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瓊
摘要:“雙減”背景下,作業要遵循“控量提質增效”的原則,消除作業的短視化、功利化積弊,重新定位作業功能,重新建構作業體系,回歸教育本質,回歸育人初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半p減”政策之下的語文教學更應該順應、推動這一大趨勢下的教學改革,尤其是語文作業的設計與管理。讓語文作業少而精,有趣又高效,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一、豐富作業形式,增加體驗性生活化設計
語文作為一門“無處不在”的學科,在學習方式和特點上顯著區別于其他學科。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課堂知識的學習,也要注重課堂內容在生活中的運用與實踐。單一、機械化的作業形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悖于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理念。作業布置要考慮學科特點,也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用更為豐富的課后實踐活動補充單一的作業形式。例如“找找街道上、牌匾中的錯別字”要比“改正這段話中的錯別字”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背誦臺詞、表演課本劇”的方式要比“背誦默寫課文”更能得到學生的喜愛與認可。設計作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例如,“畫出你想象中的春天并圍繞這幅畫講一個故事”,這種作業形式既考察了學生的主題創作能力,也考察了學生的看圖說話與邏輯思維能力,頗受學生歡迎。語文學科要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通過“小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溝通能力。設計作業要圍繞“立德樹人”理念,教學生做事,也教學生做人。
二、注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創性和新穎性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被廣泛使用,并且在教學活動的條件和氣氛得到改善。學生同時很容易過度依賴互聯網完成家庭作業,這并不利于學生發展創新思維。新課程標準提倡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外,這已成為培養能力的關鍵途徑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課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以至于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學生需要結合一些啟發性和原創性的內容,在發掘創新思維火花的同時動員探索性思維。例如,當學習諸如《送元二使安西》古代詩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了解了詩歌的含義后,讓學生總結詩歌內容編寫一個故事,以便小學生可以在達到學習和練習語文效果的同時鍛煉他們的語文表達。
三、尊重差異,分層設計
“分層設計是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中的學生主體差異性特征,將以前統一尺度、統一模式的作業改為有差異性和有梯度的作業?!苯處煈谌后w共性,尊重個體差異,依據多元智力理論分析每位學生的智能特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智能優勢,揚長避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為了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分層作業設計應遵循“1+x”原則,即一項基于全體學生的共性作業,x項基于部分學生的個性作業,從而對作業難度、類型、數量合理分層,使作業更具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同時,“1+x”分層作業也可以劃分為基礎類+拓展類,而擴展類作業也可以結合本地的特色課程或本校的校本課程進行布置。值得注意的是,分層作業并非漫無目的的設計,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找準分層標準,化繁為簡,精準實施。
四、注重學習能力培養,設計研究型作業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學習任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圍繞一個主題去自主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積極研究事物基本規律。這樣的作業既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創造品質,還能提升學生懷疑、批判的科學精神。比如,在六年級上冊古典名著單元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閱讀名著《西游記》。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認真閱讀小說,在閱讀中有所收獲,教師可以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來設計作業:繪制一張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路線圖。這作業比寫讀書筆記要有趣得多。看似簡單,但不讀完整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并且需要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提取信息、整合信息。這份作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學生的閱讀經驗不同,選擇的切入點肯定不一樣,有的以師徒的落腳點為線索,有的以妖精的出現為線索,有的以地名為線索……呈現作業成果的過程即是研究的過程,更利于培養學生提取、整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
五、轉變評判標準,構建參與性指導性體系
傳統的平面化評判標準不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雙減”政策影響下,教師要重新構建參與性、指導性的課程作業評判標準,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作業可以寫在練習冊、作業本上,教師可以通過創新課程作業載體的方式,打破學生的排斥、厭惡心理,通過在作業本上進行簡單的手繪、貼貼紙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學生與教師積極交流,以留言形式大膽說出學習過程中的疑惑。要以“作業評語”形式代替傳統的等級劃分,通過“給予肯定——指出問題——鼓勵發展”的形式,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客觀評價,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不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與引路人。
結束語
落實“雙減”政策是大勢所趨,為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教育主客體需要盡力摒棄傳統的作業價值觀,努力豐富形式、分層設計、多元評價,確保作業設計成為切實推進“雙減”政策順利落地的抓手。與之相應,單憑教師群體扭轉當下學業改革是絕不可能成功的,還需要政府、家長、教育部門、社會團體等各方力量的鼎力相助,真正實現從根源上綜合治理功利化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章新其.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語文作業設計[J].語文建設,2021(21):33-37.
[2]陳明明.優化課后作業設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J].新課程,2021(30).
[3]黃霞.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8(0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