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黎
關鍵詞:初中美術 ? 游戲教學法 ? 應用策略
引言
在傳統的理念下,玩兒游戲和學習是兩件毫無關系的事情,但是游戲教學法的興起,則告訴了我們游戲與學習也能相結合,還能很好的促進學生們去學習。游戲教學法的廣泛應用足以見得它的教學效率之高。在美術的學習中,學生們很需要一個相對放松的環境,也是需要一個充滿靈感的環境,游戲教學法可以很好的完成這幾點,教師們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夠積極活躍起來,讓學生們充分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在現在的教育理念中,學生是最為重要的,一切的教育活動都是圍繞學生去展開的,以學生為本是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守的,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是需要教師來培養的,游戲教學法正是教師完成這項內容的方法。
一、現階段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
初中美術教學在初中階段目前來說是比較受學生們的喜愛的,由于學生們文化課的壓力,所以美術課則成為了學生們喘息的地方,教師在進行初中美術的教學中還是缺乏調動學生們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法吸引到學生們的注意力,學生們對于美術的學習情趣不高,不能體會到初中美術學習的快樂。教師們則很少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美術是需要學生們去喜愛,去獲得靈感。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初中美術課堂中游戲教學法應用策略
2.1美術課堂游戲教學法之情景教學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學方法被引入課堂教學當中。在學習初中美術課程的過程中,有許多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們很難去理解并學會的,所以學生們學習起來有著一些困難,并且沒有學習興趣。在游戲教學法中可以通過情景模擬來幫助學生們去理解記憶學習,讓課堂的學習氛圍更加的濃郁。通過情景模式將初中美術所要學習的知識,在日常生活場景模擬出來,從而達到學生們學會就能應用的效果。此方法能夠很好的調動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們在學習初中美術的過程中更加的輕松快樂。
比如,初中美術浙美版中關于徒手畫校園的學習。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學生們需要進行溝通和到學校的各個地方去了解。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們帶領到學校各個地方中去的場景。教師可以先用相機拍幾張校園的照片,然后將這些相片上傳到教室的多媒體上。在上美術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幫助學生們更好的進入到校園的情景中,教師通過口述加圖片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們去徒手畫校園。由于學生們本來就身在校園且學校也是學生們比較熟悉的一個地方,所以教師將學生們帶入到情景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學生們通過情景的學習,可以更加能夠掌握規劃的方法,有了更多的繪畫靈感,對學生們學習美術很有幫助。
2.2美術課堂游戲教學法之實踐操作教學法
有很多的知識學生們不去用是不能完全學會的。美術也是這樣,教師在課堂上大多都是在將繪畫技巧、如何構圖等的理論知識,由于初中階段的美術課本來就比較少,所以學生們很少有將所學應用于實踐的時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們對所學的美術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在實踐的過程中才沒發展美術的美妙之處,學生們也只有多多的參加實踐活動才可以讓自己的美術能夠提升一個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注意學生們的實踐操作過程以外,還要注意學生們能夠對美術的學習有充分的興趣。興趣與實踐相結合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們提升美術水平,獲得豐富的靈感。
比如,初中美術浙美版中關于板報設計的學習。在學校中,教師的板報都是每隔一段實踐需要更換的,有時候學生們設計的板報還要參加評比活動,所以這對于學生們美術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此外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活動。教師教授學生們美術知識,但是學生們作為初中生卻很少有能接觸到美術的時候,最好的方式也只是利用課下實踐在本子上簡單的畫畫。美術是一門需要實踐的課程,學生們在學習美術后要去實踐它,美術才學的又意義。教師們可以幫助要畫板報的學生們畫板報,對于他們所畫的板報提出合理的意見,幫助學生們精益求精。或者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們課下作業少的時間去讓學生們來畫一張手抄報之類的作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們指導改進。只有不斷地鍛煉實踐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這不僅僅是針對著美術的學習,其他的科目也是一樣的,只有在不斷的練習中,才會有新的飛躍,新的進步。 結束語
美術作為初中的一項藝術類的課程,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它培養的是學生們對美的體驗和感受同時也是讓學生們放松心情培養興趣愛好的課程,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還有做到以學生為本,多關注學生們的狀態。教師要根據學生們的學習情況積極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們能夠在美術的課堂上能夠有更好的學習體驗。美術的課堂上課堂氛圍也十分重要,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更能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們學習美術非常有幫助。
參考文獻
[1]張綱. 論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學周刊,2022,No.505(13):170-172. ?[2]孫曉晶. 初中美術風景畫教學策略[J]. 寧夏教育,2022,No.500(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