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喜 展惠英 馮志剛 王子宜


摘? 要:元認知是“認知的認知”,是一切學習與進步的最基層、最根本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元認知理論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個過程都有影響。通過研究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結合課堂教改及課后反思過程讓學生體會到自我認知的過程,調控自我認知,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動性,通過計劃、監控和調節策略完善學習過程,最終達到學習目的。元認知可以讓學生自我體驗、感悟和理解,實現有意義和有目的的學習,同時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并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元認知;自我認知;強化;提高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4-0122-04
Abstract: Metacognition is "cognitive cognition", the most basic and fundamental ability for all learning and progress. In teaching, the metacognitive theory has an impact on both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By studying the metacognitive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bining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after-school reflection,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self-cognition, regulate self-cognition, take the initiativ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 planning, monitoring and adjusting strateg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Metacognition can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knowledge by themselves, achieve purposeful and meaningful lear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and develop students' core literacy.
Keywords: metacognition; self-cognition; strengthening; improving
元認知是個體對自身的“認知”活動的自我覺察能力及對整個認知過程進行自我調控的一種能力,是人類對自身認知心理過程理解的發展,元認知的實質是主體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1-2]?,F實中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差別很大,通常我們會認為像理解和記憶等認知能力是學習好壞的關鍵因素,但實際上有研究表明[3-5],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學習者在學習時是否能夠根據具體的學習環境或情境的特點和變化,主動地監控和調整自己的認知活動,根據實際情況能夠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法,從而高效獲取知識,達成學習目標。換言之,學習者如果對自我的認知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有效地監控認知過程和適當調整以適應變化的情境是學習者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的關鍵。元認知理論可以超越具體的情境,并可運用于不同的問題解決活動,相比一些具體的學習策略,元認知理論對學習者而言更具有指導意義,適用的學習情境更多,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習遷移的發生。
個人的元認知能力均可通過后天有意識的訓練提高,經調查[6-7],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相應的學習能力也參差不齊,通過課堂教改和教學設計加強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師引導能使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獲得迅速發展和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監督和管理,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過程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反之,如果學生具有較高的元認知能力也可更好地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實施和應用,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一、大學生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眾多研究者從研究教學活動與元認知相關性出發,剖析學生學習能力和效果,普遍認為[8-10],學生的學習活動如果能有效的從自身認知層面調動發起,并積極監控和調節認知過程,其產生的學習效果和持續性遠超出被動灌輸知識過程產生的效果。因此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都很重要。
(一)元認知在學習方法方面的作用
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階段,普遍出現的問題是僅在現有知識方面學習和應試學習,且不能擺脫之前習慣的單一學習模式,也無法活學活用,所學知識僅停留在教師的任務和書本作業中,未能綜合所學知識就某一實際問題展開分析和尋求解決,對學習場景切換反應不及時。在學習方法的轉變中,元認知能力能有效激發學生反思、監控認識活動的廣泛性,讓學生發散思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元認知在思維模式方面的作用
思維模式的構建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整理所學知識和梳理問題解答的過程。因此,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模式對于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是極其重要的。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具備科學的思維模式主動獲取知識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元認知對思維模式的培養具有自我意識、計劃、組織等方面的作用,培養元認知能力引導學生注意思維過程和方式,主動思考,構建并檢驗思維模式。
(三)元認知在創新意識方面的作用
創新意識就是整合知識再創造后形成新的思路或知識體系的過程。傳統的被動接收式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也無法有效激勵學生積極探索,進而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目前,國內外創新教育均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成熟、普遍的操作方案。創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二、大學生元認知情況的分析
大學生基本進入成年人的狀態,智力和自我意識相比中學時期均有較大的進步,三觀也基本形成,隨著認知和經驗的積累,對認知過程有一定的理解并具備理解應用元認知的能力,只是對元認知沒有那么明確的概念,同時每個人的元認知能力有區別,教師需注意引導和啟發。
(一)元認知知識方面
大學生對認知主體有清晰的理解,但對學習任務、目標和目的認知欠缺。大學生對自己的興趣、學習習慣、能力等有清晰的認識,但對學習任務、學習類型和認知策略的運用等欠缺了解。
(二)自我體驗方面
在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可以體驗到任務中的困難并掌握技能,體驗到任務達成后的成就感或失敗后的挫敗感等。但對學習目標是否達成,或學習效果是否達到,沒有直觀體驗。
(三)自我監控方面
一般來說,大學生可以制定自己的學習進程,明白實施情況,可適當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認知過程。然而,他們通常沒有意識到自覺反思和總結學習方法的利弊。
綜上,在分析大學生元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關注和提高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三、提高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元認知策略可以伴隨整個學習過程,監控和管理學生的認知過程,具體包括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節策略[11-12]。學生可在學習前完成學習計劃,在學習過程中監控認知活動,而調節通常發生在出現問題或偏差及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反思之后,三者關系如圖1所示。
(一)計劃策略,使學習目標更清晰
計劃策略是根據認知行為的目標即學習任務,制定計劃,預測結果,選擇相對應的策略,尋找解決方案并評價其有效性。制定計劃的關鍵是要切合實際,符合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學習現狀和預定的學習任務,編制相應的自我分析表,包括計劃學什么、學多少、如何學。制定計劃可對學習內容有整體認知,提出相關問題,這章(節)知識要點是什么?它們是如何形成一個有序的總體結構的?先做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這章(節)和以前學的知識有什么聯系?例如,在學習了“傳熱的三種方式”這一部分之后,我們知道知識點主要包括熱傳導、對流傳熱、輻射傳熱。因此,學習的重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傳熱方式的差異;二是各自的特點。從而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傳熱過程。將生活常識與知識理論建立關聯。清楚了解自我認知活動的過程,借助任務和策略的知識分析影響自我認知活動的各種因素、認知活動中注意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學習;主動學習收集資料,而不是盲目地去背,比如在學前預習中,應該注意劃重點、標疑問。課前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依據計劃正確合理地組織認知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監控策略,使學習過程更有效
監控策略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行為,用以監控和調整自己的認知活動,使之適應學習環境的變化。積極監控自我學習行為使我們能夠及時評估和反饋認知行為的結果和缺陷,正確評估認知目標的實現程度和水平,根據效果評估不同認知活動和策略的影響及達到的標準。元認知監控是一個人對所做事情的即時意識,如“我學得如何?我有沒有遺漏什么?我的障礙是什么?我學到了什么知識?我不能理解什么?如何抓住重點?如何突破難點?我如何才能解決出現的問題?解決問題時犯錯誤了嗎?我的方法是最優解嗎?對比其他方法了嗎?”學習過程是一個監督、評估和持續反饋的過程。相應地作為認知主體,可以將監控的目標劃分為自我定位和任務定位,自我定位主要指學習過程中的動機、態度、情緒狀態等心理狀況,而任務定位主要是指前面制定的學習計劃和任務的執行情況。因為了解自己而對學習者行為和心理的主動監控可以讓他們意識到潛在問題,改變和適應自己在注意力和理解上出現的問題,并加以修正,可幫助學習者了解整個認知的過程。如可以根據傳熱的概念,總結傳熱的性質來分析這一概念,在學習傳熱的不同公式時質疑“為什么對流傳熱推導時可以假設成導熱,區別和相似點在哪里,公式為什么能那么簡化?和你之前想象的推導一樣嗎?”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獨立思考,自我對話協作,最終分析推理判斷歸納傳熱的規律等。學習者可以根據內外部信息重新解讀任務,調整學習目標,選擇學習策略,獲得學習成果,具有高度自控能力的學生通常能夠自己提問,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構建一些問題來引導認知過程或檢測學習的效果,自己創造一個更高效的學習環境,積極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調節策略,使學習能力更完善
調節策略的目的是控制認知活動的結果,并采取適當的糾正措施,或根據影響評估及時糾正認知策略。調節策略主要包括理解、評估和分析,根據學習目標和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分析和診斷學習效果。收集并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深入分析和了解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不僅要診斷學習結果,還要考慮整個學習過程,“學習目標是怎么實現的?學到了什么知識、技能或方法?我們能做好什么,怎樣才能避免錯誤呢?我們如何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快速地實現?”反思自己在學前和學后在各方面的不同,可以幫助學習者找到最快的學習途徑,為以后的學習提供參考?;仡檶W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方式和學習結果,有效補充缺失或忽略的知識點,保留正確的方式,反饋和調整學習策略,提高自我的元認知水平。
例如,學習完一章(節)的內容后,學生可以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圖(即思維導圖),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識樹”結構,有利于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學科系統,加強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掌握知識的深度。借助知識結構圖,精確的定位原則,靈活的使用導圖可以提高知識遷移能力,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反思,加深對知識的認知,發現存在的問題,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選擇和使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不斷地讓學習者的想法通過自我調節從淺層次向深層次移動,以促進知識遷移和實施,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調整基于學習監控,在監控策略之后調節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改善學習行為,糾正學習方法的缺陷,積累學習經驗,開始下一階段的學習時,理解“真正的學習”和“再學習”。在調節過程中特別注意生成自己的學習過程,及時記錄和傾聽師生交流后的感受和體驗,并配套可提高的練習。例如,如果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習情況,做題時如果答錯了,就應該想到“哪里錯了”“為什么錯了”和“哪里沒學懂”,然后考慮是否立即對知識點進行復盤或尋求教師同學的幫助,并根據不同的學習途徑選擇和調整學習策略,再一次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習持續、全面、有效,這個學習過程可能要反復進行,直到真正學會學習。
四、課上課下具體措施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包括教師重點講授、學生小組討論、集體總結梳理三環節。
(1)教師重點講授環節。以教師為主導,可通過傳統的黑板和PPT來認知新知識和新領域,重點突出,難點深入。
(2)學生小組討論環節。以學生為主,時間間隔一到兩周?;谝詫W生為中心的學習機制,注重課后學生完成反思報告時所提到的學習困難和知識難點,每個學生都應該通過一個班級小組總結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教師課堂及時補充,完成上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的回顧及思維導圖,為了提高學生對某一知識的理解,我們應該就一個知識點互相詢問,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先尋求幫助。在組內解決不了的知識問題,可與其他組進行交換互助,讓學生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3)集體梳理總結環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輔,通過完成匯總學生反饋的知識難點和疑惑,進行學習內容梳理和總結,教師引導學生再反思,促使學生調整學習方法,建立思維導圖,實現再學習。
(二)課后學習
課后學習包括學習計劃的制訂,反思報告的撰寫,同伴小組的測評,教師的校正四個環節。
重點是個人反思報告的書寫,引導學生主要關注,“我學到了哪個知識點?學之前我是怎么想的?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樣?我應該怎樣想才對?我怎樣才能用上它?”教師為此要建立實例庫。同伴小組測評的內容一定要有互相比較,說明原因。教師的校正主要是引導學生,讓學生真正理解認知過程和學習過程。
(三)監控自我學習
引導學生遵循認知規律,評估學習效果。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指導學生設定自我的學習目標并能實現,學會監控學習效果。由于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老師的監督,一些自律能力弱的學生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缺乏自控能力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指導學生養成自我監控的學習習慣,定期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
具體措施如圖2所示。
五、結束語
總之,如果我們考慮學習目標、過程和結果,就會使用元認知。具有強大元認知能力的學生能夠更有效地獲取、組織和使用信息,在元認知策略訓練中,教師應始終把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放在首位,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和不同的學習階段,選擇和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的效果。指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制定課程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指導學生自己對學習狀況、學習過程、學習方法進行監控和反饋;學習后指導學生合理反思,進行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與學習策略的調整。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元認知知識和技能的使用尤為重要。理解元認知的方法和策略,利用內部對話來監控和調節整個學習過程,獲得學習的動力和能力。
大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理解和提高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梢宰寣W生先觀察學習、再模仿嘗試、再反思控制,最后實現自我意識的自覺化??傊?,元認知策略指導學生養成與元認知相結合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養成創新的意識、能力和習慣,達到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元認知能力可終身受益,可全面有效地獲取知識和創新能力以及未來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王培.學習科學視角下促進大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元認知訓練模式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3):85-86+89.
[2]王燕.基于態度元認知理論的端正學習態度的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21(4):118-119.
[3]葉荷.基于元認知策略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以醫學人文英語課程為例[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1):82-86.
[4]唐志良.新工業革命背景下大學生元認知能力培養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35(11):91-97.
[5]胡志海,梁寧建.大學生元認知特點與非智力因素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2(4):435-438
[6]吳淑娟.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及培養[J].理工高教研究,2002(1):64-65,67.
[7]劉冬梅,趙冬梅.重視學生元認知的培養與提高[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4(1):79.
[8]Joanna Kate Garner. Conceptualiz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9,143(4):405-426.
[9]張宏如,沈烈敏.學習動機、元認知對學業成就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5(1):114-116.
[10]計麗娟,何亞云,張鋒.對創新教育實施途徑的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3(5):41-44.
[11]姚景照,黃開亮.元認知的含義和結構[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1):39-41.
[12]張曉軍,席酉民,趙璐.研究導向型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創新及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2020年蘭州文理學院校級教學質量提高項目“基于學生元認知能力提升的新型學業測評教改實踐”(JG2020-13)
作者簡介:王進喜(1981-),女,漢族,甘肅會寧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水環境化學,水污染控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