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苗
摘要:偉大的教育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問題的提出,有的時候提出問題要比問題的解決還要重要。”本文依據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站在小學生心理發展的角度,結合具體的教學事例,從有效提問的內容、有效提問技巧及策略、小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對有效提問構建數學高效課堂進行探討,使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橋梁、火種與催化劑。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提問;高效課堂
數學的學習不僅是幫助學生學會做幾道數學題,或者在數學考試的時候能夠拿到高分,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的思維,而問題的提出才是思維運作的開始,教師在課堂上有效的提問能夠幫助學生開發思維,巧妙的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正確的答案,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有效提問的概念
“有效提問”是指教師精心篩選問題和選取恰當時機進行的提問。這類提問或緊扣教學的重點、難點、知識的熱點、易混點、易錯點;或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靈感;或能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有效提問”具有開放性,能夠將一堂課變得輕松自如,將學生引向知識、能力、覺悟的目標,為學生創造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它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現狀
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課堂提問的研究與改革,讓提問服務于學生的思維、學生的理解,搭建師生互動的新課堂機制,而不是簡單地應付老師的問題,完成預設的教學計劃。從當前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情況來看,存在著以下幾點突出矛盾:
一是提問過于頻繁,學生的質疑被教師的“連珠炮”所替代,學生忙于應對教師的提問,這樣一來,學生積極的思考受到了阻礙;
二是提問過于簡單,教師提出的思考性問題較少,集體舉手的場面氣氛掩蓋了個體問題的顯現,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針對性;
三是提問形式化,這是小學數學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的公開課“為了提問而提問”的現象比比皆是,問題的科學含量如何、啟發性如何,都沒有被納入到教師編制問題的范疇內。因此,我們要解決好教學效率的問題,形成高效課堂,讓提問更加科學化、有效化。
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一)增強數學問題設置的目的性
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會提問的老師往往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問題的打造上。一般來講,我們數學問題的設置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我們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激勵學生用數學的思維來想事情、辦事情,就一定要在問題設計中凸顯學科特點,課標要求、教材編寫意圖、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等都要綜合到問題的設置中去。比如在設計“認識三角形”這一節的問題時,我們要考慮到很多學生平時見過三角形但印象不深刻這一矛盾,著重通過問題來誘發學生積極地回憶自己所見過的三角形,讓學生調動自己的信息存儲區,進行信息提取和加工。我們可以問:“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一定見過很多三角形物體,那么你們在哪里見過呢?還能想起來是什么物體嗎?”之后我們再循序漸進地拋出第二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看這些圖片,是不是大家常見的?你能上來指一下這些物體的三角形在哪兒嗎?”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我們讓學生的思維沿著問題一點點打開,不急于求成,尊重學生的形象思維主體性,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知識。
(二)增加問題的趣味性
數學教材中有一些教學內容是枯燥、乏味的,小學生對于這些問題很難理解。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到這點,創造一個連續的、多樣性的,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再加以引導和糾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執教《圓的認識時》,我運用多媒體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一場賽車比賽,第一輛賽車的車輪是正方形的,第二輛賽車的車輪是圓形的,第三輛賽車的車輪是三角形的。它們同時、同地、同向出發,誰先到達終點呢?這樣的提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富有情趣。這樣聯系學生實際的提問,能喚起學生已有經驗并展開聯想,使學生積極投身到解決問題的情境之中。
(三)注重提問問題的遷移性
數學的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行為,有組織、有規律的提出問題更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遷移性的提問就是首先從一個簡單的問題出發,進行鋪墊性的提問,這個問題的設置不能太難,要讓學生回答出來,然后環環相扣、層層誘導,讓學生主動探索,啟發學生進行下一個問題的探究,這樣層層的遞進,最終幫助學生達到全面理解數學知識,促進和改善學生的學習。
(四)用問題突出教學重難點
小學數學教學難以順利進行的最大阻礙就是重難點的講解,學生也往往因為重難點吃不透而心焦氣躁、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我們要建立科學化的課堂提問機制,就要把重難點突破放在提問的層面上加以解決。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的難易邊界,讓學生提高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警惕,形成重點內容的自主突破學習機制。例如在講解《三步混合運算》一節時,可以借助買象棋和圍棋的具體生活情境,通過“為什么這兩個乘法能同時算呢?誰能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說一說”、“這兩個信息存在很嚴格的先后順序嗎”等問題,幫助學生借助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體會運算順序。同時,呈現四道類似的混合運算試題,通過有效的提問啟發學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加深其對算法的理解,突破重點。而面對教學難點,我們就更要充分利用簡潔、直接的提問,調理好學生的認知與抽象復雜知識之間的矛盾。具體來講,在針對教學難點的提問中要更加尊重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多用形象化、具體化的語言來代替學生難以理解的術語,增加肢體語言的運用力度,配合以相應的圖片及多媒體動態展示,調動學生擅長的形象思維,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應答時間,切勿急于讓學生應答而造成沒必要的課堂緊張心理,阻礙對學生思維的進一步
調動。例如學生在學習了千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連續退位減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錯例,通過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從而更好地掌握計算方法,層層深入突破學習難點。
綜上所述,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我們需要在課堂提問的方法研究與實踐上下功夫,精心設計問題,增加問題的趣味性以及用問題突出教學重難點,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最終達到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的目的。
本文系鶴壁市教科研課題《巧用有效提問構建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2021-JKLX-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