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建昌
摘要:要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培養德才兼備的未來中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要求堅持品德教育為先,通過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教育方式引導、感化、激勵學生,從而完成改變、塑造、發展學生的“樹人”任務。化學作為一門基礎教育課程承擔著樹人任務:在教材中將專業知識和德育內容進行有機結合,達到傳授知識的同時兼顧“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如何將“立德樹人”任務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本文對此進行論述。
關鍵詞:化學教學;踐行;立德樹人;
一、巧滲透,激發愛國情感
(一)愛國教育系列之:中國科學家的榜樣力量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一批偉大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熱愛科學,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他們懷揣著對人民以及對祖國的愛,在科學研究道路上奮力前行。
(二)愛國教育系列之: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力量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提出了加強傳統文化在教育中滲透的倡導,并指出該種教育模式能夠推動我國文化傳承體系的良好構建,并且為文化創新提供必要助力,是踐行價值觀教育以及“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基礎。
1.“以史為載體,強化新知”:
在蘇教版必修一《硅酸鹽》的教學中設計中,就可以通過對陶瓷發展史的挖掘,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在我國文化長河中,陶瓷是歷代人們智慧以及勤勞的象征。其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出現于八千多年前的商代。而相較于我國而言,歐洲陶瓷工藝是在十五世紀中后期,由我國商人傳入意大利才開始興起和批量生產的,而在這之前歐洲人想要瓷器只能通過高價向中國購買。陶瓷翻譯為英文是“CHINA”,同時這個英文字母也表示中國,這種一語雙譯的情況恰恰表明了陶瓷在我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學生在這節化學課上不僅學到了“硅酸鹽”方面的化學知識,知道了生活中的“瓷器”就是“硅酸鹽”工業之一,更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到了陶瓷的發展簡史。這樣的情境創設能第一時間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從而激起他們繼續往下學的熱情;促使學生的民族歸屬感以及自豪感得到有序化提升,為其愛國情懷的培養奠基。
2.“以詩為載體,以德激趣”:
明代民族英雄于謙做的膾炙人口的古詩《石灰吟》不僅表達作者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詩里面還隱藏著很多的科學知識。詩的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映射出了人工開礦的種種困難。“烈火焚燒若等閑”這一句卻點出了生石灰生產的要點與竅門,即通過高溫讓碳酸鈣發生分解,進而使其產生顏色為白色的氧化鈣。而就化學角度而言,熟石灰就是氧化鈣和水融合后二生成的白色粉末,也就是氫氧化鈣。最后氫氧化鈣可以與二氧化碳發生化合反應又生成白色的碳酸鈣。經過一個物理三個化學的變化過程,都是生成白色產物,盡管“粉身碎骨”,還是要保持自身的“清白”不染,石灰廣泛運用于建筑、農業等部門。以詩為“輔”,學習詩中蘊含的化學知識為“主”,加強古詩在化學教學中的滲透,不但能增添化學教學的內涵與形式,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讓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悟到我國文化的精髓與意境,從而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
二、巧引導,增強法制意識
新課標下,在教學中進行法制教育,潛移默化中推動學生法制意識的提升,對于社會的和諧進步以及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化學學科中很多知識與國家現行法律或者法規相接軌,這其中包括了注入消防、食品安全以及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法規。以蘇教版(必修2)《油脂》的章節知識點為例,其中就闡述了地溝油的概念以及種種危害。指出地溝油是像反復使用過的炸油、回收食用油等各種劣質油。某些不法商人通過下水道等渠道收集地溝油,并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使之搖身一變成為食用油低價銷給小餐館以此謀取暴利。早在2010年,相關研究調查便現實,國人餐桌上每年都會充斥著兩百萬到三百萬噸的地溝油。而相關醫學專家曾表示,地溝油中蘊含著大量的黃曲霉,該物質有著致癌的屬性,毒性堪比砒霜的一百倍。為了保證人民的食油健康,國家《刑法》中明確規定不得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否則最高可判無期徒刑。客觀地說,任何事物都有著一定的兩面性特征,教師在課堂上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油脂》知識對地溝油進行無害化處理:生產脂肪酸、脂肪酸鈉、乙醇等,實現變廢為寶。教師上課時通過介紹“地溝油”“吊白塊”“毒大米”等事件使學生認識到學再多的知識,若不正確使用就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教師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從而使其成為懂法、遵法的人才。
三、巧設計,注重實踐與養成
1.對于化學而言,其屬于一門具有較強生活性特征的學科,很多化學知識都能夠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得以驗證,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例如,在介紹《乙醇的性質》時,首先引導學生將實際生活中的酒精與課本中的乙醇統一化。通過古詩句“酒香不怕巷子深”深化學生對乙醇揮發性的認知;通過“酒精燈”讓學生能夠便捷地領悟可燃性知識點;早期醫生打針時用酒精消毒引出75%的酒精具有殺菌消毒作用;焊接工人在處理銅漆包線的過程中,常常會燒掉其外層的漆層,然后將線頭在酒精中蘸上一蘸之后,在進行焊接工作,由此引出乙醇的還原性。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識、應用知識,不至于成為“空談”型人才。
2.化學還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做實驗的實踐模式讓學生自行操作、分析、探究、推理以及歸納。在此過程中,學生可通過感官與思維的聯動,領悟到現象背后的化學原理,逐步消除了對問題的疑惑,這種方式對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掌握“雙基”、培養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故教師應創造條件為學生多開設分組實驗。
新時代新教育,但教育的主旋律“立德樹人”始終不變。作為高中化學教師,要責無旁貸肩負起育人重任,充分挖掘化學學科中“立德樹人”的相關內容,然后將其滲入于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之中,以核心素養為本,充分發揮化學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思想的深度教育,推動其行為以及習慣的深度養成,為其價值觀念的正向化樹立奠基,使其能夠逐步發展成高素質以及高品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袁金芳.論化學史在化學教學中的教育功能[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9(Z2).
[2] 衛靖.淺談化學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中國教師,2011(01):150.
[3] 王祖鍬.要結合化學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1990(01).
[4] 王占發.中學化學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