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琦
摘要:初中美術是一門美育學科,鑒于當前的教育要求,新時代的美術教育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還要發揮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拓展學生眼界的育人作用,以此契合全員德育的理念,使學生達到愛黨愛國的境界。基于此,本文立足德育視角,以“以美促德”為導向,對如何運用美術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行探究,以期參考。
關鍵詞:初中美術;德育;全面發展
在教育整體向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靠攏的宏觀背景下,美術學科應自覺發揮自身的藝術教育優勢,更加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主動向學科融合靠攏、向德育教育貼合,在美術教育的基礎上合成更大的育人價值,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健全學生的人格,優化學生的三觀,完善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更好地發揮自身為黨、為國事業宣傳服務的作用。
一、在美術作品中滲透德育
為了提升美術教育的高度,教師應有意識的帶領學生欣賞有內涵、有深度的作品,以此陶冶學生的情操,在鑒賞中開展德育,使學生不僅對作品形成理性認識,掌握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手法、創作意圖,豐富自身的美術知識儲備,還能在感性認識中了解更多的美術人文資料,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1]。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傳統紋飾·民族風格》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投影設備讓學生欣賞一些美術作品,并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對同學分享自己從中獲得的感受。比如,“龍”是中華民族工藝品中常見的傳統紋飾,也是中國特有的紋飾樣式,為了表達其獨特的美感,傳遞出其中豐盛的寓意,中國手工藝人對其進行了多次的改進、完善,時至今日,中國工藝品上的“龍”紋飾已經相當豐富和多樣,通過各種形式向人們傳遞出吉祥如意、辟邪平安等美好祝福。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傳統紋飾的特點,感受其中特有的民族風格,它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信仰,是民族中特有的力量,能夠傳遞給學生更多的內在能量。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可以很好地鑒賞美術作品,還能體會到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蘊含的強大力量,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德育。
二、在情境教學中滲透德育
在初中美術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深入美術學習,自然而然的從美育過渡到德育,然后進階到更高的育人層次,使學生從愛美術、愛學習提升到愛黨、愛國。從教育角度來說,情境教學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能夠促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處的更加融洽,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與道德素養[2]。所以,教師有必要在課前積極發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元素,并憑借其創設情境,提升學生品格。
例如,在學習《個性鮮明的木刻人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魯迅先生的作用,通過課前搜集的相關視頻、資料的展示木刻人像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在人像的神態、姿態中體會人物的性格與特點,使學生自覺學習魯迅先生的無私精神,在無形中激發學生愛國、愛國的情感,激勵學生樹立戰爭時期為國戰斗、和平時期為國奮斗的遠大志向。
三、在繪畫創作中滲透德育
繪畫創作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點,創作的類型包括素描、國畫、油畫、寫意畫、水粉畫等多種形式,其中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創作風格與繪畫方式,教師可以以此為媒介滲透德育,讓學生在掌握繪畫技巧、提高創新思維的同時提升思想品德水平[3]。
例如,水墨畫是我國繪畫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授學生繪畫水墨畫時,可以先對學生系統的介紹水墨畫的歷史文化,并讓學生鑒賞水墨畫代表作,然后再落實到水墨畫創作中,使學生做到“下筆如有神”。鑒于“鳥語花香”是水墨畫創作的常見對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賞校園里的牡丹、月季、菊花、翠竹、蘭花等植物,并讓學生搜集關于這些花的資料,使學生更加了解這些花的外貌特征及表達寓意,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聆聽“鳥語”。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多重感官的沖擊下對水墨畫的理解更加深刻,進而學會欣賞水墨畫的美,體會中國文人墨客特有的含蓄表達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觀察生活、認真思考的能力可以得到增強,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生活、國家精粹中去,進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與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道德覺悟。
四、在課外實踐中滲透德育
初中美術教育的場所不受局限,教師不僅可以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美術審美水平,還能在課外實踐中將美術教育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將教育落實到生活細節。為了助力學生將在美術教育中學到的知識、精神應用到實踐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個性特點實施因材施教,讓學生感受更多的情感元素,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增強學生的藝術素養。
例如,在學習《裝扮生活 吉祥如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當地,感受家鄉的風俗文化與特色藝術,在舞龍舞獅表演中感受人們對生活美好的祈福;帶領學生參與竹編工藝品制作,在動手參與中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促使學生動手制作個性化的竹編工藝品。要知道,在這種文化氛圍濃厚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智慧,對人民群眾的勞動成果會更有感觸,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讓學生在民間藝術美中看到未來民族、國家發展的無限可能,進而更加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美術的教學使命已經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審美水平那么簡單的要求了,為了促進其更好的發展,教師務必要發揮其更大的育人作用,將其與學科融合、德育乃至更高水平的教育理念相聯系、掛鉤,使其突破學校教學這個局限,在社會、民族乃至國家層次發揮積極的作用,促進學生成長為全方面均衡發展的新時代中國人。
參考文獻:
[1]趙麗君.同德攜美,共享雙贏——融德育于初中美術教學的實踐[J].文理導航(上旬),2021(08):95-96.
[2]李準.融入德育內容,讓初中美術課堂更精彩[J].吉林教育,2021(Z4):23-24.
[3]張繼福.淺談德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措施[J].考試周刊,2021(3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