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皓瀛
摘要: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播音主持影響較大,但從應用效果來看,并沒有完全發揮出協同作用,主要體現在主持人“小助手”的角色以及在多維場景、語音合成、知識問答、播報類節目的輔助播報等。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并沒有真正地改變播音主持的生態,存在的問題是協同創新不足,從信息科技應用的角度來看,必須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的協同創新能力,否則將阻礙播音主持行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播音主持;AI;協同創新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主要是代替煩瑣、危險、高昂的人工成本,而在播音主持領域主要解決的是“信息和信息交互”的優化。播音主持始終在進行信息的傳遞,雖然有提詞器,但仍然需要進行大量的記憶和備稿,這對播音主持的要求較高,所以播音主持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
此外,信息交互是現代播音主持的常態,這里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播音主持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和臨場發揮;另一方面,在直播節目中播音主持需要與觀眾進行信息的交流、互動和情感的升華。很顯然,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人類解決記憶和信息交互難點。
同時,也有人覺得人工智能會不會完全替代人類播音主持工作,對于這樣的擔憂其實沒必要,人永遠是科技的發明者,也是主導者[1]。播音主持有了人與科技的完美組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節目效果。
一、人工智能技術在播音主持領域應用現狀
人工智能技術(AI)近年來在信息傳播中應用較為廣泛,這是因為信息傳播的很多設備是基于計算機技術來完成的,而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是融合技術,它可以完成人類覺得煩瑣、危險以及高昂人工成本的工作。比如,人工智能可以輸入性記憶所有的信息,并且能在聯網的情況下進行信息的更新,以及多種語音的識別系統,這提高了播音主持的成稿效率和準確性。并可通過深度學習及可視化功能來直接代替傳統的主持人。
實際上,人工智能在信息傳播的應用要從湖南衛視的主持人“小助手”開始。“小助手”在娛樂節目中可以幫助主持人擴大信息量,同時可以充當“組合”使節目生動有趣。在2019年的春晚,人工智能技術以虛擬主播的形式,讓全國觀眾耳目一新,其首次登上全國大型舞臺,以“小小撒”的人工智能和央視主持人撒貝寧進行了成功有趣的合作。人工智能技術首次在全國大型舞臺上亮相,使觀眾們近距離地見識到人工智能的魅力以及強大的科技力量[2]。
從現場的情況來看,無論是“仿人類”行為的隨機應變、交流互動,“小小撒”都體現出了較好的能力,可以說游刃有余。這樣一個AI仿生主播在整個技術打造的過程中只僅僅需要30分鐘,而一名合格的主持人的培養顯然更為漫長。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交互應用上進一步的突破,已經成為播音主持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供現場直播過程中信息的“源源不斷”和多媒體的物聯,實現虛擬場景的生態的可視化、模擬化和動態化,實現了多維、多元突破。但同時也有新的問題,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協同創新效果與其他行業相比并不突出,而這其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
二、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協同創新效果分析
(一)新聞播報工作的協同創新分析
從新聞播報工作的角度出發,一些發達國家的媒體已經嘗試用機器人寫稿。2010年,美國西北大學開發出Stats Monkey軟件,利用此軟件可以自動從網頁中抓取比賽數據信息,在接收到信息后的2秒內快速生成新聞標題,并將相應的數據填入已有模板中。法國《世界報》等媒體也利用此軟件來報道體育新聞。可見,新聞機器人的出現已經打破了傳統新聞播報的業態,但電視媒體的新聞播報目前來看,還沒有真正實現機器人的協同參與,其中的原因是動態的新聞播報本身帶有不確定性和機動性,而播音主持能夠理解領會新聞播報中的情感和主張,但人工智能技術仍然需要深度的開發來實現,特別是深度學習后對新聞播報的仿生過程。
而人工智能技術在播音主持領域最有可能替代的是公共新聞播報,這也使得該項技術的可行性研究和應用性嘗試一直未間斷過。特別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的協同創新空間變得更大,需要通過不斷的創新加快業態的升級,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對基礎的文本信息進行語音識別時,準確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但語音轉文字準確率相對較低只有75%,而專業播音主持的準確率相對較高,能達到90%以上[3],二者完全可以進行協同作業,完成模式創新。
(二)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多場景交互的協同創新分析
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能夠實現多場景交互,這可以輔助播音主持完成多種角色。比如,播音主持在主持過程中需要“問機器人”來實現大量信息的承載,以機器人的播報來實現信息的交換,同時也使得現場變得生動有趣。這樣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放播音主持,使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把握節目的情感性和交互性[4]。在多場景的交互中可以呈現可視化、直播化的特色,通過可視化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場景內容的切入,而直播是現場新聞播報的特色,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在直播過程中對接多重資源,實現對播音主持的強有力補充,播音主持只對內容深度負責,不再擔心信息量太大不好掌控的問題。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大腦存儲有限、精力有限的幫助,使許多不可能實現的信息交互成為可能,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的協同創新效果并不突出,只是部分解放了主持人在知識識別、轉化、運用中的制約,而多場景交互的整體效果仍然有待提高。
(三)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協同創新對話不足
電視節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并賦予算法和計算機“類人化”的情感仿真,使其不僅在形體上趨近人類,并且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語言習慣進行表達、識別和情感表達,這使人工智能主持簡單的新聞播報和現場直播成為可能。
而隨著仿真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在數據運算上的能力,加上機器的深度學習以及“類人化”的神經網絡、感知系統等進一步的發展,由人工智能擔任播音主持成為可能。但二者的“對話”不足,這是目前協同創新上存在的較大的問題。比如,目前應用較多的氣象主持人,氣象播報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技術要求,只要滿足吐字清晰、誦讀正確即可。但在一些較為復雜的主持工作中,需要人工智能技術與人工播報同時存在,這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機對話”,只有達成協同合作的高度統一,才能更為準確地向觀眾傳播內容。
此外,在一些節目中,人工智能扮演播音主持的輔助角色,實現了播音主持人“小助手”角色。這使人工智能和播音主持的融合度在不斷提高。而從協同創新的角度來看,播音主持的情感能否與機器人更好地協同創新成為關鍵[5]。
(四)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優質聲音的協同創新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播報新聞除了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復原和仿真許多已逝聲音、動物聲音和特殊環境下的聲音再現。比如,在某衛視的喜劇舞臺上,就運用聲音合成技術還原了相聲名家的聲音。
另外,湖南衛視也利用聲音合成技術在一檔綜藝節目上還原了已逝演員張國榮的磁性聲音,使觀眾淚目。可以說人工智能聲音合成和識別技術對于播音主持領域的影響深遠,它通過科技手段精準地實現信息的采集,并對聲線素材進行標準化處理,實現對原聲的復原,甚至比原聲在音色上更為突出。
但從二者的協同創新來看,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更多應用于特殊聲音的處理,還無法真正意義上進行協同創新來實現多音軌的交互和人機協作,人工智能技術在深度學習播音主持聲音協同中仍然要下功夫,并且對于優質聲音的深度學習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創新。這樣可以滿足播音主持的專業度,降低人工成本。
三、優化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協同創新能力
雖然人工智能技術憑借著周期快、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和新媒體從業者的喜歡,但是在播音主持界,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依賴性仍然很弱,其目前還不能完全達到“類人化”工作的能力,仍然需要播音主持來主導播音,而人類社會的情感和規則,以及不同文化融合背后的形態意識,不是人工智能短時間能學會的。比如,人工智能雖然能夠模仿聲音,但其聲音線條卻過于理性,缺乏感情色彩和音調變化。
對當前的播音主持領域來說,要利用好人工智能技術的優點,把它當作工作中的工具使用,但不能反對和排斥人工智能技術對播音主持的輔助作用。
(一)提高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的協同融合
某衛視主持人在被問及人工智能取代播音主持行業的話題時認為,雖然人工智能的工作效率很高,但是如何能在播音主持過程中體現出人與機器的協同作戰能力非常關鍵,要提高這種協同能力,就要做好人與機器的融合。
人工智能技術更多地表現為對播音主持的協助,而人類總希望機器人能做更多的事,這就造成了播音主持界對機器人的“無用”認知。但真實的現狀是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能夠完成人類的大部分指令。要做好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的協同融合發展,人類的思想和情感是人工智能融合的關鍵,在“協同融合”中要發揮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人的有效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協同作用”,而掌握度和節奏是播音主持的特長,這也啟發了現在的播音主持,在人工智能技術普及的時代里,做一個有協同、有融合的播音主持人將成為未來職業發展的關鍵。
(二)提高人工智能技術對播音主持的協作能力
從播音主持未來的發展來看,信息交互不再是其重要工作,而是需要完成情感的交互,所以播音主持要有更好的協作能力。
播音要學會與人工智能平等相處,才能產生1+1>2的效果,而協作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主持人的專業水準,形成鮮明的主持風格和主持特色,能夠化解突發事件,并從容自如地應對,這是人工智能技術做不到的。
第二,不與人工智能技術爭知識儲備,把信息存儲記憶交給人工智能,由播音主持完成發布。
第三,人工智能技術是編輯好的預設算法,作為代碼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播音主持不能完全依賴人工智能技術,要掌握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也表現為協作的能力。
人工智能技術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需要播音主持銜接好人工智能與觀眾的關系,這就要求播音主持保持現場的敏感性,對于電視節目制作來說,播音主持還肩負著各部門之間的對接,需要對節目進行策劃,而這個過程中要把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的融合方式考慮進去,這樣才能在后續的播音主持工作中實現人機交融的局面。
此外,未來的播音主持領域必定是播音主持和人工智能技術共融共存的局面,播音主持應掌握必要的人工智能技術基本知識,并且能夠融會貫通地運用在節目中,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呈現出更好的節目效果,豐富節目內容和節目信息的呈現形式。
(三)優化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的協同創新
通過優化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好的實現與播音主持人的協同創新,在這里筆者提出“三融三協”模型(詳見圖1)。
“三融”是指情感融入、技術融入、流程融入。情感融入是指對人工智能表達的信息,播音主持要進行“情感加工”;技術融入是指在主持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始終陪伴左右,對播音主持起到強大的支持作用;流程融入是播音主持工作具有規范化、流程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對每一個環節進行融入性分析和場景預設。
而“三協”是指人機協作、場景協作、交互協作,人機協作是指播音主持與人工智能要做到協作統一,互為依靠,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效果的最大化;“場景協作”是指在不同的場景下,也包括虛擬的環境下,主持人與人工智能間始終要做到協調和統一,在每個場景交換的過程中都要做到聲音、行為、表達的一致;“交互協作”包括人機交互、機機交互、人與人交互,而這里的交互協作主要是指機器在與觀眾交互過程中,播音主持要起到協助、引導和橋梁的作用。
四、結語
從傳統播音主持形式來看,信息量和場景較為單一,而人工智能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播音主持領域的應用能力,特別是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超量記憶和準確輸出,可以說人工智能技術的到來對于播音主持是革命性的,在這個過程中播音主持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適應性和知識積累,否則很難適應其變化。但同時也要冷靜地看待人工智能發展的階段性,要合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節目的創新,避免對人工智能技術過度依賴造成播出事故。播音主持要學會把人工智能技術與個人特色進行有效協同創新,全面掌握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從而推動播音主持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國成.淺析人工智能技術在播音主持領域的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20,21(3):102-103.
[2] 劉曉峰.人工智能技術對播音主持行業的影響和改變[J].傳媒論壇,2020,3(1):32-33.
[3] 王姝雅.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領域的應用現狀與啟示[J].中國傳媒科技,2019(5):29-31.
[4] 夏海波.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的公眾傳播與社會評價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7.
[5] 王德生.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動態[J].競爭情報,2018(4):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