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龍
摘要:隨著世界形勢趨于一體化。不管是經濟還是信息等多方面領域。形成了積極控制。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受到了沖擊。許多中職院校的計算機課程領域。有著為社會培養高新技術人才的使命。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僅需要去掌握極其專業化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樣還需要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思想品質。計算機專業作為中職院校的重要課程之一。引入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致力于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職業人才。本文主要分析在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中。如何融入自身教育作出了相關探討,并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掌握這項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網絡信息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處處充滿著一些不良信息和扭曲的三觀價值。影響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基于這樣的情況。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是必然的。不管從職業技能上還是心理思想上,讓學生能有一個更加積極的學習環境。是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必要前提。
一、當前中職計算機教學現狀
(一)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過深
基于長期的教學經驗和方法,許多中職計算機教師在教學理念上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更加關注于學生的學習成果,非常看重學生在課堂上對于基礎知識的吸收以及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圍繞著升學率而開展,極大的忽略了思政教育的意義所在,因此在課堂上講述理論知識時,就沒有過分在意思政教育的作用。即使有一部分教師意識到了思政教育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學資源或授課學時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無法做到多方位擴散。
(二)缺乏對思政教育的有效認識
俗話說得好,教書的同時也是育人的過程,之所以思想政治課能在學生的學習生涯當中占據重要的作用,一定有著其存在的道理。一位優秀且專業的人才,即使擁有豐富的知識底蘊,卻缺少思想道德理論的滋養,與行尸走肉沒啥區別。專業課程的開展也就顯得沒有意義了,思政教育必須要在專業課程當中發揮其重要功能,起到育人的作用,課程思政的良好開展,將決定學生能否具備專業的知識,職業化的技能。正確的價值引領,中職院校的責任是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促進當代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二、中職計算機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去挖掘思政元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結合學生的個人情況以及教學的內容,同時還要有效的去引入德育教育思想,深入的去挖掘教學資源。探索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內容,為學生創建一個合理的教學情境,借此來吸引學生的目光,最終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比如教師經常會講到圖文編排這些內容,教師就可以根據此教學內容,同時結合當下的熱點實時信息,結合當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跡,來作為文字素材;截取祖國近些年來所發生的感動瞬間作為圖文素材。抗疫前線的可愛人民,奧運健兒的風采瞬間都是可以納入的素材,學生在截取和制作幻燈片的過程中,也會從心里的去感受到祖國的力量和人民的偉大,截取蘊含思政元素;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相關的內容來作為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強化其計算機專業技術操作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能強化自身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政治認同;其次教師還需要去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積極的探索,收集蘊含思政元素的文字,圖片等相關素材。鼓勵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方位的去提升學生的精神屬性和專業技能。
(二)積極對待網絡的使用觀念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已經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產生了較大影響。尤其是對年輕一代對青少年來說,互聯網為人們的生活便捷帶來了非常眾多的好處,你可以在網絡上搜尋到自己想要的知識,也可以通過網絡去交際好友。可是網絡同樣有著它魔鬼的一面,充斥著各種低俗暴力的信息,對于心智不成熟的中職生來說,很容易誤入歧途,沉迷于網絡的世界無法自拔,沒有正確且積極的自我道德約束。因此教師需要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職業能力,教育好學生如何正確的去使用網絡,培養判斷是非和正式價值觀的能力,通過理性的分析和正確的使用方式來對待網絡當中的各種信息,正視自己在網絡當中的發言,為自己的言論買單。多瀏覽一些充滿正能量,具有思政內涵的網站,不斷的去提升自己的思政理念,加強政治素養。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時代下中職院校的學生,不僅需要具有專業的技能知識,同時還需要擁有正確的三觀以及思想認識,兩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教師需要充分去挖掘和探索,在計算機專業教學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教會學生學會正確和積極的去使用網絡,這樣才能讓思政教育能真正的與計算機專業教學實現融合,將學生培養成一個綜合素質過硬的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增福.課程思政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經濟師,2020(04):181-182.
[2]王曉,郭銀章,潘理虎,陳立潮.基于“課程思政”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模式教學探析[J].辦公自動化,2020,25(0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