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楊強
摘要:鋼琴獨奏《中國之夢》是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張朝的作品。張朝先生的創作有著濃郁的中國本土民族氣息。而這首作品更是蘊藏著豐富的音樂內容,可謂是宏偉壯大。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展現出了一幅壯麗的中國音樂畫卷。本文通過對《中國之夢》鋼琴曲在政治、哲學、以及演奏方面的美學特征加以分析,提出要想深入了解樂曲,就必須從音樂美學出發,才能展現樂曲的風貌。
關鍵詞:張朝《中國之夢》;音樂美學;意境
引言
音樂是一門融合技巧與表演的藝術,而鋼琴表演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深受大眾的青睞。在進行鋼琴表演時,不僅需要表演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還需要融入個人的情感和對樂譜內容的理解,才能更加完整地表達出音樂所要傳遞的內涵。因此,表演者需要在演奏中提高自己的音樂美學素養,以便更好地認知和詮釋作品。
一、作曲家張朝與作品《中國之夢》簡介
張朝,云南昆明人,國家一級作曲家,現任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張朝早年畢業于云南省藝術學院鋼琴專業,后考入中央民族大學先后學習了作曲及鋼琴。他的創作范圍涵蓋很廣,包括了交響樂、鋼琴器樂、影視劇音樂等等多個藝術形式。其最大的音樂創作特點在于對傳統民間音樂的吸收及表現。作品《中國之夢》創作背景來源于習近平主席“中國夢”的提出,該曲巧妙地用鋼琴營造了編鐘、古琴、編磬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聲音,并將單一主題旋律貫穿在六個標題樂段之中,這些樂段包含了懷古、頌古、追求、災難、復興、憧憬。
二、鋼琴表演與音樂美學的關系
鋼琴做為樂器之王有著豐富的表現力,首先鋼琴擁有色彩斑斕的音色,演奏者可以通過不同的觸鍵形式營造出多種多樣的聲音色彩,或是晶瑩剔透或是優美歌唱等等,其次鋼琴擁有強烈的音響對比,能夠演奏出fff-ppp的力度變化,最后鋼琴做為多聲部樂器能夠演奏出豐富的和聲。美學也被稱為感性學,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的審美活動。音樂美學的概念于18世紀末期最先出現在德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之后,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探究音樂本質、規律、審美等問題為核心的學科。
鋼琴表演藝術就是通過演奏者的演奏,將演奏者對于音樂內容的理解富有情感地表現出來。在音樂創作出來的過程當中,作曲家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于一個個的音符當中,再交由表演者通過自身的演奏技巧及對該作品的理解再次將音樂呈現出來,以此讓音樂更具有欣賞價值、更富有美感。總的來說鋼琴演奏是將固態的音符轉化成給人聽覺上直觀感受的動態舞臺表現,作為一種表現方式,它不同于語言及其他藝術形式,美的音樂能夠給聽眾直接的心靈觸動,讓他們在感受美的音樂的同時也成為美的傳播者。
三、《中國之夢》的音樂美學分析
1.政治支撐
《中國之夢》的創作背景來源于習近平主席于2012年11月正式提出“中國夢”的理念。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奮斗下變得日益提高,生活日漸富足,我國國力也不斷繁榮富強。需要明白的是“中國夢”不僅是國家的夢,也包含著每個人對自己夢想的追求,在逐夢過程中將自己的夢融入到國家夢想的建設中,才是“中國夢”真正的內涵。張朝老師的作品《中國之夢》的創作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所進行的,他將自己對于祖國、家鄉的熱愛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在作品中展現了新中國這一路走來的大概歷程,也在作品的最后對美好的“中國夢”進行了展望。
2.哲學基礎——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和”與“意境”
我國擁有著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鋼琴作品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和”的思想占據重要地位。中國文化具有山林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特點,在文化語境上具有松散、自由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傳統思維特別注重直覺,強調靈感和頓悟的作用。這些文化特點反映在音樂上也會使得音樂具備追求旋律的橫向思維的特點,這不同于西方音樂構建當中的豐滿立體的思維方式。
作品《中國之夢》巧妙運用多種音色變化,營造出了獨特的意境之美,就像是古琴與編鐘,兩者互相對抗又彼此彌補,剛柔并濟將細膩的琴聲和渾厚的鐘聲完美結合。對于“意境”的描述,《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我國傳統美學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意境”也不斷滲透其中并漸漸成為一個美學范疇。“虛實結合、有無相生,從而構成妙境”,無論是在音樂中還是我國其他藝術創作中“意境”都有體現。
這些都是基于傳統文化審美當中的“仁”、“和”的理念,我國傳統美學認為“和”即多種因素的相互調和,兼具陰陽、剛柔。
3.演奏中美學觀念的體現與塑造
《中國之夢》塑造出了豐富的意境,“意境”是我國藝術創作所追求的美之一,樂譜中有多處標記體現著這種意境,包括“懷古”、“頌古”,“追求”等,并通過多種織體及音色的變化巧妙地塑造出不同的意境。在音樂中演奏者不僅可以對作曲家在創作作品時所想要表現的“畫面”進行探究,還可以在演奏中進行一定的想象以便更好地達到作曲家所想要表達的“意境”。如樂曲中“仿古琴”的手法分別有泛音、散音、按音等演奏手法,通過這些演奏手法來展現作品的“美”。泛音可以使聲音音色更具朦朧美和幻想色彩,在演奏《中國之夢》作品時需要盡可能采用輕聲觸鍵,結合音后踏板的使用將樂曲的混響始終圍繞在聽眾耳邊。
張朝先生在曾經談到:“古琴高、雅、靜的境界與悠長余韻使它具有了很大的空間感,我索性跳出西方和聲的范疇,努力尋求空間感”。如《中國之夢》中第7-23小節處,對古琴音色進行模仿,各個聲部都基本采用單音構成,具有濃郁的古風氣息,很好的描繪出了該曲的中國意境。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音樂藝術也隨之進入空前繁榮的道路,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到,必須要將中華民族沉淀的瑰寶與西方現代技術有機結合。而不是一味吸收、不懂創新,增強民族意識、弘揚民族精神,去發現和探索我國古代傳統的調式調性、曲式風格、民族民間音樂等。本文以我國著名作曲家張朝先生的鋼琴作品《中國之夢》為例,首先闡述音樂美學素養與鋼琴表演的關系,指出要準確而完美的揭示作品的內涵和風格,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就必須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對鋼琴作品的深刻理解,展現出樂曲背后的美學風貌。
參考文獻:[1]褚曉冬,《多元文化視域下的鋼琴藝術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2020,03,第90-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