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蓉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重點在學校,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點在課堂,課堂教育信息化的重點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創新應用。本文在分析甘肅省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應用現狀的基礎上,從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到用技術創新教學模式,以及使用信息技術科學評價等幾個方面提出融合創新應用的策略,為教師改變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提供借鑒,用優質的現代化教育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融合創新;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8—0086—04
21世紀,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信息化的發展使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時代大背景下,培養會學習、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未來接班人勢在必行。課堂作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戰場,是教育改革的重點,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撬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強調,以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常態化應用,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創設信息化教學環境,逐步實現教學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1]。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頒布,教育信息化全面向融合創新應用轉變,課堂教學的信息化成為教育現代化的聚焦點。
“十三五”以來,甘肅省各級各類學校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到91%,網絡接入率達到了100%,信息化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了100%。在這樣高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覆蓋下,教師參與率卻不高。宏觀上來看,當下大部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觀念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化教學觀有待提升
一部分教師容易步入技術應用的極端,只通過設備展示圖片、PPT,或播放音視頻等開展教學,教師疲于操作展示,學生疲于應付畫面,教學過程缺失了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互動,以及課堂生成。教學由傳統的教師滿堂灌,變成了信息化的“電灌”。
(二)信息化教學備授課能力有待提升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互動”是關鍵,教師備課時除了備學生、備教材,還要備信息技術,要具備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互動的能力。由于一部分教師不能將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應用,導致了“電灌”現象的產生。
(三)融合創新教學的能力有待提升
大多數教師在開展“三個課堂”“智慧教學”“電子書包”等信息化教學活動中,只是從形式上用信息化教學設備開展教學而已,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變。教學設備本身是不能產生效能、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師的創新智慧才是創新教學的根本。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合創新應用由低到高分為四層,第一層:交互展示,激發興趣。即充分應用設備的交互式功能,調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展教學,通過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層:突破教學重難點。借助設備應用直觀或者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化難為易;第三層: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充分應用信息化資源、授課工具、AR/VR等技術,引導學生根據學情需求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動學習,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第四層: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開展教學。例如線上線下相結合,學生平板互動教學、跨學科教學、智慧教學、人工智能創新教學等。這四層教學層層遞進,螺旋上升,逐步轉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層級越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越強。
(一)信息化教學要充分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互聯網+”教育時代,課堂教學內容以“教材+數字化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從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到各省市、縣等各種學習平臺都匯集著大量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凝聚了教育專家、一線優秀教師教育教學的智慧,符合各學科、各學段學生的學習需求。新時代的教師要具有互聯網思維能力,通過瀏覽、學習、使用互聯網資源擴展教材內容,但絕不能變成資源的搬運工,而要進行資源的再加工和再創造,產生新的、適合學情的資源開展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各類信息化教學應用軟件教學。在信息化教學設備的支持下,各類教學應用軟件、App等,使教育資源共享更大化、質量更優化、教學更智慧化。教師要熟悉掌握應用軟件的操作及其功能、資源等,備課時備資源,上課時調資源,課后推送資源,逐步把信息技術變成破解教學重難點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信息化教學要創新教學模式
技術本身是不會產生效能的,只有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智慧,轉變教學模式,才能讓技術成為實踐新課改的利器。信息化教學如何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備授課時,教師應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為什么用技術。新課程提倡以能力為先的教育,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通過訓練是可以獲得的[2]。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幫助教師變“教知識”為“練能力”,通過開展“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去引導學生會思考、會創造、會用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自主”主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良好的學習品質。信息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互動功能、小工具、小程序等使課堂趣味盎然,增強了學生的多維體驗。“探究”是針對問題,讓學生個人或合作組通過分析、評價、創造等方式,提高深度思維能力的學習過程。教學中用技術引導學生探究的策略、途徑:可以創設游戲情境;可以推送相關學習資料;可以通過互動教學系統中的“挑人”或“搶權”等功能激發全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
“合作”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高交流和創造能力。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合理搭配,取長補短。確定小組長,明確分配任務后,再由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教師的評價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合作學習中,教師評價要及時、持續,貫穿整個活動。在應用平臺點個贊、送朵小花,或是通過競賽等方式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發揮教學平臺在情境、討論、作業、調查、測試等方面的優勢功能,活躍學生思維,各抒己見,推進活動不斷深入。尤其是課下活動,教師要在線上時時跟進,督促合作小組收集網絡資源,篩選并歸納整理,加強線上交流反饋。
2.用什么技術。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是當下教師常用的教學模式,既兼顧了傳統的聽說讀寫等基礎知識的夯實訓練,還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實現精準教學、個性學習,充分結合了傳統學習和網絡學習的優勢[3]。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教師在備課時要從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備課,每部分都要有目標設計、資源設計、活動設計和評價設計。要將線上和線下學習貫通起來,形成“個性學——共同學——個性提高學”的學習閉環。
課前,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能力布置學習任務,推送適宜的學習資源,如通過小實驗、微課、實踐活動、測試等方式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學習需求確定自主學習方式,可以選擇獨立學習,也可以采用協作學習組學習等方式。學習結束后學生提交作業,大數據統計完成學情分析報告,教師根據學情再備課,調整教學策略。課中,師生形成學習共同體,教師精準針對學生“不會的”“不深入”的知識點組織學生探究、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把學習的時間花在突破重點、吃透難點上,達到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實現課堂教學的翻轉。課后,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層推送個性化拓展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提升。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現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使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更明確,課堂40分鐘更有質量。當然,線上學習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律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師要充分運用網絡學習空間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持續關注學生的學情,幫助學生解決自學過程中的問題,指導自學的方式,尤其是要教會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認真學習的習慣。
3.怎么用技術。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不同的設備創造不同的教學模式,這完全是教師智慧的結晶。以“三個課堂”中的“專遞課堂”應用為例。
“專遞課堂”以“雙師”教學模式充分共享優秀教師的智力資源,有望成為未來主流教學模式之一。“雙師”即兩位教師跨區域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同上一節課,一主一副,通過人機互動、師師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擴大優質資源受眾面。
落實“雙師”課堂教學效果,焦點在于兩位教師如何密切配合完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網絡直播課[4]。“雙師”課堂教學模式在基礎教育階段有這樣兩種表現形式:1.主講教師在自己的班級上課,將課堂教學同步出去;2.主講教師線下沒有學生,直接針對線上學生授課。相較之,第一種形式對主講教師的要求更高,要線上線下兼顧教學,由于線上線下學生數量多,學情差異大,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第二種形式主講教師主要針對線上學生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關注點在線上,所以在保證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等方面明顯優于第一種方式。在“雙師”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講教師教學虛實結合,課前充分備好學情尤為重要;輔導教師配合主講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變身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并針對學生聽講過程中的疑問等現場解答。同時,輔導教師還是一名學習者,要認真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逐步由輔導教師變成主講教師,切不可成為設備的“開關員”,以旁觀者自居。其次要做好網絡教研。主講教師和輔導教師課前要共同交流學情、教學重難點,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完成集體備課,主講教師先備好課,輔導教師在主講教師主備教案的基礎上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再備課,預設教學中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準備解決方案。課后,輔導教師要反饋線上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作業情況等,為主講教師下節課的教學做好學情準備。
另外,課堂互動是雙師教學的生命線。由于空間限制,線上線下師生不在同一物理空間,如何拉近線上線下學生的距離,尤其讓線上學生感受到網絡課堂不是看電視,而是參與學習?教學互動是個好辦法:(1)師生互動。教學中主講教師要善于將線上線下學生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通過問答互動、示范模仿互動、實踐互動、競賽互動等拉近線上線下學生的距離,打破距離鴻溝。互動時,輔導教師要引導線上學生積極思考、參與互動,在思維的碰撞中感受線上學習的樂趣。(2)生生互動。除常規的課堂互動外,雙方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空間、微信、QQ等拓寬學習交流的渠道,消除隔閡,成為結對伙伴,以網絡為橋梁開展合作學習活動。
“雙師”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正常有序開展。課堂教學建議30分鐘完成,剩余的10分鐘,主講教師、輔導教師可針對物理空間內學生的學習情況再次查漏補缺,當堂解決消化。從個性化學習的角度來說,“雙師”教學模式中,學生不宜過多,否則教師無法兼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反而成了變相的大班額教學。
除了以精準扶智為目的的“雙師”教學外,同區域同學校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也可以嘗試“雙師”教學模式,人盡其才,物盡其能。以教師教學共同體的形式備課、上課、教研等,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提高專業教學水平。
(三)信息化教學要開展科學評價
基于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姿勢識別”“表情識別”“腦電波識別”等技術產生的數據,為科學、準確的教育評價提供了新的依據,其洞察力和預測力能夠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錄播教室應用錄播技術能夠建立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系統,會發現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規律及模式。針對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互動性、探究性等進行數據分析,教師可及時調整教與學的策略;對學生上課的狀態、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思考的情況、回答問題的準確性等大數據統計,可從知識、能力、素養等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突破了傳統評價的局限性。數據還能為每個學生建模,最大限度地發現學生的潛能,實現個性化學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創新應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才能不斷適應新時代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期待教師在今后的學習中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智慧,結合教學需求,有目的地選擇技術、應用技術,在創新應用中轉變教學模式,創新學習方式,充分發揮技術的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
[2]包磊.“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甘肅教育,2019(19):49.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 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gs_ws=tqq_635879677144434007.
[4]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03):5-10.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教育信息化2.0時代阻斷西部地區貧困代際傳遞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219)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