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瑩
摘? 要:協同育人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發展出來的全新育人觀念,這種追求是讓各大教育主體發揮各自優勢,并借助在載體完成溝通和互動,形成育人工作上的合力,促進學生學習潛能和優勢特長的發展,達到更加優質的育人效果。而新興媒體技術的出現,為達成這一目標提供了便利。而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促進各類教育資源、教育主體的融合,形成育人的協同效應,需要對新媒體優勢進行探索。為此,本文提出高校借助新媒體實施協同育人工作的對策,為落實育人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興媒體;高等教育;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5-000-03
新興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高校育人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和困難。為契合教育環境和要求的變化,需要高校發揮各大育人主體的優勢,構建思政協同育人的新機制,在專業學科中滲透思政理念,形成同向而行的教育合力,促進思政育人工作實效性的提升,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實現新時期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的目標。
一、新興媒體在高校協同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解析
(一)新媒體信息快速傳遞,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橋梁
教育改革深化階段,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需要,國家和教育部提出立德樹人的育人新要求,并提出協同育人的理念。將思政理論和育人內容有效滲透到專業課程中,是打破原本育人工作格局的關鍵一步,也是促進課程融合,形成協同效應的關鍵。協同育人要求各大育人主體承擔起培養全方位發展人才的職責,在講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傳授國家意志和道德標準,完成學生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養,也可以通過價值的引領,完善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在此過程中,新興媒體技術的出現,可將這些思想和理念滲透到育人全過程,促成各類思政要素的融合。新興媒體平臺中,各類信息和數據類型眾多,且信息的傳遞有著實時性和互動性的特征。以新興媒體技術為依托,將各類信息資源融合到育人工作中,不但能夠豐富思政理論內容,便于各類思想觀念的快速傳播,還可借助線上活動的功能,促進師生更加直接的溝通,使協同育人工作有著新興媒體的輔助,知識的呈現更具有親和力,以此構建大思政的格局,保障協同育人工作的實施效果[1]。
(二)新媒體打破時空限制,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
高校思政育人的主體,不局限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而是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形成多主體合作育人的新格局。思政教師、專任教師、團組織成員、學工隊伍是協同育人的四大主體,只有他們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達到更加優質的育人成效。在傳統育人模式中,各方育人力量相對獨立,且之間的溝通不暢,對于育人計劃和方案的制訂,缺少主動意識,使校內沒有形成協同育人的工作形態,降低了各部門育人的水平。而新時代下,新興媒體的發展和應用,可改變以往結構松散,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的局面。以新媒體平臺為載體,利于四大主體的實時溝通,針對新的發展要求,以及育人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公共討論新的對策。通過集思廣益來構建育人新機制,發揮各大主體各自優勢,保障協同育人內在動能的提升。同時,新媒體平臺中信息的共享和傳遞,可豐富思政育人的理論內容,使育人工作開展效率不斷提高,更早完成協同育人共同體的構建。
二、利用新興媒體實施協同工作存在的主要阻礙
(一)宣傳渠道眾多,使新媒體育人資源相對分散
新興媒體的興起,使越來越多的媒體平臺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從最初的微博和QQ,到現在的抖音、快手、微信等,新興媒體的強勢來襲,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但也分散了大眾對傳統渠道的關注度,為新媒體平臺中的教育宣傳工作帶來難度。大多數院校面對新媒體的構建,盲目地追求育人方式上的創新,急于在工作中開辟新興媒體平臺,以全新的姿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而,學校缺少具體的規劃,會使新媒體宣傳的內容存在重復性嚴重的問題,學校在發布相關推送內容時,大多選擇多個平臺的統一部署,而缺少側重的宣傳渠道,會使學生反復接收相同的信息。在大量信息的騷擾下,學生會選擇屏蔽官方賬號,使學校宣傳渠道被堵塞,文化育人的效果降低。與此同時,在宣傳內容上,由于與思政育人工作相關的資源,有著類型眾多內容繁雜的特點,部分含金量較高的學術性刊物,更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才能下載,造成學校媒體宣傳內容質量不高,且脫離學生的實際,無法引領正確的輿論。具有教育特色的思政內容,需要貼合學生現實生活,才能保障宣傳內容的生命活力。但是學校鑒于對官方渠道的考量,大多選擇嚴謹的新聞類稿件,缺少對當下熱點的關注,使信息過于刻板,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降低,難以發揮媒體宣傳的作用[2]。
(二)媒體環境的復雜性,降低協同育人工作對新興媒體的使用效率
新興媒體平臺的建設,為人們傳遞信息帶來便利。在自由開放的媒體環境中,大眾可發表言論和看法,完成交流與互動。這種信息傳播形態的出現,雖然為思政協同育人工作帶來新的思路,但是復雜的媒體環境也增加了教學管理的壓力。特別是面對成長在新時期背景下的學生,他們普遍有著更為活躍的思想,對新興的事物保持著較強的好奇心。思政協同育人工作在媒體平臺進行理論教學和宣傳時,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查找資源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學生面對海量的信息,容易出現無法辨別的問題,受到錯誤觀念和行為的影響,出現對思政教育工作的懷疑。這種問題的出現,使部分教師降低了使用新媒體的欲望,媒體平臺的使用率不高,就難以發揮其優勢,不能為協同育人工作帶來更大的幫助。
(三)對新興媒體的應用重視不足,應用實效性不強
由于大多數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通常將重心放在提高學生考試成績、應試能力與知識儲備能力上,忽略了對教學模式的創新,而阻礙新興媒體的順利運用。還有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雖然明確認識到創新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并了解到應用新興媒體對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與實效性,實現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設所起到的作用。但因其自身缺乏完備的知識體系、信息素養與技術支撐,而導致其在應用新興媒體落實協同育人工作時,通常會出現過于依賴新興媒體技術,忽略課堂教學主體作用,或是應用能力不足,教學實效性不強等問題,嚴重影響新興媒體在協同育人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另外,因部分高校在開展協同育人工作中,并不重視新興媒體技術的應用,而忽略資金、設備設施、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也并未運用多種途徑加強新興媒體應用價值、作用及優勢的宣傳普及。久而久之,便導致高校不重視新興媒體、教師能力不足、教學設備缺乏等問題的產生,從而成為新興媒體應用于高校協同人工作中的重要阻礙,這就需要相關人員給予此方面的重視,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行對策[3]。
三、新興媒體在高校協同育人工作中應用路徑研究
(一)利用新興媒體與技術手段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多樣化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
在高校協同育人工作中應用新興媒體,還可通過利用新興媒體與技術手段,積極整合社會協同育人資源,搭建多樣化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為高校協同育人工作開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高校應與合作企業共同搭建專業實驗室與平臺建設基地,針對思政教育內容、人才培養目標、自身辦學特色以及企業用人需求等,科學化制訂協同育人方案與計劃。大力開展基于新興媒體環境下全真媒體項目與各項環境訓練,形成實際產業鏈條培訓,進一步實現新興媒體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目標。
第二,在該平臺中利用新興媒體技術整合學校原有相關實習基地與社會資源,搭建多樣化新興媒體協同育人平臺,豐富與補充高校思政教育實踐平臺建設中存在的漏洞,推動實踐平臺內涵建設。
此外,還應當利用新興媒體加強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育人,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實習實訓育人模式中,實現思政教育全面滲透,保證協同育人成效。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學校加強與合作期間企業的溝通和交流,根據彼此人才培養需求,重新制訂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計劃、方案與內容,將思政教育內涵融入其中。促使雙方在培養專業人才時,除了要實現對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與崗位勝任力的培育,還要注重培育學生道德規范、道德行為與職業素養,以此來真正提高高校協同育人工作成效。
(二)利用新興媒體積極推動思政教育三大課堂協同育人,提升協同育人工作親和力
為了在新媒體發展背景下解決高校存在的“教書不育人,育人不教書”教與學分離、兩張皮的現象,相關高校管理者應大力實施導師計劃、思政課教師擔任專兼職班主任計劃、專業導師計劃以及學生住校等做法。學校領導者應作為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聯系人,思政課教師擔任專兼職班主任或導師、助教,協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勤奮好學習慣。教師要了解學生上課情況,利用各種機會走近學生,拉近自身與學生間的距離,成為學生的朋友與人生導師,利用線上咨詢交談與線下面對面心理疏導等方法,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同時,應主動利用新媒體社交平臺,如微信、QQ等,主動與任課教師聯系,及時反饋教學情況,便于任課教師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教學方案和計劃。然后,再通過加強思政課與各部門的協同,即思政部與學工部、創新創業學院、校團委以及二級學院等多方主體協同合作,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達成共識,以此來打造學校內部協同育人合力。首先,加深思政課教師對學生工作領域內的第二課堂、網絡社區課堂的認同,了解第二課堂對培育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頑強拼搏的意志與集體榮譽感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定期舉辦主題班會、十佳大學生評選、主題書畫設計展以及十佳特色寢室評比等活動,達成人才培育目標。其次,在推動思政教育三大課堂協同育人時利用新型媒體技術,還需要鼓勵思政課教師由傳統的思政課堂,拓展至課外乃至社會,利用新媒體技術,專門打造網絡課堂App,打破傳統時間、地域的限制。學生關注該平臺后,便可隨時隨地、分享、查閱與學習教師上傳的教育資源,也可隨時發布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及時對新聞時事的看法進行留言,便于思政課教師隨時隨地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協同育人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積極構建平等、互動的教學課堂,發揮第一課堂育人作用,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采取案例導入、翻轉課堂、情景創設及討論式等教學手段,增強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使之能夠與學生一同探討當今社會發生的熱點事件,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鍛煉學生創造力的同時,提高教師教學素質,促進雙方共同進步[4]。
(三)利用新興媒體構建學校、社會、家庭教育聯動機制,實現協同育人工作的目標
在高素質、高文化與高技能型人才培養進程中,學校、家庭與社會承擔著同樣的育人責任,是推進學生成長成才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一些學生會通過網絡接觸到一些不良信息或西方不良思想,嚴重影響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對于引導學生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具有一定不良影響。所以,為有效應對這一問題,學校、家庭與社會必須共同承擔起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因此,相關高校應積極利用新興媒體技術手段,搭建協同育人的信息平臺,分別開設家庭、社會與學校等三大模塊,開通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等模塊。其中,學校模塊可包括教師教學內容、學生與教師互動情況、學生校內實際情況、學校開展的各項思政教育工作等有關學校的教育信息;家庭模塊應包含家長對學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意見與看法、家庭教育方法以及學生在家庭方面的成長情況等信息;社會模塊包含社會新聞熱點話題、思政教育圖書、新思政理論等有關社會思政教育的信息。通過建立該平臺達到家庭、學校與社會協同育人的目的,實現三方育人資源的有效整合。
(四)利用新興媒體實現思政教育與多部門的協同育人,提高協同育人實效性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明確認識到“教書”和“育人”是緊密結合的,若想真正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不僅要發揮思政教師的育人功能,還需要帶動全校各部門一同參與到人才培養工作當中,努力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做出努力。因此,相關高校除了要將學生思政教育責任交由思政教師,還需要組織學生團支部、黨支部、輔導員、管理層等一同承擔起思政教育責任。首先,可通過發揮各部門自身所獨具的育人作用,如后勤部門服務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成長環境;學生團支部發揮朋輩作用,樹立良好形象帶動學生思想健康成長;輔導員發揮育人作用,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思想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等工作,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其次,為保證各部門能夠真正實現協同育人目標,可利用新興媒體技術與平臺,積極搭建彼此信息共享、交流互動的平臺,有利于提高協同育人實效性,減輕工作壓力與負擔。比如,可利用現有的微信、QQ等及時聊天軟件,組建協同育人思政工作群,將各部門負責人拉入該群體中,通過平臺及時溝通學生在各個成長階段中的發展情況、教育進度、思想問題、心理狀況等,做好反饋工作。便于各部門實時掌握學生身心發展動態,及時針對性地調整思政教育方案,配合思政教師開展相應教育工作。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時代背景下協同育人理念的應用,改變著思政育人的方式和格局,也對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不但要加強產教研的融合,還應凸顯思政在育人工作中的優勢,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合作育人的新局面。因此,我們要發揮四大主體不同的優勢,并借助新興媒體技術,擴展育人的渠道,改變以往單一的育人方法,使更多資源和思政理論參與其中,并利用創新的展示方式,增強思政育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為學生更好地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王紀鵬,劉旭映.新媒體視域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9(4):79-82.
[2]李偉,王秦,王彥芳.新商科背景下一體化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1,35(2):33-39.
[3]廖鋅超,鐘雅,崔茜.高職院校大學生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探索[A].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論文匯編(七)[EB/OL].(2020-09-09)[2022-03-08].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FJSM202009007002.htm.
[4]劉偉斌.新時代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研究[A].2019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EB/OL].(2019-10-11)[2022-01-03].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CXCM201910005170.htm.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