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嚇妹
[摘 要]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關廢舊材料再利用的課題越來越多,保護環境已成為學校美術教育的內容之一。美術教師應立足課堂教學,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實踐中,使學生在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技能的同時,增強學生關注生活環境和注重環保的意識。本文以《花花衣》一課為例,從廢舊材料巧收集、廢舊材料巧運用、廢舊材料巧裝飾、環保意識巧滲透幾方面,淺談廢舊材料在美術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關鍵詞]小學美術;廢舊材料;環保意識
一件好的美術作品誕生的關鍵并不取決于材料的貴賤,而取決于對材料的發現和利用。若能夠物盡其用,把材料的價值最大化,那么,創造出來的作品就會與眾不同。將廢舊材料運用到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的成長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環境的保護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廢舊材料巧收集
小學美術教師都知道,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各種制作材料其實是一件“苦差事”?!袄蠋焸兎浅I朴谟米约旱难劬θグl現生活中所謂的‘廢舊材料’,以及想象‘廢舊材料’變廢為寶的樣子,卻很少和學生一起去尋找、收集并發現這些‘廢舊材料’的再生價值。”我們的送教下鄉活動在莆田市荔城區新溪小學舉行,我執教的是《花花衣》一課,通過對廢舊物品的巧妙利用,引導學生合理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和材料,大膽進行“變廢為寶”的藝術活動,使學生初步產生關注環保和美化生活環境的意識。在送教下鄉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學生創作材料的收集工作。由于是送教下鄉活動,不是在本校上課,不知道學生會收集哪些材料,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去關注生活中的各種廢舊物品。作為執教教師,我考慮過是不是要自己把學生創作時需要的材料準備好,然后帶到那里。現在,我慶幸自己沒有那么做,而是和新溪小學的美術老師進行探討,覺得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給他們親自收集的機會。課堂上,看著學生自己收集到的各式各樣的廢舊物品,心里默默為他們點贊,為新溪小學的美術老師點贊。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發現與收集,說出“我收集了哪些廢舊物品”和“大概可以用來做什么”,既做到了心里有底,又讓他們倍感親切。課前,引導學生對各種廢舊材料進行觀察、分析和收集,在這種很有意義的活動背景下,學生的生活常識和環保觀念也在不斷升華,學生不只是參與了學校美術課堂上的創作過程,而是真正把環保意識滲透到了自己的生活中,滲透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當中。
通過設立美術“百寶箱”,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探究美、發現美、創造美的眼光和態度來重新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廢舊物品,摒棄以前對廢舊材料沒用、臟污、老舊的印象,用心發現各種廢舊物品的材料美和可塑美。路邊偶然發現的一塊小石頭,用過的包裝盒,各種造型的廢舊瓶子……根據美術的學科特點,鼓勵和提醒學生留心和積累身邊各種各樣的美術用材,相信學生的創意會隨著千變萬化的材料得到更好體現。
二、廢舊材料巧運用
以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力為核心,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發展想象力和創作力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執教《花花衣》一課時,上課伊始,贈送神秘禮物激發學生的興趣,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觀察發現這些禮物的“原型”常常在哪里看到?引導學生把自己課前收集的廢舊材料與小伙伴們一起研究對比,在交流分析中發現其材質、形狀、顏色、花紋等方面的不同。
(一)依形巧思
不同的廢舊材料本身有不同的造型,如圓柱形的可比克盒子,葫蘆形的爽歪歪瓶子,造型各異的石頭等,它們各不相同。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巧妙利用廢舊材料自身的造型特點,可以幾樣物品組合觀察,也可以單樣分析,仔細觀察其形狀,不停地感受和聯想:它像什么?可以把它變成什么?組合起來又有什么新奇的發現?用什么材料和什么方式進行巧變?慢慢地由寬泛的聯想到確定目標,在一步一步動手實踐中嘗試向構想中的形象慢慢靠攏。
比如,肖奕諾同學的作品《參加舞會的女孩》,她用的是一個廢棄的飲料瓶來構思創作,這個飲料瓶本身的造型非常特別,修長的瓶身很像女孩婀娜多姿的身影,大大圓圓的瓶蓋好像一頂小帽子。肖奕諾同學依形巧思,心靈手巧地用廢舊的褐色毛線在瓶蓋下為女孩編起了長長的辮子,用粉色和藍色的皺紋紙為女孩設計了參加舞會的禮服,禮服上用一顆顆廢舊的小紐扣當點綴,猶如一位美麗的少女在盛裝打扮,準備參加舞會,非常形象生動。
(二)依色巧想
各種廢舊材料的顏色很多,上面的圖案更是千奇百怪、各式各樣,有各種顏色的啤酒瓶和白色的蛋糕盤,還有印著不同圖案的各類盒子等,在構思時,可以從廢舊物品本身的色彩或圖案上進行巧想,發揮材料本身的圖案特色,使作品的創意聯想更為巧妙。
比如,有的學生帶來飲料瓶,上面有一個萌萌的胖娃娃圖案,課堂上這名學生高高舉起飲料瓶,非常高興地說:“老師,我要給它在背后加一對翅膀,頭上再粘上一對觸角,這樣就能變一只超萌的小蜜蜂了!”
(三)同體巧構
同樣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里會產生不同的創意和聯想,我們要做的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和遷移想象,根據同一廢舊物品的造型特點,展開自己的聯想與創意,創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
比如,張啟陽同學的作品《自行車》和林程同學的作品《兩只蝸?!?,都是用廢棄的光盤設計制作而成的,但這兩位同學卻用自己的奇思妙想賦予了它們不同的生命色彩。張啟陽同學用兩個廢舊光盤加一小節黃色電線,以捆扎的形式做出了一輛山地自行車,非常符合他活潑外向的性格。林程同學則用光盤和掛歷紙來設計蝸牛背上的殼,以添畫的形式表現蝸牛的頭和身體,最后用兩小節電線來當蝸牛的觸角。
三、廢舊材料巧裝飾
在美術教學中,不同的廢舊材料因其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圖案、不同的材質等,大大拓展了小學美術教學的創作素材,也大大拓寬了小學美術教學的創作表現形式,在充分發揮各種廢舊材料性能的同時,學生也在尋找、發現、加工和創作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變廢為寶的無窮樂趣。
(一)表現手法多樣
多樣化的表現手法能使作品更具感染力。比如,在變廢為寶的創作過程中,學生通過剪、貼、畫等表現手段,適當應用夸張、簡化、變形等方式,制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
(二)材料綜合運用
在創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廢舊材料本身的造型、顏色已經很接近自己腦海中所要構思的形象,有時就是缺少了某些關鍵的局部要素,只需要添加綜合材料來豐富造型。比如,一名學生在課堂上說:“我找到的這塊石頭應該是鴨子形的?!睂W生能明顯看出自己收集物品的造型特色,而這名學生也沒讓大家失望,他用一枚黑黑小小的紐扣,充當鴨子的眼睛,再用橙色的顏料在鴨子扁扁的嘴巴上涂了色,一只十分靈動的小鴨子就這么展現在大家面前了。
四、環保意識巧滲透
環保意識的滲透意在“巧”字。教師要“巧”借教學中的各個時機,滲透環保意識,引導學生認識低碳生活,重視環保,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在執教《花花衣》一課時,從引導學生課前對廢舊材料的巧收集,到上課伊始,先授之以魚,贈送學生禮物,并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授之以漁,在直觀對比欣賞中感受變廢為寶的獨特魅力,抓住時機借助多媒體展示人們亂扔垃圾,造成環境污染的各種場景,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以游戲闖關的方式引導學生爭當環保小標兵,師生共同探究如何對廢舊材料進行巧運用和巧裝飾,進而巧蛻變。最后的拓展環節,意在升華本課內涵,我對學生說:“同學們運用廢舊材料創作的作品可比老師送的禮物好看多了?!睂W生這才發現原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學會了變廢為寶的本事了。此時,巧借時機鼓勵學生勇敢地傳遞美,邀請更多的人加入我們的行列,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讓我們的地球母親擁有一件美麗的“花花衣”。
雖然對于小學美術教師而言,環境教育及環保意識的滲透并不是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但時代賦予每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美術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為環境教育和美術課程教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巧用現有的資源,滲透環保意識,提高小學生利用廢棄資源進行創意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戴宏宇.還材料以本原[J].少兒美術,2009,(04).
[2]王勇.物盡其用變廢為寶[J].中國美術教育,2011,(05).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