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樹萍
摘要:在對小學階段所開設的語文學科進行學習和講義過程當中,教師不僅應做好課堂學習的設計和準備,也應當結合學生的作業內容進行多樣化、有效化設計。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作業訓練的過程,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拓展學生思維,給予其充足的發展空間,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得到促進的同時,還能夠保障學生得到全面化的發展,使其語文水平得到綜合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多樣性與有效性
引言:在對語文學科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作業環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僅是對課堂的知識點掌握進行有效檢驗,還是對課堂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在現如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優化語文作業的設計環節,以多樣性、有效性特點,有效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的綜合水平,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知識需求及知識渴望。
一、通過設計多樣性的作業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身心發展特點,進而能夠借助高效化、趣味化的作業內容,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傳統作業的機械化,通過多樣的作業設計,如:游戲設計、實踐活動設計等,進一步強化學生在語文學科的聽、說、讀、寫,多方面能力的提升[1]。
例如,在對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的《在牛肚子里旅行》進行講學時,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教材文本內容特點,并結合學生所感興趣的作業形式,進行多樣化設計。引導學生在課后通讀文章中青頭和紅頭的故事,并結合自主思考,想一想在生活中應當如何對待朋友。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升華,借助作業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還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作業設計,指導學生通過在課后學習軟件中教師所分享的幾組關于文中紅頭的旅行路線圖片,使學生對畫面進行描述,能夠復述出文章故事內容。根據文章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進而使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課文內容的拓展升華、借助多媒體進行引導等多樣性、有效性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學習。使傳統作業當中的被動完成改為主動學習、主動完成,并通過文章學習懂得當遇到困難時,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這一道理,進而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還能對語文學科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通過設計有效性的語文作業,實現課堂教學的拓展性
要想進一步提升語文課程的豐富性及多樣性,就應當為學生在進行課堂學習的基礎之上,設計有效性的語文作業,進而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同時還能夠借助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課外閱讀材料來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若一味地只是通過傳統機械式的訓練過程幫助學生進行作業設計,只能對教材內的知識點進行記憶,而不能靈活加以運用,則對自身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無法起到促進的影響。因此,通過設計有效性的語文作業來實現課堂教學的拓展性,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語文知識積累,提高綜合語文素養[2]。
例如,對于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的《北京的春節》一課時,在學習的教材文本基礎之上,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拓展性、有效性的作業設計,使學生在對文本內容進行學習和掌握的同時,能夠進行相應的拓展訓練。借助信息化網絡平臺,搜尋相關的拓展教學資源,進而使學生通過查找老北京春節的相關習俗及文化特點,進一步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學習。通過有效性的語文作業設計來實現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的一種延伸,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進一步實現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促進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發展,同時課堂教學效率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三、通過分層設計作業實踐內容,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現如今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以及個性化的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作業的設計過程當中,也應當充分考慮這一特點,能夠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科學習水平以及對內容的吸收獲取程度,劃分出不同層次進行作業設計。能夠通過作業實踐內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現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學習,同時借助分層次設計的重要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提升以及思維的相應拓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語文學科的學習實效。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的基礎上,通過課后作業的布置,幫助學生進行隨堂練筆的設計,使學生通過仿寫、擴寫或以課文的結構特點和作者的思想作為基礎進行寫作練習。通過寫作的實踐作業內容設計,可以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實行分層作業[3]。對于語文基礎相對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以文章作為基礎,對其進行擴寫和仿寫來開展隨堂練筆訓練;而對于語文基礎較強的學生,可以引導其根據作者所運用的移步換景的游記特點來進行隨堂練筆。進而對自身的寫作思維、寫作能力能夠起到促進作用的同時,還能夠進一步針對學生采用具有差異化的學習方式,實現主觀能動性的培養與促進。
二、布置互動式作業,讓學生具備良好合作意識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還應該重視互動式作業的布置,促使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產生良好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因此能夠獲得良好的合作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因此獲得綜合性的發展。
如,《小英雄雨來(節選)》這篇文章涉及的人物角色多樣,故事情節生動。在教授這篇文章時,便會重視互動式作業的布置。筆者會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促使學生借助課余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對本篇文章進行課本劇的設計,并促使學生將所設計的課本劇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學生能夠在筆者的引導下,在課余時間,與小組內的成員進行認真且積極的溝通。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地了解到與他人合作完成某項任務的方式,不斷的獲取良好的合作經驗。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讓每個小組上講臺展現了他們的小組合作結果,并對每個小組給予了一定的贊揚,促使學生更好地意識到了小組合作所帶來的成果。這樣,學生不僅更好地了解了本篇文章,還在無形之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識,獲得了更好地素養的提升。
結束語:綜上可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逐漸創新,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也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生所感興趣的事物進行作業設計及拓展。進而能夠借助多樣化、有效化的語文作業形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語文素養的提升。借助作業環節,對課堂的教學效果起到促進和升華的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提升語言能力,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產生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林茜.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30):141-142.
[2]費愛華.小學語文分層作業設計探討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0(10):5.
[3]范萬娟.優化語文作業設計,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J].新課程,2020(3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