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遠岳
摘要:作業設計是部編版語文課本中的重要模塊,也是語文教材開發使用過程中容易被忽視的部分。研究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應用價值,提出適宜的作業設計既是最大限度的開發教材的教學價值的需要,也是落實單元要素,助力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用價值;應用建議
作業是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的獨特的教學價值。但在實際教學中,作業的教育地位卻一直非常尷尬,作業的教育價值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我們應該積極分析語文作業的應用價值,改變自身對作業的應用態度,積極投身到對作業的開發和使用之中,提高語文作業的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作業有效性的應用價值
部編版教材是按照“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編寫的,其重視對學生語文知識結構的重建和語文教學中的各項學習要素的落實。而作業承擔著鞏固和反饋各項指標的任務,要按照單元目標、教學目標和單元語文要素設計,要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特點。
在小學語文學習引導過程中,重視對作業的運用,提高語文作業的有效性,不僅能夠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探究活動指明了方向,同時它也可以有效輔助學生檢驗自身的知識學習成果,幫助學生們在反饋中調整心態,提升自身的學習成就感,內化語文核心素養。
二、提高小學語文作業有效性的建議
我們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用價值的探究,最終是要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的。那么我們該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性,將語文作業的教育價值拓展到最大化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中,我得到了如下四條建議。
1、深讀教材,精確作業定位
“作業”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詞匯,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作業的最終目的是夯實語文雙基,作業活動是枯燥的、機械的,甚至有的教師會將布置語文作業當成一種懲罰學生的手段。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作業”一詞也在人們批判性目光中逐漸淡出語文課堂,成為了教師和學生都不愿意談及的詞語。而凡事過猶不及,這一現狀的存在無疑是將學生們推向了另一個語文學習深淵,由于缺少適當的語文作業,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薄弱,能力提升緩慢,這是違背了課程改革的初衷的,也是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
所以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必須深入解讀語文新教材,以“新”的眼光重新審視作業設計,充分認知語文練習與學生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深入分析語文作業在單元要素落實中扮演的角色,合理規劃,將作業放置到語文學習鞏固與檢驗的位置之上,讓語文作業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
2、細化要求,落實單元素養
作業設計既是與教材相互聯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自成一家的系統性語文訓練體系。在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既要嚴格的遵守教材的單元設計理念,充分的體現單元設計主題,也要根據單元文本出現順序、文體特點等因素,設計具有特色的課后作業,落實單元教學目標。所以在單元作業設計的使用過程中,我們應該站在整體化的角度上審視每一道作業,結合文本特點推測編者的設計意圖,然后以課文為依托設計相應的課堂作業,將單元要素逐漸的、分層次落實到語文課堂中。
比如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習作要素是寫某個喜歡的地方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大的學習范圍,是不容易落實與把控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對本單元精讀課文的作業進行了系統分析,并設計了如下的課堂作業:
《古詩三首》的作業設計: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眼前浮現的畫面;《鄉下人家》的作業設計:和同學交流課文中你最感興趣的一處景致;《天窗》的作業設計:在什么情況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們“唯一的慰藉”,找出相關的語句,有感情的讀一讀。
這些語文作業的設計,落實了單元素養中的根據詩句擴寫的寫作訓練要求,情境轉述要求和感受分析要求。有效的促進了語文課堂多元變化,推動了語文單元要素的層層落實。
3、有效整合,關照學生需求
基礎學情與教學要求之間是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從來都不缺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問題”。因此在對語文作業的整合利用過程中,我們除了要關注教材和課標的要求之外,還要關注本班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根據學生成長需求對作業設計進行適當的調整、刪減和補充,以達到最佳的聯系效果。
例如:在對艾青詩歌《綠》的感知過程中,我根據教材課后練習第三題設計了多文感知環節。為了更好的滿足本班學生的閱讀需求,讓學生們充分體悟體悟綠的層次和種類,開發自身的想象與聯想能力。我除了鏈接了課本提供的宗璞的《西湖漫筆》選段之外,還補充了朱自清的《綠》的選段,讓學生在對西湖的綠和梅雨潭的綠的對比感知中,感受了文學家們對綠的豐富聯想;在對文本《貓》學習研究過程中,我根據課后題的最后一題和口語交際中的第一個問題主題相同的訓練特征,組織學生們在多文對比中感受了貓的特點和習性,完成了語文作業的整合任務,訓練了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等等。
4、多元評價,及時作業反饋
作業反饋環節是課堂練習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環節,只有對學生的課堂作業或課后作業進行及時的教學檢測和教學反饋,我們才能明確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作業活動的有效程度,并提升進一步的學習指導,以助力學生自主認知能力的充分發展。
評價是一門學問,教師的教學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個人能力的判斷和學習信心的維持,要想讓課堂評價能夠起到良好的學習引導作用,我們就必須要重視對課堂評價的多元性建設。在進行教學點評時,保持一種積極、陽光的評價心態,以學生不同的語文基礎為起點、以不落俗套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的點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業的教學價值是不容忽視的,要想發揮作業的教學價值,提高語文作業的有效性,我們就需要在認真解讀語文教育標準、教材編寫理念的同時,兼顧實際學情,優化作業評價,從而確保學生們能夠在作業中獲得語文綜合素質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新課改視角下小學作文教學的創新策略[J]. 陳明光.?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18(17)
[2]探索編寫小學語文教材的新思路[J]. 楊再隋.? 基礎教育課程. 2006(03)
[3]尊重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統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訪談[J]. 楊偉.? 語文建設. 2018(07)2847406A-B42C-476D-8A72-2EE07BEF8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