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虹
【摘要】學前教育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工作方向始終能與時代大背景和新要求相統一。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與全面落實,學前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則必須以該政策為指導,從中不斷探尋出切實可行的工作路徑。基于此,文章在深入解讀“雙減”政策,以及明確“雙減”政策對學前教育的指導作用基礎上,就有效開展學前教育的實踐路徑這一問題作出明確論述。
【關鍵詞】“雙減”;學前教育;解讀;指導原則;作用;開展;效果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8—0116—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該意見中明確指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必須以提質增效為根本切入點,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確保學生知識與技能,以及能力和素養在課堂中能夠得到內化,從而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有關專家指出,學前教育階段在大力實施“雙減”政策過程中,必須有效進行課后活動管理,并且要積極做好課后服務,還要將監督課外輔導機構作為學前教育機構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讓幼兒成長回歸到學前教育機構之內,讓學前教育切實回歸于本真。當前學前教育機構在具體實施措施中,主要體現在有效實施課后服務、不設置課后作業、禁止以錄制語音和錄制視頻的方式變相布置課后作業,鼓勵學前兒童積極參與家庭勞動,培養其動手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除此之外,積極聽取來自家長的聲音,努力配合有關部門的管理,并及時向主管部門進行意見反饋,確保“雙減”政策真正為學前兒童和家長帶來實惠,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1.糾偏扶正,從源頭確保減輕學前兒童的負擔。每個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孩子步入學前教育階段就會為其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但興趣班并不是孩子真正感興趣的課程,反而成了孩子思想和身體上的負擔。對此,幼兒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幼兒離園后的活動安排,并將當天幼兒園所開展的具體活動與之分享,明確幼兒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培養,以及培養效果如何,表明參加校外培訓活動的非必要性所在,進而將“從源頭減輕學前兒童的負擔”真正轉變為現實。
2.腳踏實地,讓學前教育回歸初心。學前教育的重點任務在于讓學前兒童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并促進其各方面良好習慣的養成,并非是讓其掌握更多的知識,學到更多的本領和技能[1]。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是學前教育的初心所在。具體的實踐操作應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教師應端正學前教育的態度,明確學前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將“意識本位論”放在學前教育發展的第一位,強調學前兒童活動要將適應力、良好習慣的養成作為根本任務,進而確立其日常教育活動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第二,各項活動方案高度清晰,并做到全力執行。在做到明確日常活動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基礎上,隨之要將實施方案加以系統化完善,最后以此為依據全力實施各項活動,保證學前教育的初心能夠在各項實踐活動中得到大力踐行。
3.準確定位,助推學前教師做“加法”。無需質疑的是,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水平直接關乎其未來發展。學前兒童的教育工作,并非是活動內容越多教育效果越好,并非活動的種類越全,就能凸顯出學前教育的品質,而是教育活動本身的作用性越強,學前兒童能夠從中受到的啟發就會越為明顯,幼兒身體與智力層面的發展才會達到甚至超出預期目標[2]。而這也意味著堅持第一種觀點會導致學前教育并非“1+1”肯定等于“2”,甚至會遠遠大于“2”,往往“1+1”的結果會小于1。對此,這就要求學前教育機構管理人員在制訂發展規劃過程中,對課程體系的設計必須進行深入分析,即針對幼兒智力發育和身體發育的一般規律,以及幼兒的理解與接受能力確定所要開設的課程,探尋每一門課程的開設究竟會為學前兒童帶來哪些作用,與其他課程之間是否能夠形成“互補”和“共贏”,幫助學前兒童在智力層面、體質健康層面、行為意識和行為習慣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由此家長也才會認識到日常學前教育活動發揮的能量,補報課外培訓班的欲望也才會隨之打消。
4.家校合作,給學前兒童減負做好“雙保險”。從學前兒童道德意志的產生、智力發育、審美取向的形成、體質健康水平提升,以及勞動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來看,其不僅需要在校期間教師為之提供有效的引導、啟發、示范,更需要家長為之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即能夠通過生活為孩子提供相應的引導和啟發,通過生活中的行為示范,讓孩子在道德層面、智力層面、審美取向、身體健康等多個方面能夠進一步提升。這些顯然不是幼兒園課后作業和課外輔導機構所能提供的,往往是家長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所給予的。對此,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最終導致的后果就是教師要增加孩子課后的作業量,家長要為孩子尋求校外培訓的機會,彌補其身體和智力發展中存在的缺失。對此,家校之間形成教育合力就成為切實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點所在。雙方如果對合作方式、合作內容、合作計劃加以合理的選擇和制訂,就可以為學前兒童減負工作的全面開展加上“雙保險”。
1.讓學前教育活動的形式更加豐富。學前教育指的就是針對3-6歲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是促進兒童心智健康發育的關鍵一環,因此也將其稱之為基礎教育中的基礎[3]。通過上述定義不難發現,促進兒童心智健康發育是學前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過程應以引導和啟發為主,而并非是向其灌輸某種知識和技能,幫助其形成理解、接受、掌握、內化的過程。面對這一要求,學前教育活動的形式顯然要立足“引導性”和“啟發性”兩個方面不斷加以豐富,力求能夠為學前兒童理解、接受、掌握、內化新本領提供更為廣闊的理想平臺。具體操作應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趣味知識問答、趣味體育競賽、趣味垃圾分類活動等應作為學前教育活動的重要補充。從學前兒童理解、接受、掌握和內化新知識與新技能的必要條件來看,趣味性永遠是前提條件。因為只有讓其感受到趣味性所在,他們才會產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主動性。為此,在“雙減”背景下學前教育有效開展的道路中,教育活動形式必須以“趣味化”為根本立足點。例如在日常各項活動中,教師可以開展互講繪本的活動,鼓勵學前兒童用最真實的情感去講讀繪本,并且倡導其他同伴能夠說出自己內心最為真實的感受,進而引導其能夠受到更多的啟發,達到增強學前兒童道德情感和產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更讓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啟發作用”始終伴隨學前兒童“學”的過程。第二,公益活動應該作為學前兒童德育工作的主體。眾所周知,學前階段是兒童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啟蒙期,同時也是關鍵期,有效開展德育工作無疑能夠讓學前兒童意識到哪些想法和行為是正確的,怎樣的想法和行為習慣是錯誤的,正確和錯誤究竟體現在哪里。對此,通過真實的體驗過程恰恰能夠為之帶來一定的啟發,加之相應的引導,必然會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2.讓學前教育活動的內容更加完善。教育內容指的是向教育對象傳遞的信息,其完善性直接影響教育對象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4]。縱觀以往學前兒童日常活動參與的基本現狀,可以充分反映出學校或幼兒機構向其傳遞的知識較少,教師只能通過增加家庭作業量的方式來彌補在校或在園期間活動內容的不足性。家長也會如此加大課外培訓時間,這些做法全都附加到孩子身上,不僅會占用課外體育鍛煉和親子活動的時間,更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情緒。為此,全面完善學前教育階段活動內容,力求課堂所傳遞的信息能夠滿足其成長的需要顯然要得到高度重視。其間,具體操作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活動內容的設置必須以學前兒童理解與思維能力相適應。就學前兒童心理發育和智力發育的水平而言,渴望快樂和理解、接受、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尚未全面形成是基本特點,所以強調硬性灌輸和反復的練習勢必會對學前兒童心理帶來極大的壓力,同時也不利于學前兒童的智力發育,學前教育顯然也會傾向于“小學化”。為此,學前教育工作的重點體現在兒童體質健康、智力水平、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并非是讓學前兒童提前進入到義務教育階段。在這里,活動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學前兒童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來設置,強調內容的基礎性、啟發性、指導性,如可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繪本閱讀方面、體智能方面的活動,讓學前兒童不僅能夠感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同時還能幫助良好道德習慣和生活習慣的養成。第二,美育、德育、體育、勞育活動應作為重要補充。其間,可以結合學前兒童日常生活,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素材,并且以趣味游戲的形式引導學前兒童去體驗,進而增強學前兒童的生活感知力,啟發其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另外,還可以通過具有趣味性和游戲色彩的體育活動,讓學前兒童在參與趣味體育游戲過程中,不僅增強體質健康水平,同時還能促進合作意識、挑戰意識等方面的發展。
3.讓學前教育的目標更加明確。從教育體系構建角度出發,科學建立“教育目標體系”顯然是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引領教育發展大方向[5]。在此期間,既要根據時代背景下的政策大環境,還要結合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由此方可確保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學前教育的發展自然要將科學建立教育目標體系放在重要位置,結合“雙減”政策環境,針對學前兒童“德”“智”“體”“美”“勞”各個層面制訂出明確的教育目標,引領其健康發展的同時,減輕其課后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其中,具體操作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知識與技能方面,以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內涵為主要目標。由于學前兒童在新知識核心技能的理解力方面顯然不足,對此,在開展各項活動中,必須要明確知識的基本內涵,以及技能產生的道理為主要目標,讓其成為能力發展、學科核心素養、道德素養形成的基礎。例如,在學前兒童日常活動中,可以增加體智能活動,通過音樂和游戲,促進幼兒之間、孩子與家長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的緊密互動,在游戲過程中獲得發散思維、促進智力發育的同時,達到增強體魄和活躍身心的目的。第二,過程與方法方面,以實現合作探究和自主參與為主要目標。毋庸置疑,在學前教育階段的教育任務中,讓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習慣是最為根本的教育任務,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關鍵在于讓其在從事各項活動中能夠真正體會到以怎樣的方式來開展活動。其間,教師最為理想的選擇就是通過引導和啟發的方式,帶領幼兒進行合作探究,進而形成自主探索的局面,而將這一局面轉化為現實顯然也是學前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以活動情感的培育為主要目標。從學前教育的引領作用出發,集中體現在引領學前兒童能夠真正喜歡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過程,讓其在下意識中參加相關活動,最終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該過程顯然就是學前兒童情感有效培育的過程,所以也是學前教育各項活動開展的最終目標。
4.讓學前教育活動的手段更加多樣。教育手段指的就是為了達到教育目的而借助的外力,通常也是教育活動走向成功的重要橋梁[6]。立足“雙減”政策的全面實施,不難發現為義務教育階段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選擇活動開展的手段,并且不斷加以創新就成為決定教育教學活動能否保持高效的重要條件。對此,學前教育階段深入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就必須將活動開展的手段不斷創新視為重中之重,以此增強教育的高效性。具體操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活動資源的深入挖掘。學前教育各項工作的開展都要有充足的資源作為保證,特別是在各項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資源的豐富性是各項活動手段實現創新的基礎條件所在,即可通過相關資源庫,將現有活動資源進行整合。又可結合觸手可及的自然資源或硬件資源,進行活動資源的開發,還可立足學前兒童家庭生活的美好經歷,共同開發出適合各項活動開展,并且極具生活色彩的活動資源,如小玩偶、動畫貼紙等,進而讓活動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得到進一步拓展,為活動實施手段的創新提供有力保障。第二,先進教育技術的全面引進與應用。在“雙減”背景下的學前教育開展中,各項活動開展手段的創新要注重引入先進的教育技術,讓“互聯網+學前教育”模式真正進入到學前教育階段之中(例如交互式電子白板等等),與此同時做到先進技術的深層運用,進而達到有效調動學前兒童各項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促進知識、技能、能力、素養的內化,讓其成為學前兒童課后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擁有更有力的抓手。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深刻體會到“雙減”政策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為學前兒童與家長減輕心理負擔與經濟負擔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但是,學前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顯然要面對更大的挑戰。其間,學校自身必須發揮出主力軍和前沿陣地的作用,在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開展手段方面不斷進行深入改革與創新。同時,家長還要扮演好“協調員”和“指導員”的角色,方可確保學前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始終保持身心健康發展的狀態。
參考文獻
[1]何小麗.幼兒學前教育的異化與治理——兼談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J].亞太教育,2016(09):5-6.
[2]馮寶安,楊曉萍.幼兒教育“減負”——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思考[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2(04):139-142.
[3]陳碧.讓快樂萌發在自然角[J].環球慈善,2019(10):79.
[4]胡凱麗.淺析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對策[J].浙江教育科學,2019(03):26-28.
[5]章靈芝.家園共育之幼兒減負[J].幸福生活指南,2018(46):148.
[6]徐珺.共享“互聯網+成果”共鑄“學前品質教育”[J].新課程(教研版),2017(02):437+439.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