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賀薇(1985-),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經濟學碩士,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國有資產及財務管理工作。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及國家對教育事業單位物資技術基礎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高校吸收國家教育投入的國有資產及利用自有資金購建的各類資產已頗具規模,由此衍生出的資產閑置情況亦更加普遍。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存在下行形勢的壓力,財政資金收支平衡壓力日益突顯,高校作為行政事業單位為防范系統風險,著力提高現有資產的利用率,進一步優化財務支出結構,盤活存量資金,保持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通過梳理閑置資產的定義闡釋及政策背景,從制度經濟學與管理學的角度,運用橫向分析法研究了我國高校閑置資產的現狀及實踐路徑,在此基礎上探究其產生根源,并提出有針對性地盤活途徑,以期對高校國有資產規范、高效管理和運轉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校閑置資產;實踐探索;根源探究;盤活策略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47
1 閑置資產的定義闡釋及政策背景
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高校會計制度,國家配套出臺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明確了對行政事業單位包括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具體實施辦法及原則。2013年,財政部對原有會計制度進行了完善、擴充,形成了囊括財務、成本、資產、預算四大方面的全面管理體系。自此,資產管理作為單獨板塊,正式納入高校會計監管工作。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化進程,財政部于2018年對高校原有會計制度進行了進一步修訂,其中涉及資產管理相關條例的修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調整、細化了固定資產的分類及價值評估體系;二是規定從2019年起對固定資產的價值采取折舊計提;三是將基建項目納入高校自行管理范疇,在會計處理方法上沿用兩賬平行登記法。最終形成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了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理可據。
參照以上相關法律法規的涵義界定,高校國有資產是指高等院校吸收的國家以各種形式投資所形成的固定資產體系,其具有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高校占用、使用的公共產品特性。高校閑置資產是指高校占用卻未使用,或者暫且不用(包括技術更新淘汰等)的資產。
2 高校閑置資產的管理實踐及現狀分析
目前,全國大多數高等院校引入了國有資產在線管理體系,凡固定資產的購建、調劑和報廢等處置操作均需通過系統提交、審批、執行、備案,保證了新增資產壽命周期的全程動態管理。部分自有房產充裕的高校在此基礎上還配套引進了房產管理系統,用于規范公有房產的出租出借業務。少數學科眾多、規模較大的綜合型大學由于可利用資源豐富,為降低閑置資產占有率,盤活存量資金,率先引進了閑置資產共享信息系統,用于校內資產在個人、部門間的靈活申請調撥,大大提高了現有資產的利用率,同時實現了國有資產轉移調劑的痕跡管理。與此相對應,仍有少數高校采用的是傳統手工建卡建賬的管理方式,在高校各種儀器設備、家具數量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極易引發隨意重復購置、賬目混亂不清、使用效益低下等問題。
在資產管理制度方面,多數高校完善了資產的登記、驗收、建賬、使用、調劑和報廢等管理制度。但多數高校在儀器設備的維修保養和定期清查方面缺乏相應的制度規定。當儀器設備出現使用故障時,未能及時評估其后續拆裝、維修成本,充分挖掘資產使用潛力,為避免維修建賬麻煩,多數單位或部門采取重新購置的做法,而將原資產束之高閣,待其達到報廢年限再行處置。對清資核產工作,由于缺乏相關制度約束,僅限于每年年末由單位資產管理員在資產系統中提交清查結果,并未做到全員參與、物賬核實,應付了事,使清產核資的摸清家底、界定產權、重估價值的重要意義流于形式。
在資產處置方面,缺乏統一、明確的評估標準和組織方法,以市場價值作為判斷資產價值的單一標準,提出儀器設備6年,家具15年報廢的統一處置年限,未能實際評估國有資產的不同分類,不同使用周期以及需求部門的業務性質、使用目的不同,盲目采取“一刀切”的報廢處置標準,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浪費。
缺乏與財務預算審批部門的溝通機制。在每年的投資預算編制過程中,各單位的更新報廢需求通常是根據項目經費決定的,而非客觀實際需要。項目預算審批工作在多數高校由財務處牽頭完成,由于缺乏與國資管理部門的充分溝通,無法準確獲悉該項目負責人名下的資產情況,僅憑科研項目資金結余金額作出審核裁定,無法從源頭杜絕重復購置現象的產生。
高校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實則為對產權隸屬學校的一切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統一組織、指揮、協調和監控一系列的行為總和。由于機構設置的歷史淵源以及對國資管理工作根本上的不重視,目前約有半數高校的資產管理部門由財務物資管理部門兼任或者屬于二級部門,資產的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位一體,缺少產權明晰、權責分明的運行機制,在當前高校資產來源、性質和使用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情況下,必然會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亂。
3 高校閑置資產產生的根源探究
3.1 資產管理意識淡薄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向高校的深入,高校資產管理逐步由“靠、等、要”財政撥款向明確產權關系、實施產權管理的方向轉變。但在實踐中,由于處在產權管理的初級階段,高校產權意識十分薄弱,表現為對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高校多數資產為非經營性資產,國家為實體所有者,高校擁有占用、使用權,實行預算管理,加之財政資金對高校基礎設施設備投入規模逐年擴大,而資產管理人員基本由行政管理人員或一線教學人員兼任,法治意識欠缺,產權意識淡薄,程序意識缺乏,片面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貴”,造成國有資產購置隨意、使用混亂、管理無序、處置不當的結果。而二級單位領導的工作重心向教學、科研傾斜,責任意識不強,重視程度不夠,加之獎優罰劣的管理約束激勵機制的缺位,因此不能切實履行國有資產的維護與保全責任。
3.2 缺乏科學的戰略發展規劃
高校物資采購通常會忽略招投標前的需求論證環節,由于負責采購的部門未能通實際需求部門進行充分的溝通,無法準確掌握其需求信息,從而導致采購前的可行性分析論證不足,隨意采購、重復采購現象頻發。如有些儀器設備為滿足一時用途而匆忙購入,后續被束之高閣;或者為了滿足個別教師的需要,采購某些專業性強、使用率低的大型儀器設備,后因該教師調離等原因的缺位而被閑置。另外,有些儀器設備在采購前未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與可行性分析,采購后由于后續配套設備或耗材的缺位,亦或維修保養成本過高而被擱置。與此相對的是,某些高校在采購環節過度考慮成本因素而不注重資產的實用性,導致采購的資產因其時效性較低而過早淪為閑置資產。
3.3 監管措施滯后,手段弱化
目前,某些高校的資產管理仍停留在傳統手工記賬方式,這與高校的快速發展極不匹配。滯后的監管措施與落后的管理手段使高校無法及時、準確、全面、系統地收集、整理與分析各類資產的需求與市場信息,使用與狀態信息,型號與功能信息,屬權與變更信息,投入與收益信息,從而無法實現對資產的動態監管。既不能科學安排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時間,實現其固有價值的最大化發揮,又不能保證資產在各部門(科系)之間流動轉移時登記賬目的及時分割,從而導致高校國有資產賬物不符、賬賬不符、賬卡不符等存量不清的混亂情況。
3.4 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完善的資產管理規章制度,是從源頭上杜絕或最大限度減少閑置資產產生的根本保證,而很多高校對資產管理的制度建設不夠重視,重購輕用,在資產的日常管理方面缺乏明確的維護保養制度,對資產清查缺少強制的定期約束規定以及對資產處置無統一執行標準。由于無據可依,無章可循,國有資產管理人員憑主觀感受和經驗辦事,涉及的人為主觀因素多,管理粗放、隨意,極易引發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4 高校閑置資產盤活的提升策略
4.1 摸清家底,及時掌握資產閑置信息
定期對國有資產進行清查盤點,摸清家底,是清理、認定閑置資產的首要環節。發現閑置資產,及時分類盤點、登記入冊,并按權限分級上報處理。清查工作不應作為年末的例行公事,使其流于形式,而應將其作為一項日常常規管理,需資產管理部門與使用部門通力合作,嚴格依照既定流程,切實執行。及時跟蹤、更新資產的新增、變動與處置狀態,分析掌握閑置資產產生的原因、分類、使用等信息,對清理認定的閑置資產應采取封存等妥善保管方式,指派專人定期測試、評估與維護,防止其提前折舊,為下一步制定合理的處置方案提前做好全面準備。
4.2 科學規劃,嚴格執行購置標準
經濟學中,投資管理早期理論是以凱恩斯的經濟模型為基礎,其理論模型主要涉及人員、資金和技術等影響因子,現代投資理論模型傾向于價值增長模型,考慮更多的變量因素,更加有利于長遠投資。高校若要從根本上壓縮閑置資產存量,應從源頭建立起防范閑置資產產生的長效機制,以科學發展觀為總的指導思想,統籌兼顧,其購建標準應與高校中、長期發展規劃相匹配。重視購置前的市場調研與可行性分析環節,對資產配置方案、購買成本、使用壽命、預期收益等進行充分論證與評估,與需求提出個人或部門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準確獲取需求信息,嚴格遵循所提供的技術參數,必要時請用戶代表參加購置方案論證會,實現審批環節的精細化管理。嚴格執行購置標準,嚴格控制采購成本,極力遏制超標準、超預算購置現象的發生,使購入的國有資產更好地為高校持續、穩定、科學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基礎。
4.3 與時俱進,綜合運用多種管理手段
為切實提升閑置資產扭轉盤活率,高校應狠抓資產實物管理,夯實物資管理系統,應與時俱進加大軟件投資力度,建立完善統一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規范庫存資產建檔立冊,按職責劃分分配管理、審批權限,實現對實物資產的公開、透明化管理。全員可參與,全員能監督,為各類資產的新增、使用、變動、處理等提供清晰明了的決策方案,對在線資產實施全方位動態監控。
有條件的高校可建立資產信息庫,及時更新閑置資產動態信息,推行網絡化管理,構建資產信息交流共享平臺,打破部門、區域、行業界限壁壘,建立起閑置資產自由靈活的流通市場,引導其有序、規范、高效交易,從而達到減少資金占用,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的目的,真正體現國有資產公共產品的屬性,進而完成其與社會資源的雙向共享。
4.4 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管理機構
經濟體制改革后,我國國有資產呈現出體系龐大、構成復雜、形式多樣的結構特點,建立新的國有資產宏觀監管機構,發揮對資產的監督管理職能,是強化國有資產管理的重要決策,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高校應根據自身的機構設置、管理體系、職權結構等實際情況,聯動財務、物資管理、招投標等多部門,設立專門的國有資產常設機構,主要負責全校資產的統一歸口管理和日常運行工作的開展。在不違背公開、效益原則的前提下,可適當下放資產的管理審批權限,采用逐級管理的模式,使下屬各級管理部門都有一定的審批權限,同時也擔負起監管下級部門的責任,從而形成校內強有力的監管體系,為全校國資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堅實可靠的組織保證。
4.5 建章立制,防范道德和操作風險
在經濟學范疇,道德風險解釋為:在信息不對稱的交易市場,參與一方不能觀察另一方的行為或者監督成本過高時,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會最大限度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作出不利于甚至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在管理學領域引申為:當個人或部門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由于涉及個人、各部門的切身利益,各方關注度很高。在實際管理中,應采取經濟辦法來實施,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對國有資產的購置、登記、驗收、領發、保管、使用及損壞賠償制度,制定資產處置及閑置資產調劑管理規定,堵塞國有資產流失的漏洞。重視日常管理環節,樹立全員節約使用意識,頒布制定資產定期清查和維護保養條例。為避免人為操作風險,在管理工作流程中,嚴格執行資產管理分工負責制度、培訓制度、考核制度及激勵制度,督促相關管理人員、負責人在實際工作中嚴格遵守、規范操作。
為防止各管理部門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的監管“真空帶”,應形成有效的各級管理部門充分溝通、無障聯結的聯動機制。例如,開通財務預算審批人員查閱國資管理系統的權限,要求各項目、各經費卡負責人在編制投資預算的同時,提交對應的更新淘汰資產閑置情況預算表,對已閑置或將要進行閑置處理的資產做充分說明,為上級審批部門提供必要的投資論證和清晰的投資方案,按照先調劑后購置的原則,從預算源頭抓起,從根本上盤活閑置資產,避免新的閑置資產產生。
國有行政事業單位的改制重組、產權轉讓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在體制改革的歷史時期也造成了大量的國有資產閑置。國有資產的閑置不僅會降低資產本身的使用效益,亦會增加單位的維護、管理成本,從而成為阻礙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短板”。高校的資產管理是一項政策性、業務性較強的工作,與國家財政工作一樣具備對國有資產實行價值管理的特征,實則為財政工作的延伸與加強。高校應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機構,構筑執行標準,尋求多方聯動及社會資源共享,逐步將高校國資管理工作納入正軌,使之科學化、經常化、規范化、法治化,以適應深化改革中的管理需要,切實維護國有資產的正當權益,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任丙年.高校“非轉經”資產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電大學報,2003,(1):32-33.
[2]王漫耘.高校閑置資產管理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現代管理,2009,(7):210-211.
[3]曲聞宇,尚航標,趙慶娜,等.高校國有資產管理“非轉經”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群言堂,2014,(1):54-56.
[4]趙繼任,趙繼偉.淺談閑置資產如何盤活增效[J].學術論壇,2017,(6):146-147.
[5]丁海英,夏建娜.高校閑置資產盤活的對策研究——以河北部分高校為例[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9,(4):86-89.
[6]江海清.高校國有資產經營管理論[D].成都:四川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