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摘要:要使學生自主學習,必須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本文將自己教學的一些經驗做了一些總結,僅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主學習;精心設計
自主學習的實質是通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來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潛能,促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發展。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
一、 質疑激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要使學生自主學習,必須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見,將興趣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發生的運行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二、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出來的。因此,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尤為重要。在新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數,設計層層深入的思考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腦,深入理解,掌握新知,并主動進行思考。例如:《金色的魚鉤》一課,在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后,我的做法是:1、設定目標,啟發思考。課件出示目標思考題:(1)老狐貍為什么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小狐貍?(2)王太郎為什么能和狐貍建立系密的關系,并得到狐貍的救助,他為什么要放了狐貍?(3)課文為什么要以《金色的腳印》為題目?學生依照這些思考題就能做到有目的、有方向的自主學習課文,讓學生當“主角”,讀一讀,劃一劃,想一想,說一說,在經過討論、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使思維步步拓展,讓思維有偏差的同學得以修正,并從中悟出思考問題的方法,自主得出問題答案。2、疑難之處,相機引導。例如課文內容為什么以《金色的腳印》為題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探討,并采用多媒體手段,掩飾陽光照耀下的雪景,而后讓學生可查字典弄清“金色”一般用來形容十分珍貴、有意義或值得紀念的東西。通過文中小狐貍一家能得到人們的關心而合家團聚、是最美好、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因而有《金色的腳印》來贊美這件事。通過這樣的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智力,發展能力。若沒有學生的介入,沒有學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只有教師的積極、主動、熱情、真誠,這樣的“一廂情愿”是無濟于事的,這樣的教學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三、 拓寬延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不僅僅是課堂教學,它應更多地拓展和延伸到課堂之外,如把部分教材內容延伸出課堂,聯系實際生活,在拓展和延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講《金色的腳印》一課,在教學中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可抓住課文中的某一知識點拓展開去,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我讓學生討論并理解“腳印”中飽含著的感情,動物界的親情,人類對其他生命的珍重與愛護……,讓他們展開想象,充分發表見解,說說自己養小動物的經歷和感受,課下收集、閱讀一些有關珍稀動物的資料,呼吁全社會保護它們。這樣,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中,感受人間美好、崇高的情感,認識人與自然界之間緊密的聯系,從而學生們關心社會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強了,知識面拓寬了,思維更加活躍了,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活動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四、小組合作,開辟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于形式,教師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金色的腳印》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伙伴共同交流解決;(3)我會講:把你讀文后的感受最深的地方說給小組伙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后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課堂煥發了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五、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訓練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特別快,很多知識學生還來不及學,甚至還沒有見過就已經過時了。如果我們還用傳統的方法,以知識為本,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可以想象那“狹小的容器”又怎能裝得下過量的知識呢?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自覺探索知識的能力顯得更重要。我們既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其自主讀書、自主發展的能力。
六、給予學生肯定、向上的評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利用課堂上的學習成果,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成果提出不同的要求,但對最后取得的成果的評價應都是積極向上的,這樣可以起到激勵作用。特別是基礎差、有著強烈自卑感的學困生,教師要盡可能地發掘他們與眾不同的閃光點,肯定學生學習上的點滴進步,給予他們體驗成功的機會和更多的贊許,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學生信心滿滿,也就增加了他們參與自主學習的心理動機。
例如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將一些簡單的問題交給學困生,請他們回答這些問題,答對便給予鼓勵,可以是口頭表揚,也可以是學生的集體鼓掌,給予信心,讓他們明白:我可以回答出老師提出的問題,我也是這個班級里的一分子。當這些學困生得到肯定時,就會更認真地聽課,努力思考,讓自己的思維跟上教師的講解,從而更好地體會課文的內涵。
實踐證明,重視方法指導,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更適應學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讓我們相信學生,留給他們一片廣闊的天空,讓他們主動地、自由地翱翔。
參考文獻:
[1]馬銳.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研究,2011年20期.D54A3919-9E9D-4F53-896B-F4C8490FB8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