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年戴明提出PDCA循環法,質量保證體系運轉的基本方式分為四個階段,即計劃(Plan)、實施( 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ion)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地進行質量的一種科學管理工作方法。這與中職班級管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將PDCA循環法運用到中職學生的管理中,必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關鍵詞:PDCA循環法;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班級管理
時下,有人認為中職學生是一個高齡托兒所,學生參差不齊,人生觀、價值觀都處于一個相對薄弱的階段。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初中畢業生實行五五分流,學生生源有所好轉。但中職學生仍難管、難教,一位優秀的班主任,不僅要教學出色,還要有管理班級的能力。我們可以將PDCA循環法運用到中職學生的管理中,具體地說就是,在班級管理中,把班級的各項事務、活動、各種規章制度、發展目標等細化成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易檢驗的步驟,通過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理四個階段讓學生從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在平常的小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主動參與班級管理,最終形成自主、自制的班級活動共同體,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管理模式。
一、計劃階段(P)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計劃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確定質量管理方針、質量目標,以及實現該方針和目標的措施和行動計劃。
企業管理中,在計劃階段我們需要找出問題。逐項列出,找出最需要改進的問題。班集體建設與管理是分層次、循序前進的,在班級建設的各個階段,班主任要關注每個階段的建設目標及存在的問題,一一列出,從中找出關鍵之處,制定相應的對策、改進計劃與階段發展目標等,為以后的執行工作做好準備。
例如,中職學生日常管理中,學生早上不愿意及時起床,早操遲到,甚至不愿意參加早自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需要找到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很明顯這是學生的惰性。那么如何讓學生克服惰性呢?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制定一個計劃,把學生不好的行為習慣糾正過來。如在計劃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晚上什么時候必需進行休息,什么時候必須起床,由誰來進行督查?是寢室管理老師,還是寢室長?等等,如果在這一事件中引導得好,學生的自主性可以朝著積極的方向,健康發展。如果沒有及時察覺細小的不良傾向,就有可能出現盲目自由,出現各種違紀違規行為。班集體的風貌也會在這時有明顯的波動。如何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這個時期,就需要班主任老師依據各種時期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學生共商目前的奮斗目標及計劃。在制訂措施時,要反復考慮并明確回答六個問題,即“5W1H”思考問題方法。必要性(Why)---為什么要制定這一計劃和措施?目的(What)---要達到什么目的?地點(Where)---在哪兒執行?時間(When)---在什么時間執行?責任者(Who)---由誰負責執行?誰來檢查?方法(How)---用什么方法執行?按照“5H1W”制定對策和計劃,一般就是常說的把問題落實了。
二、實施階段(D)
實施階段就是對照計劃,組織、協調和保證其具體實施,也就是說要執行計劃,如何按照計劃的措施方案去執行。
班級管理在實施階段要收集相應的數據。這里的“數據”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數字、圖像、文字等各種信息。這一執行階段,我們就要重點考慮如何去操作原先設想、制定的內容,要一步一步、一條一條地去做,真正地落實到行動上,并且記錄下操作的具體步驟,觀察執行某項行動后的反應、表現。如,要進行一次“交通安全”的主題班會,按什么樣的程序進行,運用哪些資料,采用什么樣的形式,人員如何分工,道具的準備等等,必須在開班會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開完班會后,觀察學生的思想、行為變化,把這些情況一一記錄在冊,為下一步的效果檢驗做準備。
三、檢查階段(C)
檢查階段主要是將計劃實施階段的成果與計劃目標進行對比,檢查計劃執行的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
班級管理對改進的效果進行評價,用數據說話,看實際結果與原定目標是否吻合。我們在實施某個計劃前都會有預期的目標,那么這個階段就是我們檢驗目標的時候了。某個計劃、策略的實施,取得了怎樣的實際結果,具體表現在哪里,有沒有達到或超出預定的目標,都要在檢查這一階段中清楚呈現。有檢查才會有反饋,才能有新的發現,才知曉目標是否正確、執行是否落實,也促進下一步更好地發展。如,“學生就寢”管理問題上,通過我們寢室長的督促是否已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呢?如果沒有,那么問題出現在哪里呢?相信作為這一事件的實施者肯定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份詳細的資料。對于問題沒有達到預期設想的原因,也就可以在第四階段進行落實了。
四、處理階段(A)
處理階段主要的內容是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使下一周期的質量管理工作更上一層樓。
班級的管理如果改進效果好,則加以推廣;如果改進效果不好,則進入下一個循環要加以改進。班集體的建設與發展并沒有我們想像得那么容易,事情不會都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實施了某種策略、措施后,會出現各種不同或沒有預料到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我們對上幾個階段所做的工作進行反思、更正、再處理。這分兩種情況,實施效果好的,我們繼續采用,并盡可能地把它優化;實施效果不好的,則要再另想辦法,繼續制定一個新的方案,準備進入下一個新的循環,尋找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我們要對每一現象制定詳細的計劃工作,對事件的發生有預見性,并讓各計劃各顯其效,讓每一個細節得以塑造和體現。
PCDA循環法在班級管理中形象地化為一個前進的車輪,它不停頓地向前轉動,每一次循環就實現了一定的管理成效,并把學生的管理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學生管理中采用PCDA循環法,實現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班級、寢室、個人由大到小都存在各自的質量環,大環是小環的依據,小環是大環的具體落實,如有一環不按計劃轉動,就會影響到工作的開展和前進。另外須不斷前進,不斷提高。PCDA每轉動一次,工作就會提高一次,就像爬樓梯一樣,轉動一次前進一段,不停地轉動,不停地前進、提高。最后,我們需須重視處理階段,在PCDA循環法中,處理階段是關鍵。如果我們通過循環,發現了計劃不能得以實現的原因,而不能及時對學生進行處理,制定新的計劃,那么PCDA將會就此中止,無法繼續轉動下去。
參考文獻
[1]吳劍波,費小林,莫有東.中職生德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廣西教育,2010(24):14-16.
[2]方敏.基于PDCA的高職院教學管理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6):38-40
[3]林玲.PDCA 循環法在護理教學管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5,(34).
作者簡介:楊樹雄(1984.07-),男,漢族,湖南省長沙人,一級教師,本科,主要從事建筑工程專業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