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穎 王倩

摘要:“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的核心目標與價值導向為:深化研究,實現傳承創新;差異共生,共創時代價值;文化浸潤,促進內生發展。聯盟以完善的組織章程、合理的運行機制為保障,達成了育人效能的提升、“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深化,并在實踐中共創了“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聯盟共同體;“童心母愛”教育思想;思想傳承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4A-0025-04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斯霞是中國基礎教育界永恒的豐碑。作為斯霞教育思想的核心與靈魂,“童心母愛”教育思想歷經百年洗禮,有著強烈的生命力。“童心”明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立場,“母愛”彰顯了對兒童生長全方位的關懷。“童心母愛”教育思想不僅適用于過去,更被賦予了時代內涵,影響和引領著基礎教育的發展。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南師大附小)是斯霞成長于斯、成就于斯、貢獻于斯的學校,是“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發源地。“童心母愛”教育思想不僅是南師大附小的寶貴財富,更是中國教育的寶貴財富。南師大附小的全體同仁都有責任讓“童心母愛”教育思想及其實踐經驗輻射到更多學校,讓更多的孩子在“童心母愛”的滋養下鮮活靈動地成長,在更大范圍促進教育的優質發展?;谶@樣的認識,“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應運而生。
近年來,依托“江蘇省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的研究以及“斯愛論壇”等系列活動,學校對“童心母愛”教育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多學科、多維度、廣視野的詮釋,統整架構了“童心母愛”育人模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賦予了“童心母愛”教育思想強大的生命力。在不斷發揮“童心母愛”教育思想輻射、引領作用的過程中,“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日漸壯大,江蘇省內外共計18所小學加入聯盟。各聯盟校堅持以“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為核心,努力踐行斯霞教育思想,立足自身發展需要,加強協同研究,不斷提升課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促進研究聯盟整體、持續、和諧發展。
一、“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成立的目標與價值
(一)深化研究,實現傳承創新
近年來,“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在時代背景下不斷重新認識“童心母愛”的思想內涵,在實踐中深刻體悟其育人規律,實現“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時代詮釋與創新傳承。
在理論創新方面,通過“江蘇省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的系統梳理、凝練,“童心母愛”教育思想逐漸體系化、結構化,彰顯了時代的特點,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已成為學校兼具中國傳統文化意蘊和校本個性的表達。學校不斷發展“童心母愛”教育的理論體系,提出“童心”即赤子之心、純善之心,以對兒童的移情之心、尊重之心、理解之心,讓兒童以最自然的狀態活潑潑地生長。而“母愛”是基于母愛又超乎于父母之愛之上的專業愛?!巴哪笎邸币浴巴摹睘榛?,“童心”是“母愛”的出發點,而“母愛”又是“童心”得以落實的關鍵。
在實踐方面,伴隨著盟主學校南師大附小的實踐深耕,“童心母愛”育人方式已經發展壯大為培養時代新人的有效范式。學校通過培養“斯霞式教師”這一研究著力點,號召全體教師像斯霞那樣“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一輩子做小學教師感到自豪”。聚焦三大任務,培育三項內容,實施八大策略(見表1),培養“大愛心、高水平、有格局”的斯霞式教師,重建“親近、平等、激揚”的新型師生關系,繼而轉變育人方式。同時,在“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關照下,形成了“繽紛課程、召喚性課堂、共創式活動、浸潤式環境、激揚式評價”為主要內容的育人方案。
“童心母愛”教育思想以“育人模式”這一系統且創新的方式獲得了繼承與發展,更可貴的是將其深入滲透進了師生教育生活的日常,為各聯盟校的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
(二)差異共生,共創時代價值
中國的傳統文化倡導“和而不同”,“差異共生”的發展理念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傳承,在關照差異的過程中共謀發展,體現了聯盟對共生共存的追求和理想。
在聯盟校的發展過程中,差異既是聯盟面對的矛盾,又是發展的動力資源。因為有矛盾才有沖突,有沖突才有思想的碰撞,差異的存在反哺了“童心母愛”教育思想,使得對這一核心思想的研究更加完整、豐富。聯盟在內部建立了平等互助的良性協作關系,了解各聯盟校的真實需求與現實困難,尊重彼此的思考與實踐,讓聯盟校在共同傳承“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基礎上,不斷追求價值理念的共通和辦學特色的鮮明,資源融通、兼收并蓄,各自形成了豐滿而又有鮮明個性的辦學實踐,在一群人的共進中共同創造“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時代價值,體現了“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強大生命力。
(三)文化浸潤,促進內生發展
“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并非幾所學校的簡單聯合,聯盟中的各所學校均有其不同的文化品格與辦學特色。例如,南京市同仁小學就有其“同心立仁”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凝聚眾人智慧,培養具有恭、寬、信、敏、惠品質的小公民;地處淮安的周恩來紅軍小學,因其特殊的地域優勢,大力弘揚紅色文化,紅色革命元素滲透在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學校匯聚到“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之中,不是將文化品格和育人模式進行簡單的復制和移植?!巴哪笎邸苯逃枷雽β撁藢W校發展的影響不是“推倒重來”,而應該是指向“優化改善”和“自我生長”的,是在充分理解“童心母愛”教育思想內核的基礎上,結合各校的自身發展情況和辦學特色,主動向內探尋發展的路徑,實現內生性的高品質發展。例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仙鶴門分校,就在“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生發出“愛·互聯”的教育主張,從校園空間重構、特色課程開發、課堂教學變革等方面實現融合創新,讓“愛的互聯者”在校園中真實生長。
二、“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的舉措與成效
(一)有章有法,組織章程完善
“童心母愛”教育思想聯盟成立之初就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和理念,架構了完整的組織章程。其發展宗旨是以“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為核心,踐行這一教育思想,提升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變革的能力和水平。聯盟立足各校發展需要,加強協同研究,促進研究聯盟整體、持續、和諧發展。加入的學校要心懷共同的情懷,認同共同的價值,擔當共同的責任,在聯盟中以平等、互助、共享為前提進行相互交流與提升。與此同時,聯盟有規范的組織和管理架構,通過聯盟理事會實施管理。理事長由南師大附小的校長擔任,副理事長由各聯盟學校校長組成。各聯盟校分別成立工作小組,負責組織、協調等工作。“童心母愛”教育思想聯盟作為一個扎根中國的教育共同體,以其完善的組織綱領和明確的管理體系確保了組織的流暢運行,為聯盟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源流并進,運行機制合理
在制度保障的基礎上,“童心母愛”教育思想聯盟有明晰的管理機制,有效促進了聯盟內在力量的融合。
一是靈活的加盟制度。聯盟采取“可進可出”的加盟辦法,定期發布申請函,有加入聯盟的強烈愿望、保證積極參與聯盟活動、切實履行相應義務的學校均可以申請加入。自身有了良好的發展或有其他原因的,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愿離開聯盟,以保持聯盟旺盛的活力。
二是“輪流坐莊”的承辦機制。聯盟每年召開一次理事會議,研究下一年度工作計劃,確定活動實施方案,討論協商聯盟重大事項,并確定下一年“童心母愛”聯盟活動的承辦校,以聯盟活動引領聯盟校深化課程改革,提升辦學水平。南師大附小作為聯盟的核心校,會立體多維地組織培訓、學習,帶動各聯盟校共同成長。例如,第九屆“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活動暨第十三屆“斯愛論壇”由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鐵北新城分校承辦。這次活動聚焦“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問題,圍繞斯霞老師“抓主要矛盾,力氣花在刀刃上”這句話,邀請了楊九俊、邵澤斌等專家做主旨演講。來自各聯盟校的18位教師展示了具有“童心母愛”特質的公開課,數位知名特級教師、省市區教研員蒞臨指導、精彩評課。更為關鍵的是,這些課從選題到形成思路、優化流程,均有南師大附小骨干教師的全程參與、指導。每一次磨課都是一次歷練和洗禮,每一位參與磨課的教師都成為“童心母愛”教育思想傳承和發展的火種。在活動的互動交流環節,各聯盟校圍繞“‘雙減背景下的作業管理”做了交流匯報,專家對各校的做法做了點評,使參會者受益匪淺。這樣的聯盟活動吸引了更多教育者了解學校、關注聯盟、認同理念,從而推動了斯霞教育思想的研究,擴大了聯盟的社會影響力。
三是浸潤式督導。作為聯盟的核心學校,南師大附小派出骨干教師組成了督導組,并制定了工作章程,充分發揮“督學”和“導向”作用,深入聯盟校開展督導工作,為各聯盟校完善教學管理、改進教學工作提供支持。為期一周的沉浸式督導,通過全過程跟蹤、全程性診斷,為聯盟校量身定制教學與管理的“處方”,放大了聯盟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聯盟校成長為具有高品質的新名校,為社會認可的好學校。
四是影子式跟崗。南師大附小還會定期全面開放校園,組織聯盟校的管理者、教師到學校進行一對一“影子式”跟崗學習。聯盟校的教師和南師大附小的部分管理者、學科教師形成對子,在真實的現場環境中,通過“如影隨形”的近距離接觸,細致觀察南師大附小教師的日常教學與管理行為,深刻感受與領悟“童心母愛”育人方式的實踐智慧。
五是雙向交流。教師流動是提升聯盟整體教育水平、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我校不僅向分校派出市、區優秀骨干教師開展幫扶,還接受分校教師到本部交流。2021年,南師大附小本部向三所分校派出骨干及資深教師9名,接受來本部流動教師9名。這樣的雙向流動主要為骨干教師交流,主要目的是實現教學理念與育人手段的交流與融通,幫助各聯盟校在“愛的教育”根脈上個性鮮明地生長。交流的教師在學習中形成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水平迅速提升,逐步達到“童心母愛”教育聯盟的教師標準。
2020年,第二屆“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啟動,省內共計14所學校加入。各聯盟校均已制訂學習章程,成立了“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團隊,著手推動教師閱讀《斯霞文集》,領會“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精髓。制定定期選派骨干教師赴南師大附小跟崗的計劃,并展開校本化、個性化研究,逐步探索、建構適合本校的育人模式。
“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聯盟是共創“童心母愛”時代價值的有效路徑,聯盟學校對“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解讀、追求、繼承和踐行,將會不斷推動“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推動“童心母愛”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入,讓這一教育思想在中國基礎教育界產生深遠的影響,賦予“愛的教育”現實、長久的生命活力。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童心母愛育人文化品格的研究”(TSXM/2021/01)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2-11
作者簡介:余穎,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王倩,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