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瑩
摘要:作業是學生實現教學教育價值的主要載體,是提高教學品質的重要關鍵,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原因。所以要從作業設計上入手,真正降低學生課業負擔,使作業設計更加合理、可行,從而提升課堂質量。本文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出發簡單探討在雙減背景下進行作業優化設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雙減背景
引言
寫作是積累知識、形成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課堂的有效拓展。目前的學校語文作業還是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從培育小學生核心素質的視角下來看,按照新課改的標準,筆者通過對作業設計的現狀、設計與使用等展開深入研究。
一、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必要性
1.1落實“雙減”的必然要求
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是實現“雙減”的必須條件。“雙減”明確指出要全方位降低教學作業時間和數量,緩解小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在目前政策的基礎上,老師應該重新根據政策將語文作業加以優化與設計,提升作業品質,爭取多布置量少但卻高質量的作業,以實現教師減負提效的目的。
1.2符合小學生的發展需要
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是對小學生成長發展的必要要求。由于小學生的成長過程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積淀,因此老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要充分關照到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需求。并且小學階段也是孩子們接受素質教育的最初階段,是孩子們成長的重要時期。新時代對學生發展的要求需要孩子從各方面全面提升,這也就意味著老師們的任務更加重大。語文寫作不能僅涉及到這一科的知識滲透,而必須兼顧多學科融合,因此要求老師對語文作業內容的布置加以優化設計,通過適合的作業來提升學生在素質教育方向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語文作業現狀分析
2.1機械、重復的作業太多
時下仍有部分老師貪圖省事,布置了大量抄寫的作業,將機械重復性的抄寫視為積累知識點的唯一方式,又或者內容僅拘泥于在課堂上學習知識點的積累、運用,或者寫作形式簡單單調,無思想價值的單項練習內容過多。機械的抄寫、講解,違反了學習的基本規律,固化了學生的思想,也加大了學生的壓力。
2.2作業沒有分層,缺少梯度
作業難易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但有些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沒有注意將學生作業難易限制在適當的程度上,從而忽視了每個學生相互之間存在的差異,設計布置的作業結果完全一樣,每個學生也缺乏選擇權,因此無法完全按照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做出一定梯度的教學作業。老師們過多的強調小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而疏忽了對小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孩子是具有自身個性的教育主體,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三、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的有效途徑
3.1提升作業布置的自主性
自主權也是教師個性化作業設計的一項主要特征,老師在作業設計的參考方向上,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在作業方向上的自主選擇性。比如,當學到一段課文之后,由于教師的目標就是要使學生完全掌握文章中的成語和表現手法,因此老師可先不按照課本中的問題,而是獨立地設定幾個問題,由學生完成或給學生解釋;然后還可以讓學生針對在課本中提出的問題,和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模仿,并創作出幾個問題;最后老師對學生設計的問題加以分析和整合,把最適合學生實際狀況和特點的問題留給學生,最后由他們自己完成。
3.2布置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作業
很多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會覺得學生作業做得越多,對知識點的記憶也就越扎實,所以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會過于強調學生作業的數量與重復頻次,但實際上這樣的理解往往是錯的。要想真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就必須針對課程和學校特征給學生布置一些帶有實用性的教學作業。比如,學生在學習一些和自然環境相關的課文內容時,老師就應該設計實踐教學作業,讓學生在課后直接去了解自然環境,并體會自然環境界中不同動物和植被的特性。這樣一來,老師不但能夠使學生對課文中各種事件的描述認識地更為直接、深入,還能夠為自己的語文教學積累寶貴的經驗與素材。人性化的作業設置在教師實施統一課程時,更應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化特征,并實施不同的個體化輔導。例如在“我最喜歡的影片”作業設置中,老師就可以充分活躍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講述自己最喜歡的影片劇情,從而減少教學過程中的乏味性。教師在培養學生興趣方向上時,不應固守傳統的教學思維,應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紙上得來終覺膚淺,唯有通過實踐鍛煉,方可讓學生更全面認識到自己缺點,從而糾正存在的錯誤,提高閱讀才能。當學生們各抒己見后,老師就必須把握機會讓學生們帶著興致下筆將作業全部設置完畢,以達到最完美的課程目標。
3.3作業設計中不斷創新,拓展思維
傳統的語文課教學作業有大批反復性的念、抄、背誦,學生也因此對寫作形成了各種的負面心態。筆者把握了學生“興趣為王”的學習特征,從寫作的趣味性出發,嘗試創設趣味性的故事作業。如在部編版二下語文《中國美食》中就有這樣的作業設計:請你給食堂加若干道中國美食,以四人小隊為單元,合作做今天的“滿漢全席”。正因為給食堂加菜,孩子們就鉚足了勁兒,利用自身的生活經歷或主動去餐廳認識更多的中國菜肴和烹調方法。而這樣的作業形式一下子就將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了起來,在給菜肴分類的活動中就需要用課程上學到的東西。但實際上完成作業具體內容也是原有的,只不過是因為作業形式變化了,而他們的關注點也改變了,所以他們不認為自已是在完成作業,而只是在做一個很有意思的任務。無所謂何種類型的教學作業,都要有相應的反映與評價,展示作業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既激勵了認認真真完成作業的學生,也能夠使一些學生通過參觀這些優秀作業來反思自已的教學作業,并適時進行調整。
結語
“雙減”政策的目標之一便是減少孩子們沉重的教學作業負荷,在這個趨勢下,學校的語文作業也要拋棄傳統設計方法,而運用創新思想和語文的核心素質設計出更加適應于當代小學生成長進步的新寫作類型,以幫助學生在獲得更高效課堂體驗,同時得到核心素質水平的提升,進而使小學生語文素養得到真正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洪德. 新課改下農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 好日子, 2021(23):1.
[2]羅青. 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 世紀之星:交流版, 2021(3):2.
[3]霍瑞琴. 淺談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新課程背景下作業的革新與探索[J]. 素質教育論壇,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