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勝品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鄉村小學階段的教學應轉變觀念、改變策略、回歸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性化教育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關心鄉村小學學生的健康成長,解決鄉村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從而促進鄉村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教學的減負、提質、增效。本文探討了“雙減”政策背景下,鄉村小學有效教學面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探討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鄉村小學;“雙減”政策;有效教學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其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替學生減負,而是要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核心素養的培育,讓教育聚焦學生的全面發展[1]。鄉村小學應結合學校實際,把鄉村的教育資源和學校的教育資源有效整合,通過有效教育教學手段,堅守鄉村教育陣地、深化“雙減”政策落地落實,提高教學質量。
一、探討“雙減”政策背景下鄉村小學有效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
正確的教學觀念,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當前鄉村小學的教育,受大環境的制約和影響,部分學校教學觀念滯后,依然把學生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把學生得高分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這種原始落后的教學方式,不但消耗了教師和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加重了師生的課業負擔,而且教學效果也不能得到保障,更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2]。
(二)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效益低
當前,在鄉村小學的課堂上,多數教師依然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僅用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的傳統辦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仍是用“聽、讀、背、寫、考”的模式學習。課程模式單一、課堂氛圍不活躍,學生缺乏對學習的興趣及熱情,使得課堂效益較低。
(三)缺乏家庭教育配合及有效的課后服務
教育的實施主體主要有: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由于多數鄉村家長對教育理解具有片面性、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缺乏有機合作和溝通,這就造成了在鄉村家庭中,家庭教育缺失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缺乏有效的課后服務保障,也影響了鄉村小學教學實施“雙減”政策有效的貫徹落實。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鄉村小學如何開展有效教學的方式方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貫徹人本教學
“雙減”政策的目的,就是將教育回歸到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本質上,規避教育成為應試競爭的“跑馬場”。鄉村小學有效教學不能止于效能,應重視以人為本,摒棄“功利化”、“畸形化”、“教師為本”的教育觀念,要尊重學生的健康權、休息權,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質及獨立人格,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給予學生更自由的成長空間,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讓學生愛上學習、自主學習[3]。
(二)聚焦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高效的課堂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保障,教師應專注教研,在自身素質上下功夫,積極探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式方法。在課前,教師應力求備課準備到位,把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都做到心中有數,并將課外知識與課本資料相互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課堂更生動;在課中,教師應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特征,靈活引導學生參與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大發揮課堂每一分鐘的作用;在課后,教師應及時總結授課過程中遇到的各項問題,針對具普遍性的問題,修正優化授課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授課質量。
鄉村小學教學也應與鄉村實際相結合,豐富與自然、生活和社會緊密結合的教學內容。只有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做好課堂教學預設、優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才能讓學習變得輕松有趣,為課堂提質增效。
(三)優化作業設計,健全管理機制
作業管理的重構,也是實施“雙減”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小學教育要追求綠色發展,不能以簡單減去作業量的方式進行調整,應對學生進行分層考慮,根據學生的學習學情、基于學生立場,減去作業中無效、低能的課外負擔和訓練題海。布置作業要注重過程性、激勵性和創新性,布置學生有興趣、有啟發性、可操作性、實踐性的作業,還應關注學生在作業中反應的思維過程、映射情感和學習態度,使作業具備開放性、多元性,從而保證作業的有效性。
建立并完善有實踐性、探究性、綜合性、跨學科的作業系統,減少作業總量的同時,提升作業的質量。
(四)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完善課后服務
加強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端正家長對教育的態度、提升課后服務,對鄉村小學教學實施“雙減”政策有積極促進的作用[4]。
在推動鄉村家長家庭教育的意識過程中,可開展“家長學校”,定期舉辦家庭教育講座和實操練習課程,讓家長有意識地配合學校開展家庭教育,幫助家長在家庭中教育引導孩子、讓家長學會尊重孩子,給予孩子心靈上的關懷,從而建設“家校協同育人”的健康教育生態。
課后服務是為學生減輕課業負擔、開拓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平臺。課后服務的開展可以進一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從而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提升鄉村小學課后服務,學校要充分征求家長的意見,可結合自身的校園文化、當地特色、歷史背景等,開發鄉土課程。同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合學生興趣愛好設立社團,讓學生自主發展自己的興趣,提高學生做事的專注性、積極性、主動性。從而縮小鄉村與城市地區的課后服務差距,促進鄉村地區教育質量的提高。
結束語:綜上所述,“雙減”政策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克服“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保障每個兒童的健康成長作出的重大決策。
鄉村小學面臨著振興鄉村教育的重任,“雙減”政策的推出,為鄉村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鄉村小學教學要捍衛教育常識,不拔苗助長,不急功近利,以包容的心態看待分數,重視學生多元化成長,恢復鄉村教育良好生態。要通過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質量、減輕作業負擔、改進教學方法、完善課后服務等方式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吳直福.“雙減”背景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 2022,(Z1):42-44.
[2]公成.農村小學低年級科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26):77-78.
[3]周振華.“雙減”背景下的小學作業管理[J].教學與管理,2022(05):25-27.
[4]虞偉庚.基于精準教學理念的鄉村小學教學改革探索[J].麗水學院學報,2020,42(04):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