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爾多
摘要:國之利器,在于教育,教育能夠培養國家的有用人才,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此基礎上,愛國主義的價值觀念,是這些受教育者所必備的一種精神品質。隨著當前新課改的發展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成為當前各個學科教師所關心的方向。愛國主義是歷史素養中的一種,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更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因為有國,所以才有家,這就說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顯得直觀重要。鑒于此,本文就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愛國主義;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經濟與科技的雙重突破、信息化與互聯網的傳播,人們能夠輕易的在網絡中尋找信息,接觸更為豐富、多元的文化。初中生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文化意識形態、身體發育都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然而,青春期的學生們,他們的價值觀念又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文化意識的轉變。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歷史教師,應該開展多元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知識的學習來講,一個人的興趣培養,對學習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性作用。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想要滲透愛國主義,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形成想要深入學習的愿望,這樣才能夠將愛國理念滲透到學生的心中。情境是生活的真正體驗,在情境中,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與生活、與自己身邊最接近的例子,將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關注,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設,以直觀的方式,將知識內容以視頻形式,帶入到課堂中,緊抓學生眼球,促使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例如,《鴉片戰爭》為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清朝末年的時間距離學生較遠,如果單純給學生講解“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很多學生并不能理解和吸收。這個時候,教師可從資源眾多的互聯網中,找一些當前明星吸毒、毒販與緝毒警察等案例,以這些內容,讓學生了解鴉片帶來的影響,以及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原因,利用這些生動的內容,培養學生維護中華民族利益與尊嚴的愛國注意精神。通過情境的創設后,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漲,能夠在視頻的欣賞中感受到知識與精神,將助力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在知識的記憶中,問題是重要且關鍵的,利用問題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將獲得提高,能夠在問題思考、探究與解答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獲得情感。對于愛國主義教育來講,歷史教師也要注重問題的引導與深入性,要設計難度適中、引導性強的問題,既要滿足當前學生的認知與思維,能夠培養學生愛國精神。對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設計歷史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助力其發展。
例如,《鴉片戰爭》為例。在教學講解中,當學生看到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后,教師提出引導問題:“作為中華民族的英雄,林則徐銷毀鴉片,保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你知道,他為什么要銷毀鴉片嗎?主要采取了哪些禁煙措施以及虎門銷煙的重要意義和影響?”當問題設計之后,教師科學進行小組結合,由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討論,并在探討中獲得答案。利用問題的設計與引導,學生能夠清楚的感知愛國主義精神,也能夠有效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素養,還能夠助力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實地參觀,感受紅色革命
歷史的學習是有考究的,是根據歷史遺跡和文獻,以真實的事件進行記錄的一種文化意識形態。所以,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要想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必然要帶領學生走進實地進行參觀,感受紅色革命文化,體會紅色精神,在這樣的教育中,樹立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也為學生良好的歷史素養培養奠定基礎。
例如,《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例。在本節課的講解中,五四愛國運動中出現了一批愛國的先進青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地點以及人物等知識,教師可以在學校的組織中,帶領學生去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地點等進行參觀,讓學生親自感受歷史,讓學生在實地與歷史文獻中迸發自己的愛國愛黨的精神;又如,《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單元的講解中,教師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紅色革命館,感受在抗戰中英雄的事跡。當學生實地參觀后,他們的國家意識、愛國理念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能夠反饋到知識記憶中,將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
總而言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下一代人的建設,而這些人的思想意識中,愛國思想應該占據著他們的精神全部,要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與技術,全心全意的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在教學中,作為學生的明燈,教師的愛國主義理念應該是滿格的、充沛的,以飽滿的講學態度、豐富的教學方法,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實地參觀,感受紅色革命等,感染學生,助力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提升,也為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打造基礎。
參考文獻
[1]唐育余.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知識窗,2021(2):1.
[2]陳清清.初中歷史教學愛國主義價值觀的培育實踐探索[J].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