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學是現代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方式,根據課程主題內容,創設多元趣味情境,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與探討,高效導入新課與解決問題。初中化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知識,借助化學實驗、講述化學史實、利用多種媒體等方式,創設真實、生動、直觀的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更好地達成初中化學課程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化學;情境教學;化學實驗;化學史實;化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4A-0078-03
初中化學學科與現實社會、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很多化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理論,利用化學知識也可以解釋很多生活問題、生活現象等。教師應根據初中化學的課程教學內容,結合初中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引入貼近學生生活與社會實際的資料,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領學生走入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獲得直接感受,在新的視角下,學習化學知識與技能,以此打造初中化學課堂情境教學模式。
一、借助化學實驗,打造真實情境
化學作為自然科學學科,包含著許多實驗,通過實驗可以驗證猜想與假設,推導化學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實驗是化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初中化學中包括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教師應根據化學課程內容,展示多樣、趣味的實驗,打造真實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啟發學生思考與探討,更好地獲得化學知識與實驗能力。
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分子和原子”一課,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生活現象、實驗現象等,感受“物質是由構成的……”等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特性,以此解釋生活相關現象等。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生活問題讓學生思考: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溫下會逐漸減少,加熱時減少更快,產生大量的水蒸氣,這是為何?雨、雪等是怎么來的?海邊曬鹽的原理是什么?很多學生都能答出是“蒸發”的原因,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分子運動,教師可以展示“滴水生煙”的趣味實驗,實驗原理是碘與鋅反應,水是催化劑,放出大量的熱,碘升華變成碘蒸氣。實驗步驟是用混合的碘和鋅粉放置到錐形瓶底,用滴管逐漸滴水,讓學生觀察現象,為避免污染,還可以加入Na2CO3溶液振蕩后吸收碘。通過讓學生觀察直觀的實驗現象,明確物質的分子運動,打造真實情境,更好地導入本課內容。
在初中化學課堂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借助化學實驗,以打造真實情境,快速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教師展示的化學實驗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盡量豐富有趣,能夠讓學生產生疑問,積極參與其中。
二、講述化學史實,建立生動情境
從遠古時代的制陶、冶金、釀酒,到煉丹術和醫藥化學時期,再到17世紀開始的近代化學的孕育時期,化學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留下了許許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化學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傾聽的興趣,提高思維條理性,認識化學發展的來龍去脈,鍛煉學生的理解力、辨識力、記憶力。
例如,稀有氣體包括氦氣(He)、氖氣(Ne)、氬氣(Ar)、氪氣(Kr)、氙氣(Xe)等,在生產活動與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稀有氣體性質與用途的探究中,教師可以引入英國化學家拉姆塞的故事。比如在發現氖氣的過程中,拉姆塞13歲的兒子威利對父親說:我喜歡用nove這個詞來稱呼這種氣體。拉姆塞贊成兒子的提議,但他認為不如改用同義詞neon,這樣讀起來更好聽,于是在1898年6月將新發現的氣體命名為neon(Ne,氖氣),neno含有“新奇”的含義,它成為霓虹燈的重要材料。借助這個故事,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稀有氣體的性質與用途。
在化學課堂上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能夠有效提高化學課程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其他化學課堂上,教師也可以根據初中化學課程內容,講述化學歷史故事,以此建立生動的情境。
三、利用多種媒體,創設直觀情境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互聯網資源與新型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在教學中。圖文并茂的電子課件與生動有趣的微視頻,在聲音、影像等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給學生帶來獨特的感官刺激,創設輕松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與探討,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抽象的概念更具體,深奧的理論更形象,枯燥的知識更有趣。在初中化學課堂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直觀情境。
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的“燃燒和滅火”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與方法,能夠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燃燒現象、滅火原理,掌握滅火常用措施等。結合本課知識,教師借助PPT課件,展現50萬年前北京人使用火的圖畫,以及工廠火災、森林火災等情境,讓學生認識到火對人類社會有利有弊。接著,還可以展示森林火災時飛機噴灑滅火、高壓水槍滅火、滅火器滅火等生活場景?;谶@些直觀情境,教師提出問題:火是怎么產生的?物質燃燒需要哪些條件?當出現火災時應該怎樣滅火?為何很多火災不能用水滅火?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討論中進入本課教學。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根據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提前制作微視頻與PPT課件等,在課堂上創設生動的情境,提出針對性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更好地導入新的課程,促進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四、結合學生知識,營造適應情境
教學情境是借助熟悉的參照物,幫助學生將需要學習與獲得的概念,同已經熟悉的經驗和已學知識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思考、解釋等,從而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在初中化學中,有一些概念和理論較難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理論形成的原因與過程,通過假設情境,或者進行相關模擬等,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形象、具體地展現出來。
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的“金剛石、石墨和C60”一課,教學目標包括讓學生認識碳的單質,掌握金剛石、石墨等的物理性質與相關作用,認識C60分子結構特點,理解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導致物理性質不同與用途不同。為讓學生理解這個概念,教師可以運用類比的方法,將抽象的概念與生活化的內容融合,類比成簡單易懂的內容。比如教室和寢室,都是由鋼筋混黏土建造,但是由于不同的建筑方式,導致外觀、內部空間差異,具有不同功能;再如金剛石與石墨,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導致物理性質差異,因而具有不同的用途。教師借助模擬圖等資源,圖文并茂地進行展現與講解,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
對于其他方面的化學課程教學,教師同樣可以結合學生已經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將抽象難懂的化學理論知識同簡單易懂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形象類比,幫助學生理解并更好地掌握化學理論。
學習者需要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在成員相互配合作用中,逐漸提高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更好地獲得相關知識,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高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創設各類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與探討,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化學的認知以及化學核心素養。
收稿日期:2022-3-13
作者簡介:呂明,南京秦淮外國語學校。038469DC-DEA8-4810-A22F-9D82C38F3B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