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明
摘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也不能忘記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能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教師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對于學生的心理能夠進行引導,借此提升課堂的效率和效果,讓學生能健康快樂地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固然重要,學生的心理健康、個人品質、性格等綜合素質同樣至關重要。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營造自由的課堂氛圍、充分利用教材、立足于實踐活動等方式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健康教育;應用策略;初探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并不太難,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也不需很多,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培養(yǎng)自身其他方面的能力。教師不能把教學目標局限住,要讓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心理健康也是教師需要著重教導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應該開始逐漸形成健康的心理,擁有良好的品質和性格,在學習中能夠感到快樂。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
在實際生活,學生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性格扭曲,即使擁有再優(yōu)秀的成績都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的學生不僅會傷害自己,阻礙自身的發(fā)展甚至可能會危及整個社會的安全。小學階段正處于學生心理、性格形成的階段,教師和家長都需要對學生進行耐心引導,讓學生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開朗的性格,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語文教學與心理教育有著一定的關系,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更容易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也是綜合素質的一種,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未來的發(fā)展才會更好,各方面能力才會更加優(yōu)秀。素質教育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師開始重視起來,學生不能僅僅學習課本知識,自身的素質也需要得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就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營造自由、平等的課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少不了教師的教導,教師可以說是學生的指路燈,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自由、平等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積極發(fā)言,在其他同學和教師面前展現(xiàn)自己,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就會大大得到提升。
舉個例子來說,當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文前先詢問學生幾個問題,認不認識雷鋒叔叔?知道雷鋒叔叔的哪些故事?從雷鋒叔叔身上我們學習到了什么呢?教師可以對主動分享的學生進行小獎勵,以此鼓勵其他學生來主動回答問題,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分享進行夸獎和鼓勵,讓學生感到滿足感。
正如上例,教師對于自主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鼓勵和獎勵,小學生的年紀還小,受到教師的夸獎和獎勵可能會開心一整天,也會感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長此以往,每個學生都會被帶動起來,主動分享自己的看法,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教師要始終為學生樹立起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展現(xiàn)自我,學會與他人分享,也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
2.充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引導
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師可以通過課文的中心思想或主人公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教導。一篇好的作品更容易深入人心,學生透過課本也更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舉個例子來說,教師在講解《鄧小平爺爺種樹》時,鄧小平爺爺認為種樹是我國重要的事項,對于子孫后代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將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告訴學生,讓學生從鄧小平爺爺身上學習到做事認真的態(tài)度和綠化的重要意義,讓學生能主動保護環(huán)境。
正如上例,學生在學習《鄧小平爺爺種樹》時,鄧小平爺爺身上的品質就成為了學生需要學習的方面,鄧小平爺爺是學生學習的模范,學生透過課文,不難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學習什么品質。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讓教材的主人公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讓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質。
3.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不僅始終拘泥于書本上的課文,要帶領學生走出課本,看到更大的世界。教師可以適當加入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鍛煉,樹立起恰當?shù)挠^念,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教師在講解《一面五星紅旗》時,可以帶領學生畫一幅五星紅旗的畫,每位學生都要飽含對祖國的愛意去作畫。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祖國對我們的愛,還能意識到我們要愛祖國。
正如上例,一幅幅畫,正是代表著每位學生對祖國的愛意。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的中心思想,也樹立了愛國意識,愛國意識是每個人所必須具備的,這也是對學生正確觀念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可以適當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每位同學都參與其中,通過實踐來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
4.實現(xiàn)小組合作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
很多課堂上可能都是學生單獨學習,其實,有時學生單獨學習的效果不如團隊學習的效果,小組合作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給了學生更多認識其他同學的時間和機會,也讓學生擁有更多興趣相同的朋友。此外,擁有團隊合作能力對于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要具備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教師在講解《亡羊補牢》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角色扮演,一個同學扮演狼,五位同學扮演羊,還有同學扮演牧羊人,小組合作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
正如上例,學生進行小組扮演,不僅對故事本身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對寓言的真正深意有了更多的思考。這個故事讓學生學習到做錯事情并不可怕,我們要及時進行改正,盡量避免讓事情帶來更嚴重的后果。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提升了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也意識到要及時改正自身的錯誤。
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要努力構建起一套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讓學生能夠一邊學習語文一邊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師要讓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變得更加優(yōu)秀,不斷推進學生的進步,讓學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教師要認真準備教案,在教學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任亞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J].科技資訊,2020.
[2]江文龍,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觀察筆記本教學引導:以植物種植為牽引[J].華夏教師,2019.
[3]宮存蘋,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