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栩
摘 要: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面向現代化、信息化、透明化的新時代,社會工作在介入鄉村治理的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鄉村治理環境的變化、改善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策略、制定完備的社會工作服務體制,以此為鄉村治理解決頑固性問題、提高鄉村政府的公共服務質量和為鄉村輸送更多高質量的治理人才,從而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工作;鄉村治理;機制建構
中圖分類號:C91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0-0028-03
隨著中國進入改革和轉型的新時代,越來越多的社會主體以鄉村治理創新背景為基點,參與到鄉村協同治理過程中。當下,我國社會工作者并未有一套囊括社區服務、養老保險、保護兒童等領域的理論和方法,大多成就與進展仍需借鑒西方的經驗。而且,這是針對城市地區的社會工作發展情況所得出來的結論,在農村地區,其社會工作的研究和實踐都呈現出不足的狀況。為解決當代農村的發展困境,本文以新時代鄉村治理為基點,探究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意蘊,并通過分析其現實狀況,剖析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構建新時代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機制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意蘊
(一)社會工作介入助力解決鄉村頑固性社會問題
鄉村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鄉村政府除了需表現出有效的社會控制外,還應做到以下三步:獲取民眾的信任;滿足社會的服務需要;具備沖突解決機制[1]。可是,從近年我國基層鄉村治理的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著很多頑固性問題,主要體現為:農民收入與支出的比例不協調;村民自治、民主建設與制度設計三大領域容易出現惡化和癱瘓等阻礙發展的現象;鄉村治理過程中存在干群沖突和各種群體性事件[2]。中國的鄉村數量遠超過城市數量,鄉村治理是直接關系到億萬農民生存與發展的大策略,其一旦陷入困境或危機,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整體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在新時代的當下,將社會工作引入鄉村治理,從而推進基層治理模式的發展與變革,進而推動我國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推動鄉村公共服務建設與發展
公共服務領域是鄉村治理的關鍵要素,涵蓋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方面。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一個突出矛盾是: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與公共服務供應不足、質量差之間的矛盾,而這個矛盾在鄉村社會中表現得更為突出。中共中央也為此提出了新的管理措施,要求各級黨委政府發揮其領導能力,致力于與社會、與公眾合作,共同治理鄉村。因此,為提高鄉村政府的治理水平,鄉村政府需要引入社會工作。我國鄉村經濟水平已不同過往,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這無疑給鄉村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工作屬于對接基層與政府的橋梁,鄉村公共服務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引入社會工作可以更細致、更具體地了解村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和期望,有利于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
(三)社會工作介入夯實鄉村社會治理的人力資源基礎
我國鄉村治理人才基本來源于高校,且多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憑著對專業的喜愛和對鄉村的希望投身于鄉村治理中。社會工作專業雖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專業,但由于其實用性強,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基層治理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加快高等院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抓緊培養大批社會工作急需的各類專門人才。”[3]然而,從社會對高校培養的社會工作人才的評價來看,存在以下問題: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學生難以找到崗位,而有崗位的學生又缺乏實踐經驗。因此,為培養合格的社會工作人才,高校應與基層政府合作,借助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途徑,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鄉村治理專業型人才。
二、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現實狀況
(一)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路徑類型
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路徑可分為三種:參與路徑、組織路徑和服務路徑。
1.參與路徑是指社會工作者以何種身份和渠道參與到當前貧困區縣的基層社會治理中,具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社會組織嵌入模式,另一種是政府主導的崗位社工模式。
2.組織路徑是指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的各種組織機制,包括社會工作隊伍配給機制、政社協同溝通機制和本土人才培養整合機制。在隊伍配給機制中,應遵循“專業導向,以用為本”原則。在政社協同溝通機制中,社會工作者需要形成“貧困社區—社會工作—政府”的溝通路徑。在本土人才培養整合機制中,要以“嵌入、示范、培養”為目標。
3.服務路徑是指社會工作者的實際服務方式。這要求既要著眼于國家扶貧政策執行、倡導、教育的普及,也要重視動員和組織貧困人群參與生計活動或經濟項目等工作[4]。
(二)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實踐經驗
我國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有三種服務形式,第一種是社會工作的定向服務,第二種是社會工作的一般服務,第三種是社會工作的管理工作[5]。如山東泗水縣樂和家園的建設,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社會工作組織北京地球村在當地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的支持下,做到了鄉村治理與儒文化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互利共贏。并且,鄉村政府積極主動地與社會組織達成共識,攜手合作,建立了社會工作服務站,使鄉村治理有了更為具體的技術支撐,而該工作站也成為整個鄉村治理的核心。此外,社會工作在介入鄉村治理過程中還建立了聯席會制度,由鄉村基層政府部門、村委、社會組織和社工組成,每個月組織開展一次例會,協商解決南仲都村發展存在的問題[6]。
(三)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群眾意見
社會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致力于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其可以融入社會,正常生活。所以,社會工作者應著眼于弱勢群體的現實生活,運用“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切實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7]。換句話說,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過程中,能夠給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和動力。也正因此,鄉村村委及村民對社會工作的介入均表示歡迎和贊許。許多從城市回鄉發展的青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他們村里最需要的是社會工作在介入過程中能夠提供一些外界的信息,以此縮小城鄉的信息鴻溝,這對鄉村建設有著極大的作用。此外,他們希望社會工作者能夠引進一些對鄉村發展有幫助的產業,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并通過產業發展吸引更多像他的一樣的勞動力回流鄉村。
三、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現實困境
(一)鄉村治理環境影響社會工作介入的深度與廣度
鄉村治理環境是指鄉村治理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結合。在外部環境方面,國家對鄉村治理的政策幫扶仍處于方向指導層面,未能達到細致化的政策幫扶。在內部環境方面,鄉村政府對鄉村治理的發展層面和服務對象上的把控還不完備,村委對鄉村治理政策實施的用心程度存在不足,普通村民未能積極響應鄉村治理的號召。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加大鄉村治理的政策性文件,鄉村政府也加大人力、財力和物力到鄉村治理中,并通過建設一系列農村公共設施來拓展鄉村的活動形式。但是,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相比,生活逐漸寬裕的村民在生活方面仍然貧乏。除卻鄉村治理環境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影響外,鄉村治理環境對鄉村的法治建設、黨政建設、村民議事會議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容小覷。
(二)專業化水平影響鄉村社會工作服務質量與效果
社會工作的本質是一種助人活動,其特征是提供服務。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十分廣泛,包括進行社會救助、整合社會資源并建立資源網絡、化解社會紛爭、為生活困難者提供就業信息和機會等。可是縱觀當下,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過程中,其專業性并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在社會救助方面,社會工作者本應對鄉村弱勢群體提供經常性的照顧,承擔向其直接發放救濟物資或其他救助工作的責任。但實際上,社會工作者基本只做了發放救濟物資類的一次性服務工作,并未能長時間對弱勢群體起到照顧和保護的職能。在為生活困難者提供信息與機會方面,很多社會工作者往往只做好提供信息咨詢方面的工作,并未能從“助人自助”的理念出發,真正做到“授人以漁”。因此,解決社會工作專業性問題,是提高鄉村服務質量的關鍵。
(三)鄉村治理機制不完善影響社會工作服務的有效開展
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需要完善的服務體制作為保障,但從目前來看,社會工作在對服務需求的響應上仍缺乏可持續性發展的長效機制。社會工作與鄉村政府之間的“依附性嵌入式”“沖突與選擇性合作”的模式,使得社會工作者無法有效發揮其專業本領,且鄉村政府對于社會工作者的使用及評價方法過于行政化,使得服務目標出現偏離。這種以項目式開展的服務項目,對于鄉村群眾的服務需求的自發響應是較為缺失的,不能產生有效的共鳴[8]。此外,當前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過程中,其應對突發情況和風險治理的機制也較為缺乏。從當前國際情況來看,我國正處于一個風險型社會,洪災、疫情等對我國的沖擊與威脅始終存在。因此,社會工作在介入鄉村治理過程中需要重新反思和定位自己,主動與鄉村政府溝通聯系,完善鄉村現存的風險治理機制。
四、新時代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有效路徑
(一)充分利用社會政策與資源構建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格局
改善鄉村治理環境,需要兼顧鄉村治理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兩個方面。
在外部環境方面,國家不僅要繼續提供方向性的指導意見,還要從細致化幫扶著手,通過發布微觀層面的政策性文件,從鄉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具體方向去改善外部環境。同時,要密切關注鄉村治理的現狀和人員需求,及時為鄉村治理提供理論指導和人力支援,從側面做好援助鄉村治理的工作。在內部環境方面,應將治理重心往鄉村發展和服務村民方向偏移,打造發展型鄉村和服務型鄉村,增強村民對鄉村的依附度和滿意度。例如,治理鄉村建設空殼化的困境過程中,既要提高鄉村政府對鄉村建設的重視程度,加大專項資金投入,也要考慮鄉村民眾切實需求,這樣才能推動鄉村建設的進程,進而加快鄉村治理的步伐。
(二)強化專業性以提高鄉村社會工作服務質量與效益
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性關系到鄉村治理水平的發展與提高,也關系到基層治理體系及能力現代化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當下的農村社會也迎來了轉型的契機,而鄉村政府的定位也已不同過往,兼具鄉村治理主導者和服務提供者雙重身份。所以,鄉村政府需要適應自身身份的轉變,在鄉村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積極引導村民了解國家關于鄉村治理方面的政策。而在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服務中,要重視理解與尊重兩個大方向,從而深層次地推動鄉村治理的發展。因此,社會工作者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本領,有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在提供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做到以人為本,并結合受助者的切實需求,尊重服務對象的人格和選擇。
(三)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為社會工作介入提供充足服務空間
新時代的當下,僅依靠鄉村政府的努力無疑是杯水車薪,我們需要乘上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巨輪,采用多方聯動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我國鄉村人口眾多,但由于城市發展條件好,體制機制健全等原因,村民背井離鄉,出門打拼,躋身于城市。但是,自從我國實行單位體制改革、美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政策后,越來越多人想回到自己的鄉村,為鄉村的發展出一份力。鄉村政府應當與地方黨委、縣級政府聯手,共同就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對社會工作者采用去行政化的評價方式,讓他們可以從自身的專業角度出發,發揮出最大的專業本領,切實地為鄉村治理出謀劃策。此外,在應對突發情況和風險治理方面,鄉村政府應當與社會工作站、扶貧機構合作,以鄉村為本,構建預防與治理機制,并讓此機制充分發揮出其能動性。
結語
鄉村治理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有著豐富的現實意義,它能夠為基層政府建立一種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政府和民間社會組織共同治理鄉村社會的長效機制,有助于解決鄉村治理中的棘手問題,有助于鄉村治理中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促進高校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但是,我國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仍處于初步階段,還存在很多機遇與可能,需要學者們努力探索和發現,深入鄉村調研,繼續為鄉村治理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 趙樹凱.鄉村治理:組織和沖突[J].戰略與管理,2003,(6).
[2]? 張厚安.中國農村村級治理—對22個村的調查[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搜狐網,2006-10-19.
[4]? 穆莉萍,唐佳.社會工作介入貧困鄉村社會治理的路徑分析——以重慶市城口縣反貧困社會工作項目為例[J].中國社會工作,2018,(6):15-17.
[5]? 閆臻.嵌入社區治理中的專業社會工作介入——以天津KC社區為例[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46-55+61.
[6]? 石震.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治理的路徑研究[J].學理論,2018,(11):98-100.
[7]? 王思斌.社會治理視野下的社會工作[J].社會工作,2014,(1).
[8]? 蔣國河.社會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需求、角色與功能[J].中國農村經濟,2010,(5).
[責任編輯 毛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