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珍
摘要:數學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數學探索經驗,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問題。而小學生存在著形象思維發達的特點,因此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從而用更加直觀的數學語言來啟發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成長,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幾何直觀;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數學問題有著抽象性強的特點,導致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抗拒的感受,而通過加強對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借助更加清晰明了的幾何文化來將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更加形象、簡明和具體,從而大大提升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認識。因此,教師有必要結合對小學生認知水平的認識,開發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給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發展提供充足的機會,逐漸落實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一、運用教具,發展空間想象
圖形是小學生思考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幾何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教具,或者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工具來進行數學學習,從而讓學生可以在親身經歷當中對圖形進行比較、分析和概括,使學生的空間想象水平獲得一定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節內容的過程中,這是學生首次正式地學習立方體方面的知識,對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讓學生自主地觀察自己的實際生活,看看哪些物體的形狀可以劃分成為一類,并且在可行的基礎之上,將一些簡單的小東西拿到課堂上來。在課堂導入環節,我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收獲,有的學生發現鉛筆盒和橡皮的形狀很像,有的學生發現冰箱和洗衣機的形狀很像,還有的學生發現教室里面的粉筆盒和鉛筆盒很像……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也引導學生在教室里面對各種物體進行觀察和觸摸等活動,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自主地摸索出相同立體圖形當中蘊含著的規律,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且培養學生用心觀察生活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識圖作圖,感受直觀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畫圖的數學學習技巧。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識圖作圖的方式來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可以學會靈活地對數學語言進行轉化,有助于學生對抽象數學概念的掌握,并且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難度。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一節內容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三角形的兩條邊之和大于第三條邊”等結論,而僅僅只讓學生記住這些知識,是很難完善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的。因此我組織學生展開了繪圖的活動,在黑板上給了學生五個數字,讓學生試著從中挑出三個數字,根據選出的三個數字來畫圖,看看能不能形成一個三角形,讓學生用自己的實際畫圖體驗來驗證教材給出的理論知識,深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再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一節內容的過程中,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長方形花圃的周長是18米,之后在這個花圃當中弄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作為額外的用途,在剩余的長方形的四周圍上一圈籬笆,那么需要多長的籬笆?在提出了這個問題之后,很多學生表示不知道該怎么計算,對此,我適時提醒學生,讓學生畫出圖來看看,從而讓學生可以在畫圖之后很快地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通過讓學生充分地利用識圖作圖的技術,可以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具有直觀性,從而大大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三、實踐操作,體驗發現知識
小學生有著動手能力強的特征,讓學生在動手探究中獲得知識,可以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手實踐來掌握圖形知識的本質,在體驗發現中獲得幾何直觀能力的成長。
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節內容的過程中,需要學生使用轉化的思想來探索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而如果教師只使用理論或者信息技術來展示這個過程,那么很難讓學生形成真正深刻的認識,無法真正領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因此,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展開了實踐操作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制作一個圓形卡片,接著結合教師的提示,對圓進行分割和拼接,用自己的動手實踐來認識到,當自己對圓分割的次數越多,越能夠組成一個接近正方形的新圖形,從而使學生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真正理解轉化思想的意義和使用方法。
結語
幾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何直觀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所必備的數學素養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結合學生數學學習的實際需求,開發能夠促進學生直觀感知的教學對策,讓學生能夠靈活地使用幾何的知識去解釋數學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形結合意識,從而為學生以后學習更深層次的數學知識提供充足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明悅.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幾何直觀實踐[J].文理導航(下旬),2022(05):85-87.
[2]周磊.淺析提升學生幾何直觀解題能力的教學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2(0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