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關注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培育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是驅動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各行各業加強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全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關注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強化學生自主創新的意識,提升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為培養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思維;培養
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意義
1.1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單純聽教師講解的語文知識內容,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刻,表層性認知的內容比較多,難以內化成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學到的知識掌握不到位,且容易遺忘,導致語文學習效率的低下。雖然占用了不少學習時間,但卻收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驗進行發散思維,通過獨到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見解,會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完全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分析、感受、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對學習方法也會形成自己的創新,擁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分析模式,這同樣有利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而擁有了自己的穩定知識結構之后,學生學到的知識就不會輕易遺忘,還能夠舉一反三,前后相互聯系,有助于對知識的深化理解,使語文學習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能讓后續的語文學習越來越輕松越來越高效[1]。
1.2幫助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
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聽講的地位,思維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缺少思考的過程,創新能力、聯想能力、分析能力都被扼殺在知識灌輸的過程中。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智慧去進行思考和創新,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創造性學習。學生不僅僅是接收教師傳授的內容,還能再理解再創造,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對語文的教學內容理解更加深刻,在學習方法、分析方法、認知方法上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方式,幫助進行下一步的語文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學會了創造性學習,不再是機械性地記憶和模仿,而是動態地創造性吸收。對學生來說語文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而是充滿樂趣充滿收獲的一件事,學生的學習熱情會逐漸增高,良性循環,又會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創新學習,從收獲的驚喜成果中汲取不斷努力創新的動力。
2.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對策建議
2.1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在心理放松、環境自然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思考,給予學生大膽質疑、勇敢批判、創造性發現、個性化表達交流的機會和空間。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要承擔起引導學生學習的任務;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和創造者[2]。
2.2激發學生創新好奇心,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要給學生固定模式化的思維限制就是最好的創新思維培養,因為創新是由好奇心來驅動的,教師應當盡可能地保護小學生學習探索中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積極探求未知,勇于嘗試,不怕犯錯,敢于提問質疑、自主對話交流,充分發揮他們發散思維的優勢。在教學活動中,當學生用自己的視角去審視問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展開探索,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會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2.3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引導創新
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教學和學習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還遠遠不夠,課外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聯系才能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層次和印象,還能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碰撞出新穎的想法和創新的思路。因此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上的教學內容設計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都參與到實踐探索中,在實踐活動中創新思維,激發活力。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讓學生自己編劇本、自己排練、自己找服裝道具。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空間高漲,對文章的熟悉和理解都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層次,而且不時有新鮮的想法和創意冒出來,創新思維很好地得到了提高。再如,在《圓明園的毀滅》的學習中,在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下查閱相關文獻、影視資料,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進行調查采訪、實地游覽,更新學生的知識和理念,讓學生記錄自己得到的信息,并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2.4強化學生自主創新意識,提升學生主動探究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創新的意識,教授學生創新思考的方法,對于學生的創新發現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表達交流等學習活動中有意識地進行創新。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創設質疑情境,其目的在于啟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實踐來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思考。這一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的能力[3]。
結束語: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綜合能力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師要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把學習和探索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真正投入到自主探索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大膽質疑、進行聯想、分析探索,逐漸培養創新思維的形成。這不僅會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習,收到較好的語文教學效果,還會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對未來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杜婉瑩. 抓住教材“空白”,巧妙拓展延伸——以統編小學語文低段教材為例[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7):66-67.
[2]王錫忠.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低年級語文課程為例[J]. 科教導刊,2021(31):133-135.
[3]劉坤.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創新思維教育模式探討[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