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傳播影響力大,對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和職業道德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新媒體傳播類課程的思政教育勢在必行。文章關注高職院校新媒體傳播類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探索新的課程思政模式,為切實提高思政教育成效提供新的參考路徑。文章通過觀察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對高職院校傳播與策劃專業傳統的課程思政模式進行局限性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此類課程的思政融通新模式,并結合新媒體傳播類課程的實際教學體悟,從健全“雙師+三元”育人團隊、優化思政融通的第一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搭建“理實互通”的課程反饋評估體系、推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互相融通四個角度,探討實現這一新模式的基本思路,為高職院校新媒體傳播類課程實現“三全育人”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高職院校;新媒體;傳播;思政融通;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3-0083-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校級教學改革項目“新媒體傳播類課程的思政融通”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1302
一、高職院校新媒體傳播類課程思政融通的必要性
(一)新媒體傳播影響力的雙面性
在5G和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國民互聯網普及率逐年遞增,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力不言而喻。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和手機網民規模均已超10億,且網民中有99.6%使用手機上網。同時,在使用互聯網的網民中,未成年人日益增多,新媒體傳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2]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呈持續增長趨勢,于2020年達到1.83億,且呈愈發明顯的低齡化趨勢,未成年網民的互聯網普及率已于2020年達到94.9%,遠高于我國網民總體互聯網普及率(71.6%)。
然而,互聯網技術促進了各大新媒體平臺和技術普及的同時,也降低了自身的準入門檻,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都能進行社會信息的生產與傳播。互聯網信息魚龍混雜,網絡傳播有頑癥痼疾亟待解決,“標題黨”、胡編亂造的假新聞、朋友圈刷屏營銷、泛娛樂化傾向等新媒體傳播亂象頻生,不少未成年網民曾遭受網絡不良信息的侵擾,傳播優良文化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新媒體平臺正面臨不小的挑戰。因此,新媒體平臺的運營須正視其對受眾,尤其是未成年受眾的影響,這就對新媒體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媒介素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教育的趨勢
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3]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近年來,為響應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高職院校各專業重視教育質量,于專業教育課程中開展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職業道德的培養等。
傳播與策劃專業作為走在新媒體時代前沿的專業,新媒體傳播類課程較多,此類課程實現思政融通勢在必行。積極探索如何以多種方式滿足課程思政融通的需求,使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促進、提高成效,有效引導學生自覺樹立正確認識和運用新媒體的價值觀,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全方位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新媒體傳播人才。
二、新媒體傳播類課程思政融通的內涵
在各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普遍采用傳統的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中國藥科大學劉燕莉[4]等三位學者于近年提出了思政教育的一種全新模式——思政融通,指高校打破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統籌各教育力量和因素并形成合力,從而使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全面融通,共同推進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結合筆者所在高職傳播與策劃專業的實際教學經驗與探索,文章提出,新媒體傳播類課程須推動實現思政融通,即在以傳授新媒體知識與技能為主的課程(如新媒體運營、新媒體傳播基礎、文案寫作、新媒體創作等)教學中,融合多元師資力量、打破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壁壘,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新媒體傳播類課程學習和實踐的全過程,以更好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三、高職院校新媒體傳播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局限性
近年來,高職教育穩步發展,在其教學課堂推進思政教育是大趨勢。高職院校各專業為推動課程思政的實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作出了各自的探索。總體來說,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有一定成效,但仍有其局限性和可改善之處。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傳播與策劃專業為例,通過對該專業學生在新媒體傳播實訓課程和實踐中的思想表現進行觀察,對任課教師進行訪談,以及對同類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等,發現新媒體傳播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傳統模式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一)思政育人團隊師資單一
由于新媒體傳播類課程專業性較強,目前思政育人團隊常以專業教師為主,較為單一,與學校思政課教師、思政工作人員間的協同較少,尚未實現全員育人。授課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時多以專業教師團隊研討為主,少與思政專職教師、輔導員等協作,更少與合作企業探討對所聘人才的實際素質要求。
(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不足
多數課程以新媒體專業知識的講授和技能的練習為主要教學內容,重視學生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和運用,易忽視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思政教育沒有覆蓋教學全程,在課堂的融入有時顯得生硬,且思政元素的提煉不夠豐富,教學設計亟待教師思考和改善。
(三)思政教育成效缺乏反饋機制
高職院校傳播與策劃專業的新媒體傳播類課程多為理論課程,雖然時而會有為指導學生集中開展的新媒體創作實訓課,但目前尚存在“理實分離”的情況,理論課與實訓課間并未良好實現思政教育成效的即時反饋。比如教師在講授新媒體運營知識的理論課上教學直播技能,通常在學期前、中期完成,真實直播項目的學生實訓卻于學期后期才展開,且有時為其他教師指導,直播實操反映出的學生職業素質和媒介素養問題,不但與理論課中直播教學內容的思政教育形成一定的教學時差,而且不能作為效果評估,對理論課進行實時反饋。
(四)兩課堂融通尚不成熟
傳播與策劃專業開設新媒體傳播類課程并不久,思政教育的實施仍以第一課堂為主,與第二課堂的思政融通尚處于摸索時期。于高職院校的教學而言,第二課堂的實踐是考查學生能否靈活運用第一課堂所學技能的有效方法。學習新媒體傳播技能的傳播與策劃專業學生尤其需要通過校園服務、活動、比賽等實踐來加強對知識的運用。
四、新媒體傳播類課程思政融通的基本思路
就高職院校新媒體傳播類課程而言,推進思政融通或可對課程思政的局限性有所改善,基本思路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健全“雙師+三元”育人團隊
實現新媒體傳播類課程的思政融通,專業教師應與校企合作中的企業導師組成“雙師”,并聯絡學校的思政課專職教師和思政工作人員,共同形成“三元”育人團隊。
在高職院校的新媒體傳播類課程中,專業教師團隊是課程思政融通的實踐主體。專業教師團隊把握課程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大方向,定期組織相關課程思政融通的專題研討,授課教師結合研討結果和團隊反饋修改課程內容。以團隊為單位,共同推進新媒體傳播類課程思政示范課的建設。授課教師積極參與學院、學校的課程思政教學比賽,通過交流和切磋,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
企業導師和學校的思政課專職教師共同參與新媒體傳播類課程思政融通的教學目標制定與教學內容設計的探討。校企合作中的企業導師對新媒體傳播有較高的敏感度,結合各自企業所聘人才在價值觀、職業態度、專業素養等方面呈現的問題,對課程的思政教育提出具體的建議。另外,專業教師與思政課專職教師加強溝通,結合專職輔導員等思政工作人員反饋的學生思想動態,針對性地設計出將思政教育融入新媒體傳播類課程教學的可行性方案。
(二)優化思政融通的第一課堂教學內容設計
專業課作為思政育人的第一課堂,仍應繼續發揮思政教育的主體功能,專業教師結合“雙師+三元”育人團隊對課程的具體意見,對應所授課程內容的不同單元融入思政元素,并持續優化思政融通的教學內容設計。
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傳播與策劃專業必修課新媒體運營的具體實踐為例。該課程是核心課程,主要圍繞新媒體運營概述、新媒體運營的定位、各類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方法等主要教學模塊展開,專業授課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案設計,在不同的教學模塊融入思政教育內容。
在新媒體運營概述教學模塊,教師主要講授新媒體運營的概念、對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等理論知識,通過呈現微信公眾號平臺劣質內容傳播案例,使學生感受并自主思考、探討內容審核的重要性,牢記做事之前先做人,牢記職業道德,守住底線情操。
微信運營和微博運營模塊主要學習文案寫作及平臺運營方法等技能。教師可結合新聞“標題黨”的案例,使學生牢記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的新媒體傳播內容創作原則;結合假新聞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法治意識,牢記國家網絡傳播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文案的修改和編輯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感受文案的細節把握,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細節意識,培養學生形成精心打磨文字內容的工匠精神。
在音頻和視頻平臺運營的教學模塊,教師講授內容時,可結合記錄民俗音樂的音頻、視頻,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鼓勵學生傳播展現文化之美、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質內容。同時鼓勵學生在創作內容時積極探索,培養創新精神。
在直播運營模塊,教師可分享助農扶貧直播、傳統手工藝慢直播等案例,引導學生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意識,到群眾中挖掘素材,培養學生自覺探索的精神。結合直播行業的工作強度和性質,引導學生樹立敬業意識,鍛煉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品質,培養共同協作的團隊精神。結合廣告法的相關規定,強調口播內容的規范性,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實事求是的職業道德準則。
(三)搭建“理實互通”的課程反饋評估體系
基于課程思政存在缺乏反饋機制的現狀,為更好地獲得思政融通的效果反饋,新媒體傳播類課程可搭建“理實互通”的課程反饋評估體系,將專業實訓中學生思想政治表現考評情況作為課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反饋,改進和優化課程的思政融通。
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傳播與策劃專業的實踐探索為例。為更好地實現新媒體傳播類課程的思政融通,教師將新媒體實訓課與新媒體運營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合互通,并推進思政教育的“理實互補”,如在新媒體創作實訓中考查學生對產品宣傳文案創作、微信公眾號文案寫作與編輯、視頻拍攝與剪輯、直播介紹商品等技能的掌握和實際運用,并將相應的思政表現如微信公眾號文案創作的原則把握、視頻創作內容的價值取向、直播項目的口播措辭規范、實訓小組成員間的團隊協作等納入考評范圍,并將考評情況作為新媒體運營課程的思政教學效果反饋,為改進課程和優化思政融通提供參考。
(四)推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互相融通
在專業課之外,教師亦可將學生校內外實踐作為思政育人的第二課堂,令其發揮思政教育的輔助功能。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傳播與策劃專業的新媒體工作坊為例。
新媒體運營課程的授課教師通過第一課堂的教學,吸納學生加入傳播與策劃專業的新媒體工作坊。通過學生的實踐體悟,達到隱性教育的效果。新媒體工作坊以指導學生開展新媒體傳播實踐活動為主。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運營傳播與策劃專業的微信公眾號和微信視頻號,創建微博賬號和抖音賬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文案寫作、圖文編輯、視頻拍攝與剪輯、內容推送管理等運營工作,在實踐中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工匠精神。同時,工作坊鼓勵學生團隊合作。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由組建團隊參賽、開展校園服務、策劃并組織新媒體文化月活動等,通過實踐培養團隊精神。另外,工作坊為學生提供新媒體自主創業的指導,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創建個人微信視頻號、抖音賬號等,結合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創作并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質內容,培養創新精神,傳播中國故事。
五、結語
課程思政的傳統模式存在育人團隊師資單一、教學設計不足、缺乏成效反饋機制、兩課堂融通尚不成熟等方面的問題,文章針對這些問題,重點提出此類課程推進思政融通的四方面思路。一是健全“雙師+三元”育人團隊,推動實現“全員育人”;二是優化思政融通的第一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發揮專業課第一課堂的思政育人主體功能,持續完善思政融通的教學內容設計;三是搭建“理實互通”的課程反饋評估體系,推進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融通;四是推進兩課堂的互相融通,發揮專業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輔助功能,推動實現新媒體傳播類課程的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新媒體傳播類課程的教學任務是培養能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傳播中國好故事的新媒體傳播人才。為此,應形成專業和學校各育人元素的合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課程群學習和實踐的全過程中,推動實現思政教育的全面融通。
參考文獻:
[1]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09-15.
[2] 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07-20.
[3]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5.
[4] 劉燕莉,李浩野,陸濤.“思政融通”:思政教育新模式研究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57-63.
作者簡介 楊靨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