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玲
摘要:目的:對比分析會陰無保護分娩與傳統會陰保護分娩后盆底肌力情況。方法:在我院選取70例陰道分娩產婦,按區間隨機法分組(實驗組、對照組),35例/組。選取時間: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其中對照組采取傳統會陰保護分娩、實驗組采取會陰無保護分娩。對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對比兩組分娩后盆底肌力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實驗組1類、2類肌纖維肌力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肌力檢測結果≥3級者多于對照組(P<0.05),占比分別為94.29%、68.57%;實驗組盆底肌損傷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2.86%、20.00%。結論:對比傳統會陰保護分娩,會陰無保護分娩后產婦盆底肌力更佳,建議臨床采納。
關鍵詞:會陰無保護分娩;盆底肌力;傳統會陰保護分娩;陰道分娩
【中圖分類號】 R714.3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8--01
陰道分娩是指胎兒經產道娩出的分娩方式,對比剖宮產,陰道分娩有利于產后恢復和乳汁分泌,但陰道分娩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盆底肌損傷,該損傷會引起子宮脫垂、陰道前后壁膨出、壓力性尿失禁、陰道松弛等產后并發癥,其發生機制包括子宮體增大,導致韌帶拉傷,胎兒頭部娩出導致的韌帶拉傷,故陰道分娩盆底肌損傷的預防一直是婦產科研究的重要方向[1]。會陰無保護分娩及傳統會陰保護分娩是目前臨床預防盆底肌損傷的兩種自然分娩方法,但臨床對二者的實際應用效果仍存在較大爭議[2]。有研究提出會陰無保護分娩能顯著降低盆底肌損傷,產后并發癥更少[3]。鑒于此,本次研究甄選出70例陰道分娩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對比上述兩種分娩方式的實際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篩選我院陰道分娩產婦,選出70例按區間隨機法分組(實驗組、對照組),25例/組。其中實驗組年齡最小者20歲、最大者35歲、均值為29.13±4.06歲,孕周最短者37周、最長42周、均值為39.21±2.03周;對照組年齡最小者21歲、最大者36歲、均值為29.24±4.04歲,孕周最短者37周、最長42周、均值為39.25±2.02周。組間年齡區間、平均孕周的數據差異較小(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年齡20-36歲;(2)產婦/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3)單胎妊娠者;(4)臨床資料完整度滿足本次研究者。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系統危癥患者;(2)精神狀態異常者;(3)盆底肌損傷史者;(4)排除經產婦。
1.2方法
實驗組采取會陰無保護分娩:分娩體位為半臥位,當胎兒頭部露出促使產婦陰唇后端出現緊張時,將產婦雙下肢置于腳架上,無須實施會陰有效保護,當產婦出現宮縮時指導產婦大口呼氣,消除腹壓,間隙階段指導患者向下屏氣,接產人員將左手放置于胎兒露出頭部,輔助胎兒娩出,保證分娩速度;當胎兒肩部娩出時將右手放置于娩出肩部,使用對側手拖住后肩部,順利娩出胎兒。
對照組采取傳統會陰保護分娩:當產婦宮口開至2cm時,給予胎心監測,時間大約控制在40min,為降低產婦分娩痛苦,保證自然分娩順利進行,助產者綜合體位改變、走動、分娩球等助產方式對產婦進行保護;當產婦宮口開至7-8cm時,對會陰部位實施消毒;為防止陰道撕裂,需對產婦雙側會陰部實施麻醉,達到陰道松弛的目的;為縮短第二產程,輔助患者處于半臥位,抬起下肢使大腿盡可能靠近腹部;站于產婦右側,當產婦宮縮時使用大小魚際肌托壓會陰部,對側手穩定胎兒頭部,對其枕部實施俯屈下壓;為避免會陰水腫,待宮縮間歇時需對會陰右手進行放松保護。兩組產婦分娩過程中均給予一定心理疏導,緩解產婦緊張情緒,促進分娩順利進行,術后兩組均接受相同的盆底肌康復訓練。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產婦產后30日盆底肌肌纖維肌力,包括1類肌纖維、2類肌纖維。
(2)對比兩組產后30日后肌力,醫生將避孕套套于壓力泵上,隨后置入產婦陰道,要求產婦壓緊壓力泵,以肌力≤3級為肌力異常[4]。
(3)對比兩組盆底肌損傷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子宮脫垂、陰道前后壁膨出、壓力性尿失禁、陰道松弛。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產后盆底肌肌纖維肌力
實驗組1類、2類肌纖維肌力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盆底肌肌力檢測結果
實驗組肌力檢測結果≥3級者多于對照組(P<0.05),占比分別為94.29%、68.57%,將表2。
2.3兩組盆底肌損傷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盆底肌損傷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2.86%、20.00%,見表3。
3討論
盆底肌是指封閉骨盆底的肌肉群,其環繞于陰道、尿道、直腸開口周圍,支撐著盆腔及腹腔器官,與性功能、排尿功能密切相關。分娩是導致盆底肌損傷、肌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產婦分娩時盆底肌會受到嚴重擠壓撕裂,進而導致盆底肌肉損傷,故部分產婦產后會出現子宮脫垂、尿失禁等產后并發癥,故分娩時采取會陰無保護分娩更具優勢[5]。
傳統會陰保護分娩為保證胎兒娩出順利,會利用魚際肌托舉產婦會陰部,但該措施極易引起會陰裂傷,同時還會影響會陰部彈性組織功能,導致其擴張及伸展出現障礙;傳統會陰保護分娩干預下產婦用力過猛會加劇會陰水腫,同時加重撕裂程度,故其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傳統會陰保護分娩與子宮接觸面積過大,用力方向主要是向上,會在一定程度上將會陰推向骨盆出口前三角上端,嚴重影響會陰體擴張,導致產后恢復困難[7]。隨著近年來婦產科負面經驗的積累,會陰無保護分娩開始廣泛應用,該分娩方法克服傳統觸面積過大的問題,在促進子宮擴張分娩優勢顯著。本次研究對比上述兩種分娩方法對盆底肌的影響,結果如下:實驗組1類、2類肌纖維肌力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肌力檢測結果≥3級者多于對照組,盆底肌損傷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產后盆底肌肌力差異出現的原因在于,會陰無保護分娩會使產婦骨盆、骨骼進行變化調整,短時間內達到改變骨盆形狀的作用,能完美契合胎兒分娩的需求;將手置于胎頭出能調控胎兒娩出速度,能充分發揮會陰彈度,降低會陰側切及撕裂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比傳統會陰保護分娩,會陰無保護分娩后產婦盆底肌力更佳,建議臨床采納。
參考文獻:
[1]羅云茹.會陰無保護聯合無痛分娩促進初產婦自然分娩中的作用[J].河北醫藥,2020,42(6):907-909,913.
[2]陳彩琴.會陰無保護法聯合拉瑪澤呼吸對自然分娩產程進展與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21,36(3):569-571.
[3]才越,賈幸花,馬曉莉.自由體位分娩配合會陰無保護接生技術對分娩結局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9,18(2):195-198.
[4]李雯,王杰,秦洋,等.會陰無保護配合無痛分娩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27):101-104.
[5]趙娜,呂杰強.自控鎮痛無痛分娩聯合會陰無保護方案對產后盆底組織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20,35(21):4069-4071.
[6]潘映紅,胡艷,陳曉霞,等.會陰無保護分娩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產后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20,21(6):606-608.
[7]吳明霞,吳巧珠.會陰無保護聯合無痛分娩促進初產婦自然分娩的優勢[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11):2447-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