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小康家庭的進一步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擁有了私家車。但是與此同時,車輛在提高老百姓生活便利程度的同時,社會中的交通事故也頻頻發生,也由此引發了許多借助事故進行車險理賠的欺詐活動,其犯罪目標是為了騙取高額的保險賠償,這樣的犯罪現象引發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針對該現象,本文將對汽車保險進行欺詐理賠的犯罪行為進行研究,并針對該犯罪行為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滲透道德教育進行研究探討,以期服務于我國未來的汽車保險行業良性、穩定、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汽車保險;理賠騙保;德育滲透
引言:現在購買車輛的同時都會辦理汽車保險,這不僅保障了自身的安全,還能確保發生事故后能夠及時止損,因此,大多數老百姓都覺得辦理汽車保險的目的就是為了后續的駕駛過程中能夠更加安心。而在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車主并不了解汽車保險的協議內容,只有相關從業者才對其具體合同條款了然于心,因此,當發生交通事故的同時,車主和保險方的信息失衡加之車主道德觀不良,非常容易形成車險理賠環節時的惡意欺詐犯罪。因此,道德教育作為學生日常教育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教導學生使其充分了解汽車保險的相關知識和常識,從而避免日后該類型犯罪行為的產生。
一、汽車保險理賠行業現狀分析
近些年隨著車輛保險在大眾中的服務普及,相關欺詐手段的模式也層出不窮,騙保類案件與日俱增。這種犯罪行為對于汽車保險行業的發展形成了惡性影響,同時也為社會帶來了不良風氣,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如今,面對日益加劇的車輛保險理賠環節發生的欺詐犯罪,相關部門和組織都從政策和規則等方面進行了不斷地完善,匹配的法律法規以及更全面的理賠保險流程都在不斷出臺和修繕。同時,開展廣泛的社會意見反饋活動,從而推動相關政策方針以更科學的方式進行指定,從而推進車輛保險行業快速穩定的發展。而對現代高校教育來說,將這種保險欺詐行為的教育融入到學生的素質教育之中,提升學生對保險理賠的性質認識和鑒別能力具備重要意義。
二、車險理賠中欺詐行為出現的原因
(一)機動車數量增加,越來越多的機動車選擇投保
隨著老百姓的生活條件逐漸變好,身邊道路上也逐漸被眾多汽車充斥,物質條件的提升也進一步展現了中國市場經濟增長的效果。處于這樣的大環境下,車輛保險也被更多的人選擇,投保量的不斷增長也使得保險行業的發展欣欣向榮,但基數的上漲也帶來了相關犯罪事件的發生頻率。
(二)欺詐成本較低
汽車保險欺詐理賠類犯罪無論是經濟還是說法律角度來講,犯罪成本都比較低,一旦出現了機動車的駕駛事故之后,投保方和被保險方能夠利用謊報損失、掩蓋事故真想等手段來獲取相關的額外利益。另外,對于汽車維修廠而言,能夠更容易開展騙保行為,就算最后欺詐目的并未成功,但進行欺詐的成本也完全在可接受范圍中。除此之外,大多數進行車險理賠欺詐的案件犯罪金額較低,還達不到違法的標準,所以對于很多欺詐者而言,犯罪的成本低也成為了該類型案件滋生的溫床。另外,現有的法律法規對于實行車輛保險理賠欺詐的處理懲罰程度較輕,假設欺詐的金額較小或者歸屬輕微的欺詐手段,則進行欺詐的相關人員往往只需要負責承擔一定程度的民事責任。就算欺詐手段被發現,最嚴肅也只能時批評和再教育,很少移交相關司法部門進行法律責任追究。
(三)汽車保險行業競爭愈加激烈
汽車保險的欺詐性理賠事件頻發,一定原因上來說也是源于行業內不的不良競爭環境。部分保險公司負責人為了得到保險單在進行車輛審核流程時故意降低標準,不進行嚴格檢察,對車輛的真實車況缺少考量,甚至對于某些達不到承保標準的車輛也進行了承保,所以更加促進欺詐活動的產生。同時,很多交通事故出現之后,保險公示負責人無腦的簡化后續理賠環節,從而降低工作量,提升理賠環節效率,也就在無形中提升了保險公司被欺詐的機會。所以,保險業的激烈競爭,流程管理的麻痹大意,都使得心懷不軌的人有了可乘之機,所以理賠環節發生的欺詐事件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
(四)保險機制不夠完善
當前,中國對于車輛保險的欺詐行為相關的保險制度并不完善。保險公司和保監會雖然設置并出臺了許多不同的風控管機制,但在政策實際落地執行的環節仍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力。保險公司往往無法符合規章的開展業務,或者存在無視規章制度進行違規操作的情況,所以在理賠業務實踐環節很難發現犯罪者的欺詐手法。除此之外,保險公司的內部管理制度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當發生了交通事故之后,能夠第一時間來到事故的發生現場,從而避免車主自主送車劍修或者傷者痊愈后才進行接觸會面,進一步為欺詐行為提供機會。
三、汽車保險理賠中欺詐行為在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一)加強誠信教育
汽車行業的保險理賠教育應該和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結合進行,通過真實的詐騙案例來進行課堂教學,確保學生受到現代化教學時,還可以被道德教育所熏陶,認識到誠實守信對于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意義。而老生則需要更加的嚴于律己,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有目標的進行德育引導和啟發,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實現道德教育的目標。對于如何避免騙保事件的產生,其最核心的需求是合作雙方需要足夠的坦誠和誠實,雙方嚴格履行誠信原則。這些都需要在合作協議中進行全面體現并且在條款中明確雙方各自的責任和行為范圍,從而規避后期發生糾紛的可能。
(二)借助案例教學法開展教學
授課老師可進行分組式教學,各組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合理分工,針對案例中所距離的事故進行模擬的業務跟蹤,可以進行現勘定損的模擬,對事故車輛的損傷部位進行拍照取證,并進行理賠報告的實驗撰寫。而老師只需要在該環節輔助學生進行分析和指導,從而借助實踐過程提升學生對于處理汽車事故相關保險業務的應用能力。通過進行案例教學,幫助學生對于保險理賠的業務流程和交通事故發生的細節充分了解,從而降低未來就職后開展業務時被騙保的可能。
結語:汽車保險理賠行業對于當今社會的穩定發展有重要聯系,所以在校的學生在相關專業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知其然還需要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掌握以及深化對于行業的法律法規,感知理賠環節欺詐行為的鑒別點以及遇到欺詐活動時合理合法的處理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自身道德素質,提高未來的職業素養,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業務應用能力,用道德教育的深化來進一步創建和諧誠信社會。
參考文獻:
[1] 王冬梅.關于汽車保險理賠時效糾紛的研究[J].時代汽車,2018(09): 158-159.
[2] 張紅偉.《汽車保險與理賠》情境式教材開發與實踐[J].汽車實用技術,2017(06):165-167
[3] 孫洪俠.高職“汽車保險與理賠”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科技與市場,2019(0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