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秀峰
摘 要:當我們反思一些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價值的技能,如合作能力、處理復雜問題等的能力時,我們會發現這些技能很少能用來進行評價。那么,教學評價中的表現性評價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表現性評價是一種基于觀察和主觀判斷的評價。它仍然保留了同樣重要的評價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收集到一些能集中代表,學科的表現和成果的信息。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一體化、潛能
評價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教學需要評價的支持。學習評價中除了紙筆測驗,還要重視表現性評價的運用,它作為傳統測驗的有效補充,更能對教學產生積極影響。表現性評價在測評學生多種能力,優化課堂教學上有重要意義。
一、什么是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并不是在教育領域最先提出并得到運用的,它最早是運用在心理學領域和企業管理領域。直到20世紀40年代,表現性評價才開始被教育測量學家關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獲得迅速發展,成為今天國內外在學校課程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獨立的學生評價方式。
在學校背景下,所謂表現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傳統學習測驗的基礎之上的。它克服傳統學業成就測驗的弊端,重新回歸于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在課程教學中完整而真實的生活,強調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來評價學生的發展。不僅要評價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學生表現的觀察分析,評價學生在操作技能、創新能力、推理能力、實踐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科學的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是新課標下,學生學習成效評價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有效的方法。
二、表現性評價促進課堂“教”與“學”的發展
課堂中的表現性評價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有助于教師做出更好的教學決策:學生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困難在哪里;哪些重要信息應該反饋給學生;下一步的教學該從哪里出發......從上述的“教學策略鏈”中可以看到,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教師根據課堂評價的情況來推論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而表現性評價根據學習結果所設計的再現任務和明確規定的評分規則,都使得教師的推論簡單易行,并且可靠有效。教師利用這些推論的結果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從而調整教學。課堂中的表現性評價融合了診斷、推論、反饋和評價等多個教學過程,從而為教師的教學決策提供了高質量的信息。無論是作為教學的評價,還是輔助教學的評價,與課程標準和教學統整的表現性評價都極大的促進了教與學。
通過研究表明,表現性評價給教師、學生帶來許多收獲:
1、對學生的能力將作一個更為完整的描述。
2、教師將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學生成長及學業評定過程中去,并把它直接與教學聯系起來。
3、給學生帶來取得更好成績的動力。
4、得到家長及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理解。
三、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潛能
我發現,表現性評價不僅能統整標準和教學,從而服務于教學,更重要的是具有促進和改善學生學習的潛能。
(一)為學生闡明期望達到的學習結果
教學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有質、高效地學習。要使學生有卓越的學習表現,首先應當讓他們知道學習結果,要求他們改進不理想或令人不滿意的結果。調查結果表明,事實上很多“不幸運“的學生經常在課堂上感到困惑,不知道學習意味著什么。他們的教師對成功的認識也許并不充分或者關注了錯誤的方面,以保證自己對課堂的權威性和控制力。當學生試圖猜測真正的目標而又猜錯時,他們在評價中就會失敗。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缺乏學習動力,而是根本不知道努力的目標,如果有明晰的目標,這些學生可能本來可以取得學業上的成功的。
而表現性評價中的評分規則清晰詳細地描述了預期的目標,強調可以判斷學生表現的指標,從而給學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能為學生提供促進學習的反饋信息
表現性評價非常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向學生提供反饋,以便于學生獲取和利用可了解自己表現的各種機會,從而能不斷地根據評價目標對自我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逐步完善自己的表現。反饋是每個完整學習中的一個核心部分,只有持續的單項練習和測驗,而沒有與此同時進行的反饋,意味著學生的答案與學生在校學習的實際結果、原因和意圖是相互脫節的。一個人只有知道了自己是如何表現的,他才能改進或學著改進自己的表現。在表現性評價中,反饋貫穿于評價的整個過程,而不僅是評價后的事情。同時,教師改變了提供反饋信息的傳統形式,如評分、分等和簡單的表揚等,而是為學生提供頻繁的、持續的、經過證實的、有幫助的、關系到目標的證據,能使學生把當前表現與欲達到的結果進行比較。這些建設性的評價反饋明確地告知學生學習上的優缺點,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描述學生表現的質量。表現評價中,教師通過評分規則所提供的有效反饋能極大地幫助學生的學習。
(三)能培養學生自我監控并對學習負責的能力
教學應當發展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與責任。傳統的測驗導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模式,而表現性評價卻旨在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希望學生成為教室的主人,成為評價的主體。在這樣的評價中,教師的主要角色是輔助學生,使其對他們的學習負責,輔助他們成為熟練的自我評價者。表現性評價中清晰界定的目標和能為學生提供的有效的反饋信息,為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做出客觀的評價提供了可能,它能使學生逐漸習慣把持續性的評價作為所完成任務的一個自然的、有意義的過程來對待。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利用評價的指標來了解自己的進步,評判自己的成績,監控自己的發展,他們逐漸內化評價的標準,明晰自己的弱點和長處,并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來改善自己的表現。因此,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起更多的責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楊向東.課堂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2021,(7):246.
[2]張文慧.學習性評價方法研究2006:39.
[3]佟檸.課堂評價研究,原來別有一番天地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