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 孫井東 顏春萌
摘 要:為提高高職學生就業率,促進其專業技能發展,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本文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對高職教育改革與實踐提出研究分析,通過設立人才培養教學目標,提高高職學校的教育質量,重構企業需求類型課程結構,合理安排課程時間,更新以實踐為本的教學方式等措施提高高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構建以企業培養方向為主的師資團隊,引導學生樹立創新就業意識,建立開放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學生雙方共同成長,對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改革實踐產生一定成效,即高職教學質量得到大面積提高,實現了學校對教學的有效控制,以及企業人才需要與學生就業雙贏的目標。
關鍵詞:校企合作 高職教育 教育改革 多元化評價
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學校與企業之間合作,形成雙方共同培養學生的合作模式。該合作模式實施以來,學校可以提高高職學校的學生實踐能力,大大增強了學生就業率;企業獲得了較為優秀的專業技術型人才,滿足企業基層工作量達標的目標。校企合作的優勢在于能夠針對企業進行專業性的人才培養,能夠保障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獲得專業性的技能知識和穩定發展。[1]本文通過設立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教育目標,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因材施教,重構職業需求類型的課程結構,合理安排不同學科的教學時間,根據職業的需求層次設置對應的學科課程,更新以實踐為本的教學方式,通過實訓鍛煉,增強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構建以企業培養方向為主的師資團隊,增強師資力量,建立開放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開放性溝通的橋梁,對該改革方案下的高校教育情況進行實踐成效分析,實現了高職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達成企業與學校雙贏的目標。[2]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教育改革
(一)設立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
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需要嚴格把控,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設置階段性計劃,該目標需要學生具備崗位要求的能力,掌握專業相關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學校以人才培養為最終目標,令學生適應其自身專業的相關工作內容,保障其在今后實際工作中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高職學校應該根據學生自身專業的不同,設置不同的人才培養方式,保障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掌握該專業的實際工作內容。高職教育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為高質量教學知識教育,另一方面為專業職業技能教育,因此,在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下,高職學校應該將兩種教育方式相結合,形成一體化融合教學。[3]
在人才培養教學目標下,高職學校應先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明確自身定位后,進行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設立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學校應該制定相關制度,例如幼師專業的學生應在畢業前取得對應的學前教育上崗資格證書。設立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后,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開展系統教育,分別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素質目標。綜合三個目標,以三個目標為標準確定人才培養方向,迎合人才市場的需求,增強學生專業技能能力。
(二)重構職業需求類型課程結構
在設立人才培養教育目標后,學校需要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職業需求方面的課程,合理配置專業技能的學科時間。
在教育改革中,課程結構應該構建五個模塊,分別是人文素質模塊、職業基礎知識模塊、職業技能模塊、素質拓展模塊與實踐模塊。對五個課程模塊結構合理安排,設置其課程比例、課程內容以及組合結構。在人文素質模塊中,應該使學生著重明確道德標準,學習相關知識,保障道德素養,不出現違背法律與道德的行為。在職業技能模塊中,應該根據學生自身不同的專業分別設置課程,例如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設置樂理學習、舞蹈學習等專業性強的課程。在素質拓展模塊中,應擴展書本之外的知識[4],例如加入計算機應用技術培訓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計算機的操作方式,從而提高辦公效率。在實踐模塊中,應該考慮職業的類型與需求,綜合設計課程結構,加入課程實訓,對學生定期培訓,在每學期期末設置對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實習、認知實習、習慣實習。學校應該為即將畢業的學生提供畢業實習機會,合理分配學生的學習時間,在高職教學的過程中,將實踐模塊的時間設置為總體課程時間的40%,大幅度增加實踐環節,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快速提高。
本文通過將五個模塊緊密結合,實現多類型的課程結構體系,在該課程結構下,以科學為標準,針對每一個學科進行時間規劃幫助學生勞逸結合地學習,在有效的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迎合企業的職業需求。
(三)更新以實踐為本的教學方式
在重構課程結構后,針對學生所學的學科嚴格按照課程規定時間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更新教學方式。在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根據書本上的內容教授學生,更新后應該形成以實踐為本的教學方式,保障學生在課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提高其實踐能力為基礎進行教學。[5]
在階段性的教學結束后,學校應該聯系合作企業,增加課堂上的實踐內容,將學生帶至實際工作崗位中,實現學生與未來崗位的零對接。學校在教學方面應該與企業合作,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擴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與企業之間共同合作,建立對應的實習基地,在該基地中,由企業與學校共同為學生提供培訓實習課程,能夠保障實習環境的安全完整,使學生具有優秀的實習機會。豐富教育實習的內容,對管理方面的學生設置沙盤模擬演練,該演練能夠加強學生的管理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使實訓內容充實起來,不再是書本上空泛的知識。設置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是使學生最接近工作崗位的重要環節之一,其主要由企業專業工作人員帶領,令學生在畢業前先熟悉其專業的工作崗位,進行一些工作上的實際操作,從中學習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實習內容分塊訓練,每個板塊為一個階段性的訓練,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實踐熱情。
(四)構建企業培養方向的師資團隊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企業會設置一些實習崗位,學校可派送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同時學校還應構建強而有力的師資團隊,其師資團隊的構成主要以企業培養方向為主,促進學生樹立創新就業的思想。
傳統的師資團隊主要以教授專業技能知識為主,不能系統地傳授給學生相關的就業專業知識,因此,學校應構建企業培養方向的師資團隊,學校與企業之間共同合作,學校為企業提供宣傳的平臺,企業派出具有就業專業知識的工作人員傳授學生就業相關的知識。例如,學校在內部開設定期的就業指導講座,能夠使學生對就業環境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到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確定專業方向。在構建師資團隊時,學校應設立一定的要求標準,例如,團隊中的教師除了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外,還應該具備較強的實踐知識,能夠為學生的實習提供幫助,幫助學生解決實習問題,滿足學校教學的需要。[6]
企業培養方向主要以專業技術型人才為主,因此,師資團隊應與企業多次合作,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與社會環境,從而制定相關的培養制度,按照企業標準培養人才,培養出適應企業、適應社會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五)建立開放多元化評價體系
在完成一個階段的教育后,學校需建立開放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構成部分含有多個組織,能夠進行雙方評價,采用開放自由的評價方式。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學校在構建評價體系時應該結合企業相關人員的評價,因此,在設立評價體系時,應加入企業因素。主要評價目標體系包括:教材的選擇、教師專業技能、知識技能教學質量、實習環境、實踐環節教學質量、試卷質量、學生理論成績、學生實踐成績等。評價主體為:學校、教師、企業、學生。評價方法為:教學內容監控法、教學方法監控法與單元專項評價監控法。[7]評價方法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再次設計。
該評價體系主要分為三類評價,分別是: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與企業對學生的評價。其中,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采用匿名的方式公布,主要根據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能力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包括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學生的專業技能能力、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學習態度等,教師可將多方面因素綜合,最終完成綜合性評價。該評價體系能夠保障學生能力的綜合性,而不是只看重學習成績。企業可觀察學生的工作過程,對其工作能力、工作態度提出綜合性評價,用人單位可根據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結合學生在工作中的實際操作與實際態度,對學生提出綜合性評價,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改革實踐成效
(一)實現了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的改革,使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保障教學環節內容充實,增加了學生的課后學習時間。教育目標與教學方式的改革,使普通的教學課堂多樣化,形成多媒體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實踐發展。多媒體的實踐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與教師均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全員參加,提高了課堂的活躍度,因此,在課堂豐富化的基礎上,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熱情,在進行階段性測評時學習成績有顯著提高,從而保障了教學質量。
(二)實現了學校對教學的有效控制
完成上述的教育改革,能夠使高職學校有效控制教學,改革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評價體系得到改變與完善,細化了教學過程的眾多細節,高職學校對于教學細節的掌控能夠對整個教學環節產生有效控制,使得學校保障教學質量的同時,為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指明了方向。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學校對教學有效控制能夠幫助企業有效篩選優秀人才,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同時,保障學生的就業率。由于教學評價體系的更新,學校通過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等評價結果,掌握教學內容每一步環節,學校可以針對評價結果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提高評價結果的反饋利用率。針對學生、教師與企業的反饋,學校將作出創新性的改革,也增加了對教學環節的把控,因此,實現學校對教學的有效控制,加速了教學過程一體化的發展。
(三)實現了滿足企業人才需求與學生就業雙贏的目標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對于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為學校提供學生實習的機會能夠幫助企業尋找優秀的專業技術型人才。目前,多數企業的底層專業技術崗位空缺,不能夠滿足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的利益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企業與高職學校合作后,可以按照企業的規定培養其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畢業后,可直接與其簽署就業協議,收納優秀專業技能型人才。
從學校的角度看,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得到了企業資金的大力支持,能夠使學生全方面發展。與企業合作可以構建校外實習基地,促進學生綜合性能力的提高,在企業的幫助下,學校就業率有所上升,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簽約了優秀的專業性人才,學校也將自己的學生送到了發展前景優秀的企業中,企業與學校實現了雙贏。
三、結語
本文對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教育改革與實踐研究提出了分析,通過分析當前校企合作的時代背景,將其與高職教育相結合,從而得出對應的改革方案,此改革方案實踐后能夠實現教育質量大面積提升目標,保障教學內容充實。本文將人才培養作為教育目標,樹立教書育人的教學理念,增強高職學生的知識技能,保障其在工作中能夠勝任其所在職位。本文建議建立開放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從多個角度出發,對教學過程進行多元化評價,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共同進步。本文行文結構符合邏輯關系,能夠清晰地將高職教育改革的各項舉措說明清楚,具有一定的嚴謹性,保障了文章結構的完整性與學術性,在選題上具有一定創新意義,注重高職教育背景下的學生能力培養問題,希望在今后進一步的研究中,能夠著重研究高職就業方向與規劃等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 姚娟,楊曉莉,張春梅.校企合作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文護理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衛生職業教育,2021(1):33-35.
[2] 付玥.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20):47-49.
[3] 沈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探究——《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學習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0(2):156-159.
[4] 孫國梁.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校企合作模式探究——以計算機網絡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2):71-72.
[5] 劉芬.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J].知識經濟,2020(16):111-112.
[6] 顧芳菲.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9(4):202.
[7] 周春玲.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養對策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7):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