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秀
[摘 要]體驗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教育者在有意識創設的環境中,引導幼兒參與其中,通過其親身感知、親身體會從而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同伴群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當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能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環境,才能稱得上有價值的環境。在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個自主活動的環境平臺,幼兒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進行交往、觀察和模仿,獲得知識經驗,發展能力。
[關鍵詞]幼兒教育;體驗式;實踐活動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要注重“親知”即強調實踐,注重讓幼兒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經驗。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指南》中指出“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教師應支持和鼓勵幼兒通過自身活動獲得直接經驗的學習方式,通過親自“做”的活動而產生學習,讓幼兒在活動體驗中觀察、反思和分享,從而獲得有關自己、他人和環境的新的感受和認識。
一、以集體活動為依托的“體驗”活動
集體教學活動注重體現教師的預設,反映教師在觀察幼兒最近發展狀況及興趣的基礎上對幼兒發展的把握。在集體教學活動中,體現“親知”的教育理念就是讓幼兒主動地“做”,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活動的樂趣,使得快樂的情緒促進幼兒的探索欲望,從而愿意主動獲取經驗。
如中班科學活動《磁鐵》,我們開展了關于磁鐵的系列活動。準備的材料有不同形狀的磁鐵、曲別針、大頭釘、燕尾夾、玻璃瓶、積木和紙板等,以此開展系列活動。活動一是《磁鐵找朋友》。幼兒通過實際操作發現磁鐵只可以和曲別針、大頭釘、燕尾夾這樣的鐵質物品做朋友,其他都不可以。幼兒在親手操作中感知了磁鐵的磁力,還認識了不同形狀的磁鐵,了解了磁鐵的吸鐵性。活動中幼兒還自發進行了“誰的磁鐵朋友多”的活動,小伙伴們比賽看誰的磁鐵吸到的東西最多。活動二是《磁鐵小火車》。教師準備了幾節小車廂,幼兒自己動手連接。嘗試用磁鐵紅色一面和紅色一面連接,兩節車廂越靠近,前面的就會被推走,越靠近推得越遠。磁鐵紅色一面和藍色一面連接,就連接得上。幼兒覺得很神奇,初步發現了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現象。幼兒一邊游戲,一邊在情境中學習。這樣的“體驗”學習方式既可以讓幼兒獲得入腦入心的知識與技能,又能促進幼兒間的互動與交流。
二、以生活活動為依托的“體驗”活動
幼兒園的生活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終。幼兒能夠獨立地穿脫衣服、進餐、盥洗,相比教師及家長的包辦代替更能讓幼兒的一日生活有序、科學、合理。生活活動中“體驗”對幼兒形成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起著重要作用。
從幼兒入園開始,教師就要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我管理。教師要指導幼兒認清自己的學號,跟自己相關的柜子、床、水杯架、鞋柜都是相同的學號,自己的物品要放到相應的位置,自己要管理好,不錯放,不亂丟。針對小班幼兒,要鼓勵他們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系扣子。尤其是午睡前后,幼兒要將自己的衣服褲子脫下來,疊整齊再擺放到自己的椅子上,起床后要自己將衣服穿好。剛開始幼兒不會脫上衣的袖子,不會疊衣服,穿反衣服、褲子,不會系扣子或者上下對不齊等。出現這類情況,教師要及時指導而不是包辦代替。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幼兒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中大班,幼兒室外的衣物都要練習自己穿戴,衣服和鞋子的拉鏈要拉好。
“我看過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就記住了”。這充分說明動手對幼兒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在培養獨立性中一定要重視“做”的過程,從身邊小事開始,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以社會實踐為依托的“體驗”活動
幼兒園中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活動的延伸,是讓幼兒走進真實的社會生活,親身體驗真實的衣食住行,真真切切地體驗生活,感受其中的快樂,獲得經驗的提升,從而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和自信,為幼兒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奠定基礎。
如“走進秋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大班幼兒要徒步到蔬菜基地進行“秋收”,沿途可以看到成熟的玉米、黃豆、白菜、蘿卜、大蔥等。以往幼兒都是在圖片或超市看到這些,真實地看到糧食、蔬菜長在田地里的樣子讓孩子們很興奮。在教師及家長的引導下,幼兒們又聯想到這些糧食、蔬菜做成的食物,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抱回去一顆白菜,把它做成菜肴。來到農田后,孩子們戴上手套,開始拔蘿卜、白菜。剛開始孩子們拔不動,家長們幫忙,后來孩子們找到了技巧。遇到又大又重的白菜,孩子們互相幫忙,變成了“大力士”,興奮極了。
社會實踐活動既為幼兒提供了體驗自主社會生活的機會,讓幼兒從中認識世界并體會世界的豐富多彩,又能滿足幼兒自我實現的需要。通過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建立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合作,培養樂于幫助他人的良好品質。社會實踐活動是讓幼兒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讓大自然和社會成為幼兒的老師,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獲取對生活不同的感受,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自我,增強核心素質。
四、以“食育”教育為依托的“體驗”活動
“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從幼兒期起,就給予幼兒食物、食品相關的知識教育,通過對飲食觀念、飲食安全、飲食營養等方面的教育并結合幼兒可以完成的采摘、烹飪等實踐,來培養幼兒健康飲食的認知和意識。幼兒園“食育”教育當中的采摘、烹飪就是幼兒“體驗”的過程,幼兒親自完成摘菜、擇菜、洗菜、烹飪,最后品嘗,體會了勞動的快樂與辛苦。“食育”教育不僅可以讓幼兒了解食物的來源、營養價值,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更可以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幼兒樂于勞動的意識。
如“小廚房活動”——包餃子。家長要為幼兒準備一個小菜板和一把安全的幼兒用刀。幼兒園食堂提供肉餡、蔬菜和面。首先,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肉和蔬菜的營養價值以及餃子的制作方法。第二步,幼兒自己動手切菜并剁碎。第三步,幼兒和教師一起完成和餃子餡。第四步,幼兒和教師一起搟皮、包餃子。第五步,吃餃子。整個包餃子的前期準備和制作都是幼兒親自參與,吃餃子的環節是幼兒最期待的,比以往吃得更開心,更有食欲。
幼兒園活動區中的娃娃家很受幼兒喜歡,在這里可以做飯、照顧寶寶等,幼兒對自己動手做事充滿興趣。而“食欲”教育就是以幼兒為主體,注重幼兒的參與和體驗,享受快樂過程的同時體會勞動果實的價值。
五、以節日為依托的“體驗”活動
通常過節的時候,大家更注重孩子的感受。慶祝節日蘊藏著寶貴的不可估量的教育價值,是幫助幼兒形成明事理、知感恩的重要教育資源。選取幼兒熟悉、貼近生活、有意義的節日與幼兒園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感受節日氣氛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感受、新的發現,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提升對慶祝節日更深刻的認識。
每年的三八婦女節,我們都會開展活動讓幼兒體會當母親的辛苦。實踐活動《護蛋行動》,幼兒在家里準備一個生雞蛋帶到幼兒園,每個孩子要做一天的“蛋媽媽”或者“蛋爸爸”,像媽媽爸爸一樣保護寶寶。幼兒想到了很多辦法保護“蛋寶寶”。有的把“蛋寶寶”塞到一個厚厚的棉花袋子里,有的把“蛋寶寶”放到一個古老的手機套里,孩子們在游戲、吃飯、洗手、小便的時候都要帶著“蛋寶寶”。孩子們小心翼翼,特別謹慎認真地保護“蛋寶寶”,但很多孩子還是不小心把“蛋寶寶”弄碎了,失去“蛋寶寶”的孩子們既傷心又心疼。一天下來,保護完好的“蛋寶寶”很少。幼兒親自體驗了當媽媽的辛苦,感受了對“蛋寶寶”發自內心的關愛,更加理解了媽媽對自己的愛。
慶祝節日的體驗活動,是讓幼兒感受他人對自己的愛,嘗試理解他人的愛護和辛苦付出,從而產生感恩之情。《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教育幼兒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生活在充滿感恩的環境里的幼兒,更有愛心和責任心,更懂得感恩他人和社會。
“體驗”式的活動是把真正生活的機會提供給幼兒,不用擔心弄臟雙手去大汗淋漓地勞動,不用擔心失敗大膽地實驗,不用顧忌是否美觀,隨心所欲地制作,給幼兒充分的空間去實現自我,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真真切切地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并從中積累經驗,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北京:中國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 北京:中國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