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國家對教育亂象的組合拳在減輕學生和家長的壓力,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需要家校攜手,通過組織系統學習,轉變家長養育觀念;狠抓問題研究,優化養育路徑;在學中研、研中用、用中評,家校攜手,“學研用評”四位一體,促進家庭教育走出新姿態。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學研用評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教育,新時代背景下,在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更將家庭教育上升到了國家高度。對此,學校要抓住這一契機,通過組織家長系統學習,幫助家長轉變養育觀念;狠抓問題研究,優化養育路徑;在學中研、研中用、用中評,家校攜手,“學研用評”四位一體,促進家庭教育再上新臺階,進一步優化兒童成長環境,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一、學——轉變養育觀念
在社會生活中,所有的工作崗位在入職前都需要進行培訓,在上崗后還要繼續學習。但為人父母,卻是個例外。父母除了代表一段關系,也可以被視為一個“職業”。雖然這一職業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但卻從未被要求進行“從業資格”培訓。很多家長單純靠“祖傳秘方”或是主觀感覺來教育孩子,缺乏養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導致家庭教育的開展困難重重。
1.引導家長系統學習
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會議、家長學校以及書香家庭建設,促進家長對教育政策法規、科學養育方法、家校共育路徑等內容進行系統學習。通過解讀《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白教育孩子并不僅僅是“家事”,更是關系國家民族未來的“國事”,從而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大意義和自己肩負的責任。組織家長學習關于家庭教育的科學書籍,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養育孩子。例如,家長可以通過閱讀《正面管教》一書學習“和善而堅定”的教養方式;通過閱讀《如何說,怎么聽》一書,引導家長參與角色體驗,掌握溝通技巧,改善親子溝通狀況。通過論壇“雙減落地,家長怎么做”引導家長認識到“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將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2.促進家庭之間互動學習
為有效破解“家長無法參與現場參加學習”“課程學習眾口難調”等具體問題,學校可以依托互聯網平臺,把家庭教育系列課程放到云端;利用學校公眾號、“家長直通車”、班級家長講壇等平臺與家長進行網上互動,讓家長在線能學、在線即學、在線可以選學,讓學習從零散走向體系,從有限的統一學習變為豐富的選擇學習,使學習不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特別是通過“家庭故事”欄目,家長可以把自己的養育故事或者困惑寫下來,大家在分享跟帖中反思,取長補短。
二、研——優化養育路徑
《家庭教育促進法》不僅明確了父母“該教什么”“怎么教”,而且明確了對“教而不當”問題的干預。學校和家庭要重視深研家庭養育中的實際問題。
1.聚焦養育問題
學校要在家長自我檢視、學生問卷反饋、教師調查了解、專家評點分析中發現家庭教育的真問題。當前,家庭教育簡單化、功利化、學校化,是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學校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梳理分類,聚焦養育問題。認識到孩子出現的問題,有時候其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長身上。
2.掌握科學方法
家庭教育是浸潤式教育,吃飯穿衣,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教育;家長待人接物的態度、學習氛圍的營造也是一種教育。家庭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家長身教也是教育。
對于孩子的問題,要引導家長分析癥結,了解造成孩子不良表現的深層次原因,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和實施策略。例如,針對“孩子做事磨蹭拖拉”的問題,可先組織家長分析孩子磨蹭的原因,然后商量應對策略,還可以請家長分享這方面的成功經驗(見表1)。通過深研問題,家長發現孩子磨蹭的原因很多,要用心去觀察,用智慧去分析,才能找到孩子到底是因為什么而磨蹭。因此,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并不是反復地催促,而是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明確磨蹭是誰的事,誰的事誰負責,培養其自主意識。只有找到正確的應對策略,才能改掉孩子“磨蹭”的習慣。
再如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獨立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監管,親子關系變得緊張。家長該如何解決親子沖突和矛盾呢?對此,家長們群策群力,學習用“觀察—聆聽—共情—溝通—共識”的方法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總之,只有找準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把沖突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甚至滅于萌芽期。
三、用——提高養育質量
學校要倡導家長在學中用、研中用,激發家長持續性改變自己不科學的家庭養育行為,提高家庭養育質量。例如,學校以親子課程為支撐,倡導家長培育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享受美好家庭時光,其中包括“親子必讀書籍”“親子必看電影”“親子共游”“小鬼當家勞動”四大親子課程,同時提出以下“四個一”親子活動。
1.每天一次陪伴
家長有效陪伴有助于親子關系的融洽和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陪伴并不是簡單的空間關系,還需要家長放下手中的事,全身心投入,與孩子進行眼神和肢體交流;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回應其感受,多進行描述性贊賞。陪伴可以和前述四大親子課程結合,和孩子一起讀書、看電影、勞動、運動、游戲,在輕松的氛圍中引領孩子成長。
2.每周一次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是加強家人之間合作和親密感的有效手段。家庭會議要做到“三不要”。一是不要開“批判會”。遇到問題時,要提解決方案,不要相互指責。二是不要開“長會”。每次家庭會議的內容不宜過多,并盡量控制在半小時之內。三是不要開“散漫會”。家人圍坐在一起,不擺放其他東西,不做其他事。在每周一次的家庭會議中,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要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尊重和被尊重,從中學會思考、決策、承擔和服從。家庭會議要通過表達愛意、交流觀點,使夫妻關系更和諧,親子關系更融洽,使所有的家庭成員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希望。
3.每月出游一次
親子游可成為家長與孩子間的良好交流渠道,能凝聚家庭的親和力,給孩子開啟一片新天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走進工廠、博物館、紀念館等,也可以和多個家庭共同開展親子活動,如參加演習演練、感恩活動、公益勞動、尋訪民俗等活動。人的一生是一個見天地、見眾生、見自我的過程。在旅途中,孩子可以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擁抱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增長知識,增加閱歷,體驗成長的快樂,彰顯生命的活力。
4.每年一次家庭總結會
通過家庭年終總結會,家人共同回顧一年的成績和收獲,彼此激勵。父母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對工作的一絲不茍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同時,家長正視自己的缺點或不足,也可以讓自己的規劃更清晰,并對孩子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四、評——促進養育改變
評價是管理、規范、支持和促進組織發展的必要措施。為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可開展“清單約束—任務驅動—展示引領”的家庭成長模式探索。
1.用負面清單促進約束性改變
為有效促進家長觀念的轉變和行為的改進,學校可以根據《家庭教育促進法》及相關教育法規,梳理出關于加重學生課業負擔、體罰或變相體罰、對孩子不管不問等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負面清單,用負面清單“體檢”家庭教育。通過對照“負面清單”和孩子、社會的反饋性評價,家長可以約束自身,改善養育行為。對于“負面清單”一直未“清零”的家長,學校可以主動聯系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專門的幫助。
2.用積分管理激勵性改變
為了更好激發家長關心孩子成長和關注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可擬定《家庭積分條例》,用積分管理家長和學生。每個家庭積滿相應分數方為合格。對未達到積分的家長,學校可專門開設課程助其達到合格,積分達到優秀的家庭可以優先參與學校組織的親子活動。
3.用濃厚氛圍促進引領性改變
充分利用各種媒介,營造家庭養育的學習氛圍。通過校園海報、家長學校、校園電視臺、校門口的LED屏、美篇、微視頻等多種方式推送“書香家庭評選”“家風家訓故事”“親子活動展示”等家庭教育成果,營造濃厚的家庭教育氛圍;通過榜樣引領、以案說改等方式,倡導家長反照自己的養育行為,改變不良養育行為。
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學、研、用、評聯動,可以營造更有情感、有溫度的教育新生態,推動家庭教育走出新姿態,幫助家長把良好的家風傳遞給孩子,引領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邁好人生的第一步臺階,走向更為廣闊的社會舞臺。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