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勇
摘要:基于信息技術視角下的數學教學方法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融合信息技術手段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高效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切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態,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可以讓學生在合理精心設計的數學拓展中根據自身學習優勢主動學習。融合信息技術手段的數學教學會更加活躍數學學習氛圍,既可以開展師生之間的密切交流,又可以建立輕松活躍的數學教學模式【1】。
關鍵詞:初中數學;信息技術;方法策略
引言:目前,教育體制和觀念在不斷優化,信息技術理念日益滲透在初中教學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要充分融合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深入優化數學教學,確保初中生可以通過數學教學得到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基于新課改視角下初中數學教師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和數學素質水平。
一、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在初中數學的授課模式中,現代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采取了很多具有現代特色的教學方法,例如多媒體的使用,課堂氣氛的帶動以及一些課外活動的建立等,這些新的變化都表明我國初中數學的授課課堂發生了變化,同時這種變化是與時俱進的而且腳步不停。
初中數學教師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初中生對初中數學科目的系統學習,同時也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的態度與耐心,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下足了功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期望能夠激發初中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在初中生心中為數學留下一個好的初印象使得學生在日后重視對于數學的學習。數學學科由于其學科的寬廣性使得數學在日常的教授課堂上可以采取多種手法進行,同樣數學的學習也可以與課外活動以及班級活動練習在一起。初中數學學習的廣泛性決定了初中數學教師在為初中生們具體的講授數學知識可以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同時教師的方法也是在不斷地調整與適應的。唯有這樣才能夠設計出更加符合初中生學習心理的教學方法。
但是目前來看,我國初中數學教師在信息技術運用方面的意識不是很強烈。對于數學的教授也還是停留在書本上,初中生對于數學科目的學習常常因為一些傳統的思想而被局限于書本上知識。在初中數學課堂的講授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缺乏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學習行為習慣方面的意識較為缺乏。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利于初中生數學學習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機械學習,更多的也是學習方法的積累。
二、利用信息化技術,創設數學學習情境
在數學學習中有些數學知識是相對抽象的。教師要融合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數學教學內容,深度體現融合信息技術手段的便利性,豐富數學教學內容,積極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現階段,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落實新課改,傳統的數學信息化教學模式陷入了假大空的困境,實質的教育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和互動較少,難以充分體現數學學科教學特色,信息化情境教學質量和水平不容樂觀。為了避免這一不足,老師需要將更多的數學教學情境融入其中,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常識以及數學定理的探究熱情,減輕學生的課后學習壓力。
以《因式分解》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快速而扎實的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與知識創新技巧,熟練因式分解的每一個步驟,教師首先可以利用投影儀的投射功能,列舉一些因式分解的例題,營造數學探究學習情景,并向學生演示具體的解題步驟與方法。比如4a3+8a2+24a=4a(a2+2a+6)、a3b-ab3=ab(a-b)(a+b)、(1-a)mn+a-1=(1-a)(mn-1)等等。當教師演示結束后,可以圍繞因式分解的知識點向學生提出一個或者多個知識創新討論的情境話題。教師:“請各小組通過思考和討論,如何確定公因式?在提取公因式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當問題提出后,各小組隨即進入到課堂討論狀態,各小組成員通過集思廣益,能夠快速得到最后的答案。這時,教師可以在每個小組當中選擇一名或者兩名學生代表將小組的討論結果與大家分享。教師應當及時做出客觀公正點評,并將正確答案公布于眾。通過這種情境創設的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完善學生創新思維。同時,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清晰直觀的演示過程,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印象【2】。
三、落實信息化教學,強化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思維培養學科,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初中階段數學的教學質量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挑戰,把握好了,數學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打下數學思維基礎,提升數學探究能力以及數學核心素養。結合信息化教學模式可以創建以生為本的數學課堂,通過融合信息技術手段的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高效學習課堂知識,推動教學。輕負高效的數學課堂對于學生來說能更加直觀的從課堂中感悟到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點,能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用,對知識進行更好的消化和吸收,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書本這種較為死板的“工具”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手段可以系統合理地規劃信息技術教學目標,能夠更好地明確教學目標,將階段性的任務和學習內容與階段性教學相結合,同時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中形成緊密的聯系,實現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生良好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和累積。
以《一元二次方程》教學為例,在講到這一知識點時,首先我們可以利用PPT課件,舉例x2-36x+78=0,然后圍繞這個方程模型,向學生提出一些簡單易懂的隨堂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方程,它與多項式有什么區別?”引導學生認真觀看PPT教學課件的內容,思考結束后,教師選擇一到兩名學生代表作答。學生:“這個方程中含有一個未知數,即x,x的最高次數是2次,它與多項式的區別是,左右兩邊用等號相連。”當學生回答完畢,此時,教師可以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即一般情況下,在概念表達式中,ax2是二次項,a是二次項系數,bx是一次項,b是一次項系數,c是常數項。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幫助學生培養知識創新能力,進而達到夯實數學知識根基,提高數學成績的目的。從而讓學生初步對運用創新思維方式來探究問題的解決方式,從中感受數學思想的存在【3】。
結束語:融合信息技術手段的初中數學課堂不僅豐富了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而且有利于為教師提供資源。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非常重要,初中數學教師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為提高教育效率創造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麻明輝.新課改背景下計算思維素質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164-165.
[2]陳惠.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9):20-21.
[3]蘇夢荻.計算思維素質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文教資料,2017(1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