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睿 馬欣楠 張瑛君
摘要:目前,媒體融合發展已進入了深水期。而媒體融合對于全媒體人才的剛性需求更是不爭的事實。將新聞專業的學子培養成全媒體人才是專業院校實踐教學必須面對的挑戰。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新聞傳播需要與時代并肩而行,融媒體實驗室就是高校為適應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而主動搭建起來的專業實驗實踐教學平臺。文章立足于寧夏高校融媒體實驗室建設和實踐教學的問題與困境,提出打造高校云平臺、搭建大數據資源板塊等建議,為融媒體實驗室實踐教學改革建言獻策。
關鍵詞:融媒體實驗室;實踐教學;高校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1-0076-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寧夏高校新聞實驗室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基于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三位一體’課程的學習實踐與實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2020107490017
一、融媒體實驗室建設與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并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專業的教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文件指出媒體融合有四個重要支撐點,分別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優質的內容生產、體制機制改革以及全媒體多方位人才的培養。
新聞媒體從內容聚合、多平臺分發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業界更需要能講故事、熟悉技術、懂得流程的融媒體人才,這對各高校新聞傳播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1]。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教育部也對如何培養卓越的新聞人才提出了指導意見,對新聞傳播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更加注重與互聯網等理工類學科的交叉運用,二是要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實戰能力。
為順應時代發展與業界態勢,各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科人才培養方案也將提升新聞傳播學子的全媒體實踐能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2]。通過融媒體實驗室進行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不但符合傳媒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推動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創新,還能把師生送到幾乎與業界全媒體化如出一轍的平臺上,進行“真槍實彈”的演練,接觸行業最新的變化,同時促進理論生產。
2019年2月1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提出要推動區內媒體加速融合,在縱深上下功夫。寧夏高校因勢而動,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與業界生態的重大變化,努力構建全媒體融合的工作格局。但從目前看,寧夏一些高校由于教學觀念落后、理論與實踐分裂等問題,未能充分利用融媒體實驗室的功能,發揮其最大效用。具體表現在實踐教學的課程中,雖有新聞攝影攝像、后期制作等實踐環節,教師也會鼓勵、指導同學在班級內組建編委會、制作新聞節目等,但基本課程都還是融入理論教學中,拍攝也多以學生分組完成作業的形式開展,缺少相應的激勵機制。
基于此,文章認為對于高校融媒體實驗室的綜合開發與利用,需要超前規劃,多元開發,構建融媒體全流程運營平臺,構建媒體融合專業平臺,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實戰相結合,打造融媒體傳播實驗教學體系,最終實現各個學科與專業的有機融合,全方位全流程育人,培養能在融媒體平臺上生產各種信息產品的人,達到與社會接軌、產學研良性互動的目的。
二、融媒體實驗室建設與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018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文件中也對新型新聞人才提出了新的標準,強調要緊扣新聞專業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緊跟媒介融合到媒介深度融合的業界新變化,開展全方位、多樣性、全過程的學科文化建設,培養“全能型”“復合型”“專家型”新聞人才。為響應號召,順應新形勢,寧夏各高校也加快了融媒體實驗室的建設步伐。例如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建立融媒體實驗室的基礎上,還與中國傳媒大學、云南大學、武漢大學以及寧夏廣播電視臺、索貝集團等交流經驗,助力融媒體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但寧夏各高校融媒體實驗室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資金投入不到位、利用率不高、與業界合作關系較弱、缺乏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等相關問題,以至于其發展并未達到預期目標,因此仍需要不斷改革與創新,達到提升學生專業操作能力,成為學生與業界接軌的實習平臺、充當學生學習與實踐基地,培養適應時代變化的全媒體人才的多重目的。
(一)建設資金投入不到位
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較為傳統的發展理念,認為理工科的實驗建設要優于文科實驗建設,在資源分配時往往更側重于理工科專業,資金投入不高導致寧夏高校融媒體實驗室的建設要落后于其他地區的融媒體實驗室。大多數高校在建設融媒體實驗室時,投入的資金只能讓實驗室“從無到有”,在成立之初獲批的項目經費對于后續需要不斷更新的設備和技術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以至于實驗室需要發展時處在短時間內難以擺脫的資金困境中。部分高校仍無充足資金給實驗室的每臺電腦都安裝正版軟件,大洋非線性編輯、索貝非線性編輯等軟件也只有教師機或者個別電腦安裝。實驗室的設備也無法適時更新換代,設備數量也很難滿足所有師生的需求。
(二)實驗室利用率不高
融媒體時代需要的新聞人才是全方位的人才,實踐教學要致力于培養全媒體人才?;诖?,各高校新聞專業的實驗教學出現的現實需求是采寫、剪輯、拍照、編輯、播發、評論等專業業務能力必須在全方位、多媒體、可延伸的融媒體實驗平臺上被連接起來[3]。要讓學生達到業界的要求,就需要充分利用新聞實驗室,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鍛煉學生的專業業務能力,培養學生的媒介融合思維。在目前的教學模式中,各高校新聞專業對融媒體實驗室的利用大多數還是按照安排的課程各取所需,采寫課只教采寫,后期課只教視頻剪輯,編輯課只教排版。條塊式的教學以及各板塊獨立的練習模式,讓學生完成的新聞作品較為單一,并沒有將不同的技術融會貫通在一個新聞作品中。而且,如果沒有課程要求,多數學生也很少去實驗室摸索學習,實驗室的利用率并不達標。
(三)與業界合作關系較弱
實驗室的建設要與業界加強聯系,與社會各界積極進行交流合作,而不是故步自封,只發展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僅是與外界交流合作,與區域內各高校的實驗室也應該加強合作,做到資源共享,設備共享,經驗共享,不僅可以提高各校實驗室的利用率,也促進了廣大師生群體之間的交流學習。目前高校融媒體實驗室基本僅面向本校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實驗項目也大多停留在課程作業的程度,與業界聯系不密切,僅僅是課上教、學生做、老師給成績的單一流程,學生并沒有跨越課堂真正了解業界的需求。實驗室未能做到與業界密切合作,導致學生無法真正認識到自己在實踐方面的缺陷。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出了校園就相當于從零開始,未來走向工作崗位時也就很難適應社會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
(四)缺乏專業技術管理人員
新聞專業的學習與新聞行業的實踐密切相關,對于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學科綜合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要使新聞實驗室有效運行,促進其長遠發展,必須搭配具備融媒體實踐教學能力的專業教師團隊。目前,部分高校的融媒體實驗室由于管理人員在技術層面的專業性不強,因此學生在課后沒有代課老師指導,自行練習時的很多操作無法得到專業指導。除此之外,學生在租借設備、使用實驗室錄制節目、剪輯視頻等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操作問題也無法實時得到反饋與被解決,長此以往,一方面會導致學生對專業技術的掌握不熟悉、不全面、不具體,另一方面也會削弱學生的實踐熱情與興趣,最終使得學生無法具備完善的專業技能。
三、融媒體實驗室建設與實踐教學的可行路徑
對于各大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而言,想要建設良好的融媒體實驗室,并使其真正服務于新聞傳播的實踐教學,需要各高校根據自身專業水平、實踐教學發展情況、學院專業特色特點以及學科優勢尋找適宜的構建思路。
(一)打造高?!霸破脚_”
一直以來,采、寫、編、評都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的四項基本專業技能。但由于學院實踐教學未成體系,加之學生又有不同的職業追求、學習和工作任務,并不是每名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都有大量時間用于提升自己的新聞采寫等業務能力。所以,打造高?!霸破脚_”是可以良好利用融媒體實驗室的較好途徑。將融媒體實驗室作為高校各類信息的集散地。
首先,高校的每一位同學可以將自己關于高校的所見所聞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的方式上傳在融媒體實驗室這一“云平臺”上。其次,由新聞專業的學生進行信息的篩選與把關,并對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進行追溯和深度調查,對半成品的新聞產品進行進一步編輯和加工。最后,將新聞產品發布在“云平臺”上。同時,做好署名等工作以及制定激勵獎勵機制,從而使全校師生和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互通有無,打造一個具有流量的高校“云平臺”。
(二)搭建大數據資源板塊
高??梢再徺I一些數據庫,作為新聞專業學生學習研究的有力數據支撐。高校新聞專業的學生由于身份的限制,往往對新聞事件只能分析研究與評論。但是,因為對于事件缺乏整體把握和具體認識,新聞專業的學生對新聞事件的后續研究和思考總是淺嘗輒止。為了更好地發揮融媒體實驗室的作用,使其物盡其用,購買有價值的數據庫是高校的有利選擇。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新聞專業的學生可以和其他學院的學生合作研究,嘗試對新聞事件的傳播效果、受眾以及引起的輿論等數據進行深度的分析,并得出有根據的、有邏輯的研究成果。從而,讓融媒體實驗室被充分地利用起來,也讓新聞專業學生的業務能力以及對于新聞事件的洞察力、思考力得到較好的培養。
(三)籌備虛擬仿真項目
新聞傳播虛擬仿真實驗通過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交互設計技術等手段,構建新聞事件發生的虛擬場景,從而使學生可以身臨其境,模擬在一線工作的狀態,完成實地采訪以及融媒體新聞生產等工作,從而讓新聞專業的學生親臨新聞現場、感受記者的責任與使命、培養學生靈活應變的能力。這一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拓寬新聞傳播教學內容的廣度。因此,各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可以基于實驗室的技術條件和學院的教學資源,并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特色,嘗試籌備虛擬仿真項目。
(四)健全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隨著媒體融合的發展以及媒體對于融媒體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給各大高校新聞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各高校必須積極建設融媒體實驗室,重視培養新型的新聞人才。但高校的實踐教學往往存在排課不合理、實踐課程流于表面等問題。因此,過去的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法等均需要重新調整和改變。打破不同新聞實踐課之間的壁壘,系統地安排不同新聞實踐課的教學內容,讓新聞專業的學子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升新聞業務能力,掌握新媒體技術。同時,建設融媒體實驗室需要高校老師的知識儲備隨著新技術的引入不斷地更新和優化,將實踐以及最新技術融入授課內容。
(五)積極與業界交流合作
實驗室在建設發展時應積極與業界交流合作,打破故步自封的局面。實驗室要成為學生邁向新聞行業的平臺,成為學生與業界溝通的橋梁[4]。一方面,實驗室是學生學習課程、鞏固知識的學習基地,另一方面實驗室也是學生提前了解業界需求、實踐操作的實習基地。實驗室積極與業界加強合作,不僅實現了不同領域的互補與交流,同時也使學生提前適應行業現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另外,由于建設資金不充裕,引入人才以及實驗室設備的維修與更新等問題得不到解決。因此,加強與業界的有償合作也可以有效解決融媒體實驗室面臨的問題。
四、結語
媒體融合已經進入深水區,不管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要始終銘記媒體融合不只是一場媒體變革、行業變革,更是一場思維變革。媒介融合時代,新舊媒體的相互滲透使得各類媒體的生產和運作模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業界進一步提高了對新聞從業者專業素養的要求,全媒體人才成為新聞傳播學要培養的新型學科人才。但目前,我國很多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發展不能很好地滿足業界對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傳統的新聞傳播教學只重理論而輕實踐操作的理念,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及滿足媒介融合趨勢下的行業需求。如若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理論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被淡忘。只有將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才能使學生進入社會后迅速融入媒介融合的時代環境中,適應業界的要求。各高校的新聞學院要規避傳統教育模式中實踐教學課程數量少、實驗室利用率不高、實驗設備數量少、教學內容枯燥、手段單一等問題,重視融媒體實驗室的開發與運用,打造適宜高校的“云平臺”,深化信息技術與學科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開展虛擬仿真實驗的項目建設籌備工作。此外,學院還需要加強學界與業界的交流合作,改革課程體系,打破課程間的壁壘,完善師資隊伍,豐富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從而提升高校培育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能力,以為業界輸送更多優秀的復合型融媒體人才。
參考文獻:
[1] 朱江麗,史玲莉.新時代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改革的使命與路徑[J].青年記者,2021(1):83-85.
[2] 鄭志亮,吳昊.融媒體實驗室:新聞傳播實踐教學的創新與進路[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17(2):186-195.
[3] 盧小雁,許今茜,沈斌,等.新形勢下高校新聞傳播學科融媒體實驗室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5):22-25.
[4] 吳情.西部高校融媒體實驗室建設探討[J].傳播力研究,2018,2(11):201-202.
作者簡介 段睿,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馬欣楠,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張瑛君,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學。
指導老師:季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