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改革是保障教育公平,堅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構建教育良好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隨著“雙減”《意見》的落地,教育內卷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但仍呈現出“形態變異”“邊減邊增”“不減反增”的現象表征。在此基礎上分析其深層根源,并基于“雙減”格局下教育內卷化的哲學基礎,提出教育內卷化的破局之道在于去內卷化,而關鍵在于維護教育公共性、促進教育公平,加強公共教育供給、提升公立學校辦學水平,深化教育公共治理變革、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這是開展協同治理,推進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變革的當下選擇。
[關鍵詞]雙減;教育內卷化;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教育治理
[中圖分類號]G5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2)02-003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06
2021年,隨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人們開展了對于這一政策制定的討論,其中“教育內卷化”進入大眾視野,但這并非是新詞。追溯“內卷化”概念的發展歷史及其形成原因可知,最早出現在德國早期哲學家康德所著的《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其將“內卷”與“演化”對照進行論述[1]。隨后,美國人類學家戈登威澤用“內卷化”來描述一類文化發展模式,指“當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使自己轉變到新的形態,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2]。在我國,“內卷化”這個概念最早受到關注是在中國農村研究中,是深受格爾茨思想影響的黃宗智教授出版的《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的面世而受到關注并產生影響的[3]。現如今,這一概念的使用領域就產業而言早已不再局限于農業領域[4],而是延伸到了與此相去甚遠的教育領域,并由此衍生出“教育內卷化”[5]的概念。隨著“雙減”《意見》的落地,進一步拓寬了“教育內卷化”的現代含義,故分析當前格局下教育內卷化的現象表征、根源與破局之道,對于推動“雙減”政策落地,促進教育治理現代化,建構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育內卷化的現象表征
教育內卷化是指“由于總體收益鎖定(升學率鎖定),為獲得有限教育資源,由競爭方式同質化導致同齡段學生、同類型教育機構、同時期家長之間開展激烈而無效的競爭”[6],通常表現為由市場需求和資本滲透帶來的填鴨式提前教育、白熱化名校競爭、狂熱的培訓機構、瘋長的學區房價、“雞娃”等現象。這種以盈利為目的的焦慮販賣,違背了教育的公共屬性,已引起政府關注。隨著政府部門“雙減”《意見》的印發與落地,可以說教育內卷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但在其治理層面仍主要有以下三個表征:第一,市場上學科類培訓機構為爭奪“雙減”后的教育資源而進行無序的隱形形態變異;第二,學校尤其是公立學校與家長之間開展學后托管服務博弈,學校通過各種教學重構和課后服務創新,積極開展課后托管服務;第三,“雙減”后教育中的焦慮文化態勢不減反增。
(一)形態變異:學科培訓機構內卷化現象
教育內卷化問題表現在校外學科培訓機構層面,而校外學科培訓機構是“雙減”格局中開展教育治理的重要對象。在“雙減”《意見》印發后,學科類培訓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治理,但其為了自身利益開展教育資源博弈,一些地方出現了學科類培訓轉入“地下”、換個“馬甲”逃避監管等問題,致使其出現教育內卷化現象,集中體現在培訓主體、培訓人員、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方面的形態變異。從培訓主體來看,一些市場資本化的學科培訓機構或個人,因證照不全,轉而以咨詢、文化傳播、“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名義違背“雙減”《意見》繼續開展學科類培訓;從培訓人員來看,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在職中小學教師違規開展有償補課;從培訓時間來看,通過“直播變錄播”等方式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從培訓地點來看,組織異地培訓,在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場所,化整為零在登記場所之外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學科類培訓;從培訓內容來看,以游學、研學、夏令營、思維素養、國學素養等名義,或者在科技、體育、文化藝術等非學科類培訓中,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從培訓方式來看,線下機構通過即時通訊、網絡會議、直播平臺等方式違規開展線上學科類培訓等其他違反“雙減”《意見》的隱形形態變異學科類培訓是當前教育內卷化的現象表征之一。
(二)邊減邊增:學校課后服務內卷化現象
“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7]是“雙減”《意見》明確的重要工作目標。在做好“減”的同時,學校還可以做加法。因此,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與落地,各地嘗試性啟動學后托管服務。但由于學后托管服務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出現短暫不適和忙亂現象,這也不可避免產生了教育內卷化的新表現。其一,就家長而言,“糾結要不要讓自己孩子托管”,“別人家孩子都托管,我們孩子不托管會不會落后”,“學校托管都管什么”;其二,就學校而言,是否開展學后托管服務,如何開展學后托管服務,學后托管服務提供什么內容等一系列問題。這使得學校尤其是公立學校與家長之間開展學后托管服務博弈,需要學校通過各種教學重構和課后服務創新,積極開展課后托管服務。從本質上講,這一層面的教育內卷化現象,其核心在于學校課后服務質量的高低。在“雙減”格局下,以往承擔課后服務角色的學科類培訓機構被迫撤出后,一方面,學校尤其公立學校面臨如何接管課后服務、保障質量的難題;另一方面,家長如何在其課后服務選擇上傾向學校,是當前教育內卷化的現象表征之一。
(三)不減反增:教育焦慮文化內卷化現象
重視教育是中國社會的重要傳統,也是教育內卷化的文化現象表征之一。接受優質教育從娃娃抓起已成為一種教育焦慮文化的“慣習”[8],主要表現在:其一,從家長角度看,“望子成龍”的文化心態決定了家長為了孩子不掉隊,會竭盡全力為其爭奪優質教育資源,這種每個家庭之間對教育投入的攀附,對制造教育焦慮文化內卷化的形成具有“正反饋”作用;其二,從學校角度看,利用成績導向打造“考試機器”,進而放大自身名校光環,借以招收優質生源,憑借“成績導向—考試機器—名校光環—優質生源”的循環機制一步一步制造教育焦慮文化;其三,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本不應該承受教育焦慮,但在家長與學校制造的雙重教育焦慮文化下,學生為了達到其父母“望子成龍”與學?!俺煽儗颉钡哪繕?,不斷簡單重復已有學科知識,背誦考試技巧,應對升學考試,導致其學習新知渴求銳減,形成“為家長學”“為老師學”的教育內卷現象。
二、教育內卷化的追根溯源
“雙減”格局下,中小學生教育內卷化本質上是市場資本削弱了教育的公共性,加之公共教育供給與需求失衡,促使資本化學科培訓類機構裹挾教育、制造教育公平“失衡”以后,在全國范圍內亟待重新配置素質教育的目標重建、規則重構和格局重塑。
(一)教育公平動搖:市場資本削弱教育公共性
“公共性是義務教育的根本屬性”[9]。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催生出許多新教育業態、組織業態和商業業態,在全球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新的增長點,并迅速掀起了一輪教育機構上市的浪潮,并讓這些原本屬于公共教育供給的資源集中于少數資本化教育機構和個人手中,這種教育資本化的“極化效應”正在不斷強化。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讓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商品屬性;另一方面,加劇了教育短視化、功利化和資本化程度,削弱了教育的公共屬性。既有的公共教育格局被打破,加之原有的監管規則尚來不及做出反應,致使教育資本化機構亂象叢生,動搖了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為具有商品屬性的“奢侈品”,更不能讓高質量教育成為有錢人的“專利”[10]。當市場資本不斷涌入教育行業,市場的競爭性、商品性和資本化發展使得教育公共性面臨削弱的挑戰。隨著市場資本對教育的進一步裹挾及教育公共性的削弱,教育公平遭到動搖。一方面,大批高質量教育公共資源流向重點學校,使得教育公共資源分配呈現兩極分化;另一方面,大批教育培訓機構堅持“效率、分數導向”的原則,利用價格機制,將優質教育公共資源商品化、逐利化,加深了高質量教育“消費主義”的烙印,威脅到了教育公平,造成了教育內卷化現象。但通過約束市場資本左右教育,能否從根本上有效改變當前教育內卷化現狀,仍值得探討。
(二)教育投資短缺:公共教育供給與需求失衡
教育投資短缺,是指“教育投資供給小于教育投資需求的失衡狀態”[11]。這種供求失衡狀態既可能是公共教育供給總量不足導致的,也可能是教育市場需求快速膨脹增加所致,還可能是供給側與需求側雙方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
從教育供給側投資來源來看,主要由國家(包括各級政府)的公共教育投資、企業團體(包括各種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教育投資、個人的教育投資三大部分共同組成。基于這一宏觀角度,“雙減”格局下教育內卷化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國家(包括各級政府)的公共教育投資短缺,給企業團體(包括各種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教育投資留下空檔,加之企業團體(包括各種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教育投資帶有資本化的特性,故加重了個人的教育投資負擔,造成了教育內卷化的惡性循環。
從教育市場需求側結構來看,主要包括個人對教育的需求、國家對教育的需求和生產單位對教育的需求。一方面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結構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個人對教育的需求持續膨脹,導致公共教育供給無法與之相適應,加之公共教育質量不均衡,造成其教育高質量需求與公共教育供給失衡,繼而加劇教育內卷化。
因為需求是無限的,而供給是有限的,故其造成教育內卷化的原因之一是當前公共教育以拓展營銷市場為主要目的的焦慮販賣,這已開始引起政府高度關注。若不有效強化約束,資本將以高獲利為市場導向,甚至不惜代價制造群體性教育焦慮文化。從這一教育治理角度來看,“雙減”格局下教育內卷化現象的直接原因之一是現有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機制及教育治理體系薄弱,難以有效適應我國人民群眾對提供高質量、多樣化優質教育需求不斷增長的客觀要求。其一,“雙減”《意見》出臺前,由于缺乏專門的強有力的監督管理機制與針對責任主體的追究落實機制,教育培訓機構呈無序發展態勢,“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違規現象突出,致使一些資本化的教育培訓機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系統”[12],擾亂了正常的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秩序,使得教育治理與教育內卷化陷入“囚徒困境”。其二,盡管關于“減負”的政策文本不斷出臺,但功利化、短視化和資本化的教育內卷現象屢禁不止,其直接原因在于教育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在當前教育內卷化格局下,“雙減”《意見》能否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達到預期的治理效能,走出教育治理失靈的困境,這是破除教育內卷化的直接原因。
三、教育內卷化的破局之道
從政策的角度來看,嚴格落實“雙減”《意見》是現階段開展教育內卷化治理的關鍵。 基于“雙減”格局下教育內卷化的哲學基礎——“懲惡”與“揚善”,提出教育內卷化的破局之道在于去內卷化,而關鍵在于維護教育公共性、促進教育公平,加強公共教育供給、提升公立學校辦學水平,深化教育公共治理變革、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這是開展協同治理,推進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變革的當下選擇。
(一)哲學基礎:“懲惡”與“揚善”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或多面性,“雙減”格局下的教育內卷化也是一把“雙刃劍”,給我國教育的發展帶來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影響。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教育內卷化是一種“行善”的力量。教育內卷化創造了一批以“效率與成績”為導向的教育資本化組織,這些教育資本化組織根據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通過對教育知識的加工、整合、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形態,構建了一種新的教育生態鏈,極大地提升了教育的便利度,也降低了教育活動的“教育成本”。在這一方面,在線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例證。面對突然爆發的疫情,為了有效保證“停課不停學”,國家政策推出發展線上教育,鼓勵促進線上教育健康有序發展,與此同時這些教育資本化組織迅速瞄準在線教育,根據我國網經社2020年度在線教育投融資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在線教育融資總金額539.3億元人民幣,超過2016年到2019年的融資總和”[13],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但從消極的一面來看,教育內卷化也是一種可以“施惡”的力量,換句話說,至少具有“施惡”的潛在基因和能量。校外培訓機構具有短視化、功利化和資本化的本質特征。在市場資本的強勢裹挾下,部分公立學校優質師資被高薪資本挖走,一些學科培訓類機構趁勢上市融資,開始資本化運作。被資本化的培訓機構開始引導社會陷入將學生培養成“做題家”“考試機器”的不良傾向中。由于校外培訓機構利用其高薪的優勢很快收集和搶奪了優質師資,并轉手以更高的價格販賣其知識資源,致使優質師資成為一部分人負擔不起的資源,堵住本就擁擠的普通人上升渠道。除此之外,潛能巨大的教育轉化為資本后,其“施惡”的風險呈現逐步增長的趨勢,這種風險主要表現為:資本化壟斷教育質量、危害教育運行效率、損害教育公平正義、危害教育治理體系權威等等。因此,“雙減”《意見》特別明確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對已違規的要進行清理和專項整治。
如果在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沒有相應地演化出相關的制度進行規制和監督,既有的教育秩序必然遭受到重大沖擊甚至破壞。這就是“雙減”格局下出臺《意見》破除中小學生內卷化的哲學基礎和邏輯所在。從目的論的角度看,發布“雙減”《意見》對校外學科培訓機構進行治理有兩個層面的哲學邏輯:一是將“雙減”《意見》作為一種市場經濟催發的教育內卷化對教育發展“行善”行為的更好約束;二是將“雙減”《意見》作為一種資本化裹挾教育行為的懲罰手段。
(二)根本路徑:去內卷化
“雙減”格局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面臨的主要困境與挑戰其本質在于教育內卷化。由于教育涉及政府、市場、學校、學生及家長等多個層面,這種教育內卷化問題不僅表現為家長為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內卷化,還涉及學校與市場中學科類培訓機構之間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內卷化。從政策的角度看,所有的內卷化都有一個共同的政策性根源,即由于舊的政策規則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形式,而新的運行秩序尚未建立,資本化造成的教育內卷化加大了政策重構、規則重設、秩序重塑的難度,陷入了一種“監管政策缺乏—教育內卷投入—市場無序競爭—加劇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劇教育內卷化趨勢”的惡性循環之中。所以,要破除中小學生教育內卷化,必須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即“雙減”格局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教育內卷化的破局之道在于去內卷化。
教育去內卷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空間,更需要一定的技術與藝術。從本質上講,“雙減”《意見》的出臺就是一個解決政策體系的問題,以期運用這套行之有效的政策規則去內卷化,形成穩定可靠的教育格局。具體而言:第一,完善審批制度,倡導公益辦學。將原有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由統一備案制改為統一審批制,將現有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線上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統一批準,登記為非營利性法人,以更好增強和凸顯公益性、公共性和普惠性。第二,加強校外培訓機構收費監管,嚴控教育資本化運作。進一步嚴格依法規范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收費和退費行為,建立健全學費專戶管理制度,督促切實完善校外培訓機構資金內控制度。第三,強化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導向,引導現有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加快教育轉型改造升級協調發展。面向中小學生廣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空間藝術、文化、科技、勞動和體育等課后培訓活動,以有效方式補充全日制普通中小學校的學科教育質量短板和學生素質教育不足。第四,健全執法機制,深化綜合治理。第五,推動多方協同,促進行業自律。
(三)協同治理: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變革
在持續深入的教育改革中,我國的教育利益主體不斷分化,各主體之間的教育利益處在不斷調整之中。面對教育內卷化矛盾突出、參與主體多元、利益訴求有別的現狀,很多問題無法在可預計的短期內予以解決。但是,我國近幾年來教育質量逐步提升,且走到了教育治理的十字路口,歷史發展要求我們對教育治理做出戰略道路選擇。站在教育治理現代化目標的歷史時期,教育應該堅持治理現代化理念,積極推動教育去內卷化的治理進程,構建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體系。而“雙減”《意見》正是我國致力于構建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的回應型教育法律與政策模式之一。
其一,維護教育公共性,促進教育公平。“雙減”《意見》要促進教育公平,首先要在《意見》中反映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和補償性公平三種教育公平原則,強調追求(權利、機會)平等、尊重(個人)差異和補償(社會經濟)差距,并通過“雙減”《意見》的具體內容夯實三種公平,使之上升為國家意志?!半p減”格局下,一方面教育的平等性公平原則要求高質量教育機會均等,維持教育的公共性,削弱教育的“商品屬性”,讓教育回歸本源;教育的補償性公平原則要求教育資源向當前與教育培訓機構相比較為弱勢的義務教育學校傾斜。另一方面,教育內卷化治理的各類問題在本質上是社會治理發展中的問題,是在市場資本進入教育后暴露出來的問題,所有的問題和矛盾都不能掩蓋也無法抹殺市場對社會、教育發展的重大貢獻。當前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繼續在教育領域發展市場經濟,而是在市場經濟的助力下實現教育去內卷化治理。從這一點出發,我國應該肯定市場的價值,堅持走包容發展道路,引導教育進一步發展,讓市場在教育內卷化治理中更好地發揮積極的作用,并為教育治理提供更加強勁的市場經濟支撐,加快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維持教育公共性,促進教育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發展。
其二,加強公共教育供給,提升公立學校辦學水平。“雙減”的新格局下,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學校公共教育質量,做到教師應教盡教,學生應學盡學,強化學校發揮公共教育的主陣地作用。首先,要大力支持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的均衡健康發展,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只有學校教育均衡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有效破解教育內卷化引發的學生負擔過重的現實難題。其次,要辦好每一所學校,留住每一位好教師,教好每一個學生。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師資向高薪教育培訓機構流失的問題日益突出,所以要辦好每一所學校,就需要留住每一位優質教師,這樣才能教好每一位學生,改進教育供給與需求的失衡問題。最后,要繼續深化推進學?;A教育體制改革,要把推進學?;A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改進傳統教學方式方法。除此之外,要完善健全我國學校基礎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建構協調統一的評估體系,提高我國學?;A教育評估隊伍素質,搭建不同質量評估主體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協調好政府、市場、學校、學生、家長等多層次主體的共同利益與需求,充分發揮建立學校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的監督作用,助力促進我國實現學校教育高質量供給,滿足大眾高質量學校教育需求。所以,“去教育內卷化”的根本之策在于加強公共教育供給,建立健全質量保障機制,全面提升公立學校辦學水平,做到“減負不減責任,減負不減質量”。
其三,深化教育公共治理變革,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面對市場經濟資本競爭的日益加劇和當前來自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嚴峻挑戰,我國基礎教育公共治理體制還不足夠完善,使教育公共事業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和我國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實際需求。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深化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特別是在“雙減”格局下,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至關重要。首先,改革辦學體制。強調教育對于公共性、公益性的原則指導,增進和不斷擴大教育的社會公共利益,淡化教育的功利化、短視化和資本化,加強政府對教育事業的主導作用;其次,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實現多元協作共同治理,規范辦學行為,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維護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再次,改革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加大公共教育供給投入,肯定市場經濟價值,堅持包容性發展,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發展格局?!半p減”《意見》的正式出臺無疑是加快推進深化當代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共治理變革,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政策行動和新舉措。通過積極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教育學校聯合創建試點工作,促進新優質學校持續健康成長,積極支持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擴大優質公共教育資源。同時,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提供高質量的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所以,“去教育內卷化”的關鍵是深化教育公共治理變革,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進而構建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康德.判斷力批判(上下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4.
[2]Goldenweiser A A.History, Psychology and Culture[J].Journa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 Scientific Methods, 1918(21):561-571.
[3][4]劉世定,邱澤奇.“內卷化”概念辨析[J].社會學研究,2004(05):96-110.
[5]楊雄.AI時代“教育內卷化”的根源與破解[J].探索與爭鳴,2021(05):5-8.
[6][8]陳友華,苗國.升學錦標賽、教育內卷化與學區分層[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1(03):55-63.
[7]新華社.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9]鮑傳友,鄧濤.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義務教育的公共性[J].中國教育學刊,2006(003):10-13,17.
[10]張志勇.“雙減”背后教育觀念的大變革[N].中國教育報,2021-08-07( 01) .
[11]范先佐.20世紀中國教育經濟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9(01):19-25.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強調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 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 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EB/OL].http: //www.moe.gov.cn/jyb_xwfb/s6052 / moe_838 / 202105 / t20210521_532904.html.
[13]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2020年度中國在線教育投融資數據報告[R].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2021-01-13.
The Representation, Root and Breaking Point of 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under the Pattern of “Double Reduction”
JIA Chao
(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e reform of "Double Reduction"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to ensure education fairness, adher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and build a good pattern of education. During the landing of“Double Reduction" opinions, although 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it still present the phenomenon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decrease while increasing" "is not decreased to ad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its deep root, and based on "Double Reduction" pattern i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way of evolution in the education broken in, is to the public, promote the education fair is the key to maintaining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upply of public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ublic school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are the current choices to carry ou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Double Reduction; internalization of education; education equity; qualit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21-12-20
[基金項目]社科基金教育學類國家級項目“東部地區中學生族際互動態度與民族團結教育對策研究”(項目編號:BMA180035)。
[作者簡介]賈超(1996-),男,山東煙臺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基本理論、教育經濟與管理、語文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