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婷
摘要:人文精神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所在。高校作為傳承人文精神的主陣地,在進行日常專業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高度重視起人文精神的培育,尤其是在高科技時代下,大學生普遍被“物化”,人文精神薄弱,甚至缺失人文精神,因此這就必須對其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關鍵詞:人文精神 缺失 重構 大學生 科技時代
引言
目前,人文精神更注重對理想人格的塑造,注重對人價值的肯定、人的全方位發展以及人的自由。所以,當下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本質就是要求其具備世界性的眼光及關愛品質,不斷強化自身的精神發展、審美能力,同時還要不為物質所驅使,整體自由、自主、獨立發展。尤其在科技時代,極易被單純的物欲所裹挾,因此極有必要重點探究目前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相關表現,由此對重構發展進行分析。
一、人文精神概述
1.內涵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中,人文精神涵養出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及民族精神。“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表示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法則,此后,人文就將重點放在了高于科學的人類社會當中的各項精神內容上。一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相互聯系的“先義后利”等;二是對理想的堅持追求,如孟子的“舍生取義”,孔子的“殺身成仁”等;三是道德素養及教化,注重“慎獨”“內省”等。
在西方,人文精神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包含了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人文主義展現的是文化學層面,即思想解放,更注重人性;人道主義注重倫理和政治,具體思考“人之為人”的相關內涵;人本主義則體現在對目前科學主義推崇的工具理性的對抗上,更注重人的意志及欲望,以人的感性能力為主。
2.意義
一是可以強化學生的社會使命感與道德責任感。通過培養人文精神,能夠促使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全面踐行自身的義務和權利,實現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的緊密結合[ 1 ]。
二是可以促進人格發展及完善。一方面,能夠使大學生建立起健康、和諧、正常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能使學生明辨是非,提升應變能力,由此促進人格發展與完善。
三是可以提升綜合素質。即能使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最終達到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
四是可以促進全方位發展。即能通過傳授人文知識,使其內化成學生的內在品質,從而擁有良好的品質及社會責任感,提升精神追求與道德層次,在兼備專業素養的基礎上也含有人文素養,最終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全方位發展的新型人才[ 2 ]。
二、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其整體認知從原先分離地進行對象觀察發展到了整體與聯系性地把握對象,因此科學技術發展和人文精神之間開始相互補充和共同發展,呈現出了大融合趨勢。從中能夠發現,人永遠不能窮盡科學的客觀對象,科學技術也不會窮盡人的主觀世界。科技和人之間是存在著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的互動性關系的,人在科技的作用下成為了社會發展當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主體;科技則是人對自然認識的結果,是人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現象,并繼續在人的作用下不斷向前發展,給科技和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帶來了一定支撐。對于科技與人文精神之間的聯系性,哲學家認為,當人在開始自然科學研究活動的時候,人本身并非是一種抽象性的認知容器,而是一種社會上的存在物,無論是活動過程中的材料,還是語言,都屬于社會。此外,科技在工業實踐過程中進入了人的生活,使得人類的生活及生產方式產生了巨大變化,因此科技和人文精神是彼此滲透的,相互之間是統一的,更是融通的。
由此看來,在探討科技和人文精神之間的關系時,除了要重視起差異與區別,還要重視相互之間的聯系性。一方面,科技雖然是一種工具理性,但人在看待它時不能只將其看作是一種純粹的工具理性,而要體現出一定的人文精神內容;人文精神不能直接脫離日常獨立存在,而是需要與科學理性結合起來,從中吸收科技成果與內容[ 3 ]。
三、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1.生態意識薄弱。一是生態整體主義觀念缺乏。進入科技時代,大學生對于自然界的探索逐漸深入,漸漸變得更為理性,直接將自然當作了改造對象,忽視了自身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也由此忽略了考量所有生命現象存在的基本價值與意義,難以真正將人和自然聯系在一起看待。二是公正價值觀缺乏。該觀念是指人和自然平等共處,彼此尊重的道德追求,但目前大學生整體缺乏通過博愛和智慧對待自然,片面地認為自然屬于人的附屬物,只要掌握科學技術就能改造和控制大自然。三是生態消費觀缺乏。受科技發展的影響,目前很多大學生普遍認為只要自己不斷努力,認真學習,就能發現和改造自然界,并從中獲得可以利用的各項工具,這致使其產生了一定消費主義思想及享樂思想,會更傾向于占有性的生活,并非共生性。
2.公共精神缺乏。一是缺乏必要的公共意識。公共意識能透露出學生對于自身和社會關系之間的認知,但目前其整體發展受到智育和科技的影響,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技藝和知識的學習上,影響了個體公共意識發展。二是缺乏公共關懷。在科技的邏輯作用下,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將自己獲得的專業知識作為社會競爭和占據社會資源的一種關鍵手段,也對知識和技能更為關注,漸漸將公共關懷從自己的價值觀當中抽離出去。三是缺乏公共參與力。高等教育能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會與集體問題,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對于社會弊端的冷漠,更注重明哲保身,對公共生活普遍缺乏熱情,只應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強化自己,積累更多競爭和生存的資本,極少參與公共事情。
3.缺乏創新思維和實踐。創新思維是指用于創造、大膽探索的思想觀念,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品質,而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下,互聯網迅速崛起,大學生群體迅速被網絡文化裹挾。由于網絡文化本質上就是一種快餐文化,其短小、快速等表達特點使得人的思維變得片面與淺薄;同時學生視覺始終被刺激著,思維就只能被囿于平面上,難以實現高度注意力,也不能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長期下去,思維也漸漸向著平面化的方向發展,難以形成創新思維[ 4 ]。人本身就是生活實踐的主體,不能只停留在一些比較簡單的且只能適應客體的層面之上,而是要以自身發展需求主動創新與變革世界,進一步促進社會的進步發展。但目前大學生基本都被局囿在互聯網當中,因此很難可以在社會當中產生大量的創新實踐活動。
4.道德主體能力匱乏。一是主體意識較缺乏清晰度。主體意識是指自我意識,但目前大學生對于自身的需求、權利、發展方向等方面的認識都還存在一定模糊認知,更注重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強化,也更追求感官體驗以及物質生活的刺激感,缺乏系統化和深刻性的內心自省。二是喪失主體信仰。進入科技時代,大學生被更多地培養成“科技理性人”等,同時有些高校也不注重對傳統道德教育理念的灌輸,致使學生雖然專業知識掌握充分,但依然迷茫且不知所措。三是主體行知之間相互脫離。知行合一本質是把道德認知體現在實踐當中的一種行為,但目前在道德實踐之中,部分學生依然存在知和行相互脫離的現象,這可能與其過于關注智育忽視德育有關。
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人文主義受到了普遍重視,整體更加關注人和自然,這就給近代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夯實了基礎。工業革命的爆發,科技迅速發展,轉變了人類傳統的道德觀念,致使整個社會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產生了巨大變化。再往后,科學技術發展更為迅速,互聯網、通信等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和發展,使人們深刻體會到了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性,并深深陶醉其中。在此影響下,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之間漸漸脫離,導致人文研究開展圈地自發展,雙方形成了文化上的鴻溝,使得人們開始向著單向度不斷發展。
四、大學生人文精神重構策略
1.注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統一化
科技和人之間本身就是相互結合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割的整體。科技中包含了自然、思維與社會等相關知識體系,是人類系統的知識的所有;人文則是屬于變異之后產生的概念,當下的人文也包含了科技涵蓋的所有。能夠看出,兩者是相互交疊和交叉的,共同組成了科學文化素質。所以在目前的大學教育當中,注重人文科技之間的協調性發展,不斷追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統一性,就成為了培養高科技時代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基礎之一。
2.注重科技發展和學生道德修養的統一化
在大學校園,科技無處不在,更容易讓人將注意力放在“物”上,從而留意科技的變化和信息便捷,忽視了“人”。為此,在全面發展高新技術的過程中,也千萬不能忽視了學生的精神培訓,始終重視其情操修養和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時始終堅持正確的科學思想、方法與精神,最終實現科技進步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統一性,最終推動整個社會實現全面進步。
五、結語
總之,社會發展的背后,除了要有科技的作用,還要有人文道德精神的力量加持。為此,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必須要使其充分認識到科學的價值及人文的價值,并不斷把人文精神滲透和融合到專業教學中,實現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間的有機結合,以此培養出更多全面發展且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時代人才。
(本文系吉林建筑科技學院青年培育項目“科技誘發下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應對研究”,項目編號:校科字[2020]048號。)
【參?考?文?獻】????
[1]王妍,王長田,劉桂玲,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創新策略探討[J].科學大眾,2020,000(004):P.241-241.
[2]陳魯峰.計算機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與建議[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000(006):82-82.
[3]王禹然,王振鐸.大學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精神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v.19(05):166-167.
[4]王海新.大學生網絡生活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及對策[J].東西南北,2020(21):120-121.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