發,兒童對二十四節氣的體悟便更深一層;引導兒童如何用作品展示或講述的方式去進行“申遺”,去向外國友人推薦,去傳承給后代……那么,二十四節氣便是有意義的二十四節氣。因此,德育只有與兒童發生關系,形成深度關聯時,才能真正發生。
(3)在情境中主動建構生活。高德勝說:“從現實生活出發或回歸生活不是目的,而是起點,目的在于引導兒童去建構有道德的美好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在于引導生活的建構。當德育一點一點真正發生時,兒童對于生活的理解與感悟、體驗與思考會越來越豐富,與生活的互動也會越來越頻繁、深入、精彩,當兒童開始主動思考生活與自我的關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改變生活時,主動建構生活便發生了。以“家鄉的石板街”項目為例,項目任務是讓學生開始去關注、發現家鄉石板街,學生通過攝影、繪畫、寫作欣賞,感受著她的美,后來學生開始去尋訪老街上的人與事、店鋪與故事,在她的前世今生中陶醉與沉思。但真正發生作用的是如何保護她的行動倡議,實地勘察、走訪、調查,才能發現她真正需要的保護是什么,小組合作,學習研究,尋找資源,撰寫倡議書……如何落實才是關鍵,找哪些部門去溝通,向哪些人去求助,遇到了哪些困難,我們可以如何解決……當計劃書從腦海中的構思到落到紙上的條目式任務,再到實際生活中的行動與改變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從兒童內心生長出來的責任感、擔當感,而這便是真德育所呈現的迷人風景。
班主任只有以真教育的理念指導實踐,注重教學做合一,讓兒童時刻體會無痕的德育情境,德育之“真”才可以企及。
3.在“欣賞”中托舉兒童之“真”
我們常常用“天真”“純真”這樣的詞語形容兒童,兒童的“真”大概是與成人最具區別的特征存在,但這樣的“真”,在當下的德育過程中卻常常被忽視、被扼殺,這值得深思與反省。
(1)讀懂兒童的“真”。瑞吉歐教育的領頭人馬拉古齊認為,兒童是一個由一百組成的世界,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游戲、一百種說話的方式,等等。優秀的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去讀懂這一百種語言,了解這一百個想法,明白這一百種說話的方式……你看到的“木訥”,也許只是因為你不是他信任的人;你以為的“頂嘴”,或許只是因為他的想法你忽視了;你以為的“不守紀律”,或許只是他因為某事太過興奮,想與同學分享……“真”的兒童,兒童的“真”,只有懂得的人,才能發現和理解。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傾聽這份真,才能獲得信賴,實現對話;善于欣賞這份真,才能發現精彩,并助推其更加精彩;善于包容這份真,才會讓童心愿意敞開。研究兒童,讀懂真實的兒童是班主任需要修煉的第一基本功。
(2)激發兒童的“真”。海德格爾說,可能性高于現實性。長期以來,我們更關注兒童的現實性,而很少關注可能性。但兒童生機勃勃,與成人相比,他們的可能性更豐富,更生動,更巨大,更值得期待,當然,這樣的可能性需要通過教育去激發,去喚醒,去提升。那么,班主任不妨把兒童的缺點和錯誤看作“營養不良的優點”,去滿懷信心地鼓勵、引導兒童;班主任還不妨把兒童的“尚未”看作教育的機會和兒童發展的動力,以靜待花開的耐心去期待兒童未來的“真”成長。
(3)成就兒童的“真”。教育的目的是讓兒童成為他自己,這才是兒童真正需要的教育。但班級授課制大大制約了因材施教的目標落地,真實教育環境下的每一個兒童雖是獨一無二的,可是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整齊劃一的模樣。為避免這樣的德育現象,作為班主任,筆者認為在接班之初便需要對每一個學生做出大量的觀察、溝通、反饋記錄,去形成成長檔案及相對專業的具有針對性的診斷,再與兒童及家長一起制定長短期發展目標和實踐計劃,通過階段性的反饋和評價,成就兒童的“真”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生活德育再論[M].人民出版社,2019.
[2]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06).
[3]成尚榮.兒童立場[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