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馬文杰 楊懷義
【摘要】2020年7月,國家教育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整省推進甘肅職業教育發展,打造“技能甘肅”,提出“建立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合作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學生探索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資源互通”的意見。文章就普職融通的內涵、必要性和甘肅省實施普職融通的路徑進行了闡述,為增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合作做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普職融通;多元育人;評價體系;學分機制;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8—0043—04
2020年7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進一步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整省推進甘肅職業教育發展,打造“技能甘肅”,制定了《教育部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整省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打造“技能甘肅”的意見》,提出“建立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合作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學生探索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資源互通”的意見。
《意見》指出,按照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類型但同等重要的戰略定位,通過部省共建和綜合改革,構建縱向貫通且橫向融通的中國特色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學歷和培訓并重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構建靈活且開放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激發活力、補齊短板,增值賦能、提質培優,為新時代甘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打造“五個制高點”提供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支撐[1]。普職融通辦學模式的提出,為我省教育開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發展方向。
2010年《中國教育報》發表了一篇《普職融合:農村教育其實可以這樣辦》一文,第一次提出“普通教育融入職業教育”的思想。所謂普職融通的育人模式,是指通過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利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相互銜接融通的教育模式,實現資源共享,達到共同育人、協同發展的目的[1]。普職融通的內涵應該體現在三個維度:橫向要求平行分離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攜手合作,達到橫向銜接融通;縱向要求各級各層次的教育之間有機聯系,達到縱向鏈接融通;深度上要求培養過程中的育人目標、制度體系、課程體系都能達到相互銜接、融會貫通[2]。
1.普職融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高質量高技能的勞動者需求更大。傳統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二元化的平行教育結構,已經不能夠滿足產業變化對從業者的素質和能力結構的迫切需求。傳統的普通教育更側重于基礎知識的傳授卻忽略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而職業教育則側重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育,致使學生在技能活動方面有較強的能力但在學術基礎上相對比較薄弱,人才培養出現片面化的現象。新形勢下,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的人才需要,我們應該創造多元化培養路徑,探索普職融通的多元化培養模式,培養出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的復合型人才。
2.普職融通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增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動關系的改革與實驗在我國各地已早有嘗試。南京市在2010年被教育部列為國家級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改革試點地區,曾承擔了“利用普通高中多樣化建設促進素質教育的創新發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任務,并在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方面取得初步成效[3]。2013年山東省在青島、濰坊、德州三市選擇部分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對口開展高中與中職學分互認學籍互轉試點工作。2014年石家莊市出臺了《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融合貫通試點工作方案》,并在全市的首批15所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之間深入開展普職融通試點的工作[4]。2018年廣東省曾制定了《廣東省職業教育條例》來鼓勵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之間實行學生學籍互轉、學分互認。不同地區普職融通育人模式的改革與試點工作都是順應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積極實施與拓展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服務學生終身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國務院在2019年2月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提出了全方位改革設想,提出了圍繞新時期形成職業教育發展合力目標,建設多元化辦學格局的思想。同期,《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提出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構建產業人才培養培訓的新體系,完善學歷教育和培訓并重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互相銜接配套,建立健全產教融合辦學體制機制。因此,無論是從教育的本質還是順應我國產業發展出發,普職融通聯合育人都必然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
1.細而廣的政策保障?!敖逃母锸墙逃叩倪壿嬚归_?!盵5]所以教育改革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教育政策。首先,普職融通的理念早有體現,但甘肅省普職融通的政策還停留于提倡階段,實施動力不足;其次,普職融通的雙方應該是各級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6]。而我國好多地區包括甘肅省普職融通的聚焦點還處于中等職校與普通高中的狹窄范圍,所以要推動且深化我省普職融通改革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從政策的“可操作性”與“執行力”方面做細化設計,另一方面需在縱向視角下審視問題,制定廣度與深度兼備的教育政策。
2.多元化的育人目標。學生本身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學生有多元化的基礎、技能和興趣,同時會產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7]。學校應尊重并發展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能動性,確立多元化育人目標,創造有利條件,激發人才活力,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普職融通育人模式的目的是滿足不同學習主體對教育的不同需求,遵循個體差異,開發學生潛能,在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元發展,實現多維度的育人目標。
3.多元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價值判斷。教學評價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考查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考查學生的日常表現、成績測試和學習效果,是用于教學診斷和教學激勵的一種手段。而普職融通育人模式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要求結合量化評價、性質評價和過程評價,規劃好評價路徑,塑造一個評價指標多元、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元的交互式評價體系,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實時的質量和效果評價[8]。
4.統一的學分管理制度。原有的制度和運行機制會有強大的慣性和惰性,而新的模式需要新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的建立。小學、初中階段的普職融通可以通過職業啟蒙教育來實現,而普通高中、中職和高等學校之間的融通教育的前提是有統一的學分管理制度,也是學生“學籍互轉、學分互認”的基礎[9](如圖所示)。

學分管理制度大多數是高等教育管理學生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和中職類學校有嘗試引進,但大多形同虛設,學校間等價的學分體系更沒有出現過。而且,就高校來說,一方面,大部分學校的學分管理制度還不夠系統,系統的前期調研和思考不充分,制度的單一且碎片化致使學分在互認互通過程中流程不夠明確,標準也不夠統一[10];另一方面,多數學校的學分認定范圍較窄,主要集中在本校校內的課程學分認定上,類型單一,缺乏指引,限制了學生獲取學分的渠道和方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11]。
普職融通的育人模式,需要更加全面、系統的學分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包括普通高中、中職和各高校內構建自成體系的校內學分互認互通機制,包括文化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的模塊化課程構建,支持學生校內課程互選,實現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另一方面,構建普通高中、中職之間和普通本科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高等職業??平逃g的校外學分互認互通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普通高中、中職學校之間學分互認、學籍互轉,允許各高??鐚W校、跨專業課程互選,實現學生學習成果和學分的自動轉換。譚正橋認為,統一的學分管理機制應用于不同類型與不同層級的教育,有助于量化和直觀化學生的學習情況[12]。
5.構建課程體系,實現資源共享。“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盵13]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各自發展、相互平行的二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課程資源的浪費和學生發展的制約。所以,課程體系的建設是普職融通能夠實施和確保成效的關鍵,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雙向聯通的“橋梁”,也是普職融通育人模式實施的保障。在課程資源利用與實施的過程中,運用“整合”和“滲透”的思想整合各方課程資源,實現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課程資源互通統整、共建共享,充分挖掘教育潛能[14]。目前,在普職融通育人模式的實踐過程中,大多的課程資源還處于簡單的“嫁接”或者“移植”的狀況,沒能達到合理利用?;谶@一局面,一方面,要以普通教育技術課程資源不足為切入點,整合普高職教的課程資源,達到課程資源集約化和最優化利用的目的,實現普職教育的資源共享、相互聯系、共同發展[15],促進學校的良性互動,實現彼此的互利共贏;另一方面,鼓勵學校之間聯合研發體系化、本土化的“理實一體”新課程,探索普職融通的特色課程,注重課程資源的內在融合。肖加平認為,建設一個能夠融通普職、承上啟下、重視導向、突出定向、堅持科學、注重體驗的課程體系,不僅有助于真正實現普職融通,更有助于轉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16]。
6.培養高質量師資隊伍?!敖處熓翘岣呓逃暮诵牧α?。”[17]普職融通育人模式的實踐還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不僅需要掌握堅實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核心的操作技能[18]。所以,“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建立教師交流平臺,便于教師交流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分享教學心得、教學經驗,傳授職業技能,吸收彼此的先進理念,進而實現學校之間對彼此師資進行聯合培養;另一方面,加強教師的培訓活動,提升教師的各項專業技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在新的形勢下,拓展職業教育的理念,打通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學歷教育以及非學歷教育的界限,實現教育資源的協同共享,提高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是新時代職業院校的選擇。普職融通模式的實施,打破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傳統的界限,增加了教育的選擇性,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成長需求,拓寬學生的發展路徑,真正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孩子提升了自我認知,能夠自主規劃和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刷新了學生的存在感和自我發展的自信。家長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升學希望和就業技能,教師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和職業期許,學校有了強勁的活力和更多發展愿景。同時,為社會培養出了“基礎扎實、技能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多元”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這些利益相關者對普職融通育人模式的正向反饋,進一步強化了甘肅省省普職融通育人模式實施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荊瑞紅,崔玲玲,徐弈辰,等.普職融通辦學模式的發展及實施路徑研究綜述[J].職業技術,2021(04):7-11.
[2]許譯心,沈亞強.現代職業體系下普職融通的困境與破解[J].教育與職業,2015(10):9-13.
[3]南京市在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和“小班化”教育方面取得初步成效[J].江西教育,2013(11):23.
[4]周洪松,陸紅綱.石家莊試點普職融通普高和中職學籍互轉學分互認[J].基礎教育論壇,2015(02):62.
[5]陳學飛.理想導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過程的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01):145-157.
[6]陳鵬,肖龍.我國普職融通改革的理性審思——基于政策、制度、與路徑的三維視角[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17(01): 17-19.
[7]楊立新,朱忠琴.普通高中“三維一體”普職融通育人模式構建[J].當代教育科學,2018(03):88-96.
[8]魯燕飛.多元交互式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評《“多元交互式”教學評價》[J].中國高??萍?,2021(08):2.
[9]臧志軍.普職融合是否可能[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13(01):18.
[10]藍蟬婷.高校學分互認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長江叢刊,2019(04):165.
[11]李廣杰.高職院校學分互認互通體系設計與實踐[J].廣東輕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2):39-43.
[12]譚正橋.普職融通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9(02):3-5.
[13]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3.
[14]陳路萍,樊繼寬.“普職融通”的動因、機制與實踐路徑——基于連云港市“普職融通”試點項目改革的調查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9(08):13-17.
[15]魏慶鳳.高中階段普職融通課程資源共享實踐研究——以成都市青白江區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16]肖加平.科學導向與定向培養:論普職融通課程體系的設計[J].當代教育科學,2014(24):16-19.
[17]趙思林,彭家寅,潘超.“導——研——行”教師培訓模式與實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08):80-83.
[18]敖文娟.中國高中階段普職融通的實踐路徑[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11):103-106.
編輯:魏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