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璇
摘 要:小學高年級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最佳期,也是學生養成愛閱讀的關鍵期。為了更好地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整本書”的相關要求,用好統編教材,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閱讀整本書的學習活動,設計符合學生閱讀規律、激活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思維力的有效策略,從而在整本書的閱讀中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整本書閱讀;實施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鑒于此,從整本書閱讀入手,深入研究在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有效實施的策略。
一、 拾“趣”啟讀,打開閱讀之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自然也需要興趣,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皮亞杰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具體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漸漸脫離了自我中心階段,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可逆轉。同時,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也漸漸從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情緒、情感日益豐富,自制力也有所增強。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教師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激趣方式,讓學生從內心接受整本書閱讀,真正感受到在閱讀中發現、思考、分享的意義與樂趣。
1.單元拓展,解疑而讀。
現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每一冊都設有“快樂讀書吧”欄目,其中推薦了適合該年級學生閱讀的相關書目。教師若認真研讀教材,就不難發現,編者在整本書的閱讀書目選擇上,與單元組課文是有一定關聯的。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民間故事單元,安排了《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 兩則民間故事,并以“講民間故事”作為單元口語交際訓練的內容。因此,在“快樂讀書吧”中就安排了學生閱讀 《中國民間故事》這本書,在教學本單元時,就緊扣語文要素“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進行學習。學生在創造性復述中漸漸感受到了民間故事的神奇、有趣,對這種故事題材有了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最早的民間故事是什么?民間故事真的都是口耳相傳而來的嗎? 每個年代的民間故事各有什么特點?……這些問題是學生閱讀最好的興趣點,教師可以在單元教學中引發學生產生關于“民間故事”的拓展性思考,從而延伸至課外整本書的閱讀,讓學生在《中國民間故事》這本書中去尋找答案。
2.聯結經驗,定向而讀。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在進行整本書閱讀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結自己的閱讀經驗,為整本書的閱讀定下閱讀計劃。在閱讀指導推薦課上,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通過初步閱讀書的目錄、序以及書評部分,了解這本書的大致內容,然后對整本書的閱讀定制個性化的閱讀計劃,如閱讀計劃表、閱讀地圖、閱讀闖關卡等。形式多樣的閱讀計劃不僅讓學生有了在一定計劃內讀完整本書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3.巧用媒介,尋趣而讀。
為了更好地激發高年級學生展開整本書閱讀,教師還可以借助媒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里的媒介范圍很廣,可以是由這本書改編的電視劇或電影片段,可以是這本書的指導微課,可以是書中插圖連放,也可以是和書目配套的閱讀音頻等。在閱讀指導推薦課上,教師靈活運用這些媒介,讓學生對書中的情節、人物或者場景產生興趣,這樣學生自然就會對整本書有了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二、啟“思”導讀,暢游閱讀之旅
統編教材三至六年級“快樂讀書吧”推薦的書目,文體各不一樣,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神話傳說,有的是古典長篇小說,還有的是歐美經典長篇小說。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時,閱讀過程中的指導重在開啟學生對該書目文體特點的思維體驗,在閱讀中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從而在整本書的閱讀中慢慢提升閱讀的理解力與感悟力。
1.閱讀 “打點”,質疑激思。
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的訓練,而要真正將“提問”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就要通過進一步閱讀來完成。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養成“打點”的習慣。所謂閱讀“打點”,就是學生在課外自由閱讀中,邊讀邊思考。在閱讀指導推薦課上,教師讓學生分組搜集、整理好問題,并把問題分類。如:按照故事章節分類,在問題中明了故事情節如何推進;按照問題指向歸類,從人物、情節、環境各方面的問題中,思考作者創作故事的意圖與塑造人物的方法;按照興趣歸類,提出有價值、值得思考的問題,在課堂上以各種方式展開問題研究……利用整本書的閱讀,指導學生“提問”,進而推進閱讀,可謂一舉兩得。
2.功能定位,分層推進。
每一個年級的“快樂讀書吧”推薦的必讀書目都會喚起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指導中的體裁意識。教師可以根據“快樂讀書吧”中導讀主題、策略的建議,設計針對該書的整本書導讀的語文要素落實方案。如六年級上冊關于《童年》 這本書的閱讀,教師在整本書閱讀的指導中,要重在讓學生關注主人公,并且留心小說中有趣的情節是如何塑造出各種人物形象的。鎖定整本書閱讀的目標之后,利用好這本書展開層層推進式閱讀:第一階段,讓學生在閱讀幾個章節后設計一張“人物關系圖”,明確小說中的主人公是誰,次要人物有哪些,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第二階段,抓住小說主人公阿廖沙,讓學生完成“人物名片”設計,在這張名片中,學生要用提煉關鍵詞的方法把自己對阿廖沙的人物性格進行感知性概括;第三階段,根據“人物名片”中的關鍵詞,有理有據地分析人物性格,再完善“人物名片”中的相關內容。通過這樣的閱讀指導,讓學生明白讀《童年》這部小說的時候,要關注主人公以及他的性格,學會在閱讀中邊讀邊分析人物性格。
三、以“寫”拓讀,體悟閱讀之感
整本書的閱讀不能只停留在交流討論上,在學生產生了新認識之后,教師要把握這一時機,讓學生展示自我。如讓學生撰寫讀后感、創作繪本、創編歌詞、設計宣傳語等,將閱讀的思考通過文字固化下來。在以“寫”拓讀的環節中,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回讀任務。整本書的閱讀更關注的是整體結構,這樣的拓讀輸出式訓練可以形成學生對文本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提升閱讀能力、豐富閱讀策略、獲得精神成長。當然,這里的拓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讀一本書,緊接著去追蹤該書作者、該類題材或該領域其他相關的書籍,擴大自己的閱讀面和閱讀縱深度。
總之,教師要把學生的每一次整本書閱讀都作為他們閱讀道路上的支點,撬動每一個支點就是把學生往閱讀道路上推進一步,從而構建學生完整、 豐富而有意義的閱讀人生。
本文系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2021年新教師專項課題《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高年級實施的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SH2021xjszxkt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