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敬華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可以提升其文學素養,還能提高其綜合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新奇、科學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以便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加深對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研究
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語文教師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重點,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重要目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理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其實現全面發展。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培養價值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成了熱議話題,對小學階段的各個學科教學形成深遠的影響。就核心素養的內涵來看,核心素養關注的是一個人的素質、修養、技能、心理狀態、道德品質等多個方面,考查學生是否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體會實踐的收獲,深化個人情感價值觀念,具備持久的學習動力。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核心素養主要特指學生是否能透過語文的知識表面發掘深層的文化內涵,在此過程中完成語言的轉化、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從而更好地迎接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借助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全的道德操約束自身,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促進其健康成長。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理念得以發展,人們更加意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首先,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學生感受到文章的深層內涵,不再將眼光局限于表面的知識概念上,而是與文章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豐富個人體驗,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感受到個人能力的提升,更好地運用語文知識豐富個人儲備,在小學階段打好堅實的學習基礎。
其次,核心素養的培養能有效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其潛在情感的激發,使其想到語文知識不僅僅是課堂書本中掌握的內容,而是展開聯想,培養積累素材、整理素材的良好習慣,在解答同一問題時提出更多具有說服性的案例,更促使寫作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學生的視野得以拓展,看待事物的發展角度也更加全面、客觀,感受到文本的溫度,明確思維認知的方向和角度,并在多個素材的對比下完善個人語文情操,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最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能提升他們的審美鑒賞水平,完成作品的二次創造,可使其感受到語文的深層魅力,具備主動探究的精神和欲望,全面健全個人人格。語文學科中涉及大量的教學素材,結合不同文章的主題,教師能設計多個探究的主題,每一種結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設計的教學方法都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全方位感受到核心素養的價值,從多個角度完善個人道德品質,滿足教學需求。
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明確核心素養目標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強調學生聽、讀方面的素養,教師采取單一的講授法,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導致學生被動學習,難以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在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語文學科知識進行自主觀察,要求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升語言溝通能力和文化素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利用現有的知識解決問題。另外,在設計教學時,教師還應堅持學生的中心地位,促使學生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二)增強學生審美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各方面能力都處于發展階段,尤其是審美能力與創新意識較差,但二者與核心素養息息相關。教師應在課堂中做好引導工作,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方法,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以便在主動學習中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增強審美能力。具體來說,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美、漢字的美,在時間的積累中不斷提升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舉例來說,在學習《村晚》這首古詩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古詩中的意境美,從而提升其審美能力。在備課階段,教師可以先制作電子課件,并在課堂中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讓其對詩句中所描寫的鄉村美景有更直觀的認識。觀看視頻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比如,“從詩句中的‘草滿池塘'你想到了什么?從‘水滿陂'你又想到什么?”給予學生適宜的討論時間,并鼓勵其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這種教學形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能增強其審美能力。
(三)拓展課外閱讀,提升文化素養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是一個積累和沉淀的過程,教材中雖然收集了類型豐富、質量較高的文學作品,但數量上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重視合理安排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還能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有利于提升文學素養。而且,近年來國學的興起,也讓名著和經典書籍受到了更多的重視。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認真誦讀名著,既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舉例來說,《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由我國名著《三國演義》中相關情節改寫而來,由于小學生自身的文學修養不足,文章內容改得通俗易懂。課文主要講了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干,要求其十天內制出十萬支箭,以此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為了顧全大局向曹操借箭。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就是愛嫉妒的周瑜、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以及生性多疑的曹操。教師在課堂中要引導學生詳細分析每個人物的特點,加深其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課后則可以繼續為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籍,幫助其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并開闊視野。比如,教師如果想要讓學生深入體會諸葛亮的人物形象,還可以推薦其閱讀《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空城計”“火燒新野”等相關章節,并要求學生閱讀后寫下自己的體會,有利于提升文化素養。
總之,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及時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效果進行評價,構建合理的語文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科學習的自信心,最終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惠清.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家長,2021,(29).
[2]于利霞.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家長,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