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珊珊
摘要:中職教育是構成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其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技術技能人才,以此為國家的發展貢獻重要的力量,因此在中職教育中,不僅應注重知識的講解與傳授,還應培養學生的全方位的素養,德育進程便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班主任是保障班級形成良好班風以及為學生發展創造學習與成長環境的重要角色,其對班級進行管理的過程影響了學生的發展路徑。為此,中職班主任應深入研究德育活動開展策略。
關鍵詞:中職;德育;班主任;班級管理;德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中職班主任在研究高效的德育方法前,先對當前的活動現狀加以分析,發現目前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首先,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較少,學生缺乏主動溝通的意識與有效的溝通渠道,導致師生之間具有距離感與隔閡;其次,德育活動的開展以知識與觀念的傳授為主,學生無法感知到其趣味性與價值,被動參與,成效較低;最后,教師忽視實踐活動的規劃與實施,學生無法在實際學習或生活中鍛煉實踐技巧與能力,培養進程顯現單一性與片面性。為此,本文作者從構建溝通渠道、創設主題活動以及開展實踐活動三個角度闡述如何有效開展德育活動,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一、構建溝通渠道,了解學生動態
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正向溝通是推進師生關系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其是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動態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重視推進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為此,班主任在德育進程中,構建有效的溝通渠道,例如:教師通過線上以及線下兩個維度創設通道,首先,教師注重在課程學習間隙,即課間這一時段,多在班級內走動,了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并且詢問其是否有困難,以此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把握其動態;其次,在每日課程結束后,教師留有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時間,告知學生若有需要便可在此時間內主動向教師求助,教師在安撫學生情緒后,為其提供幫助與指導,以此引導學生建立對教師的信任感;最后,教師將所有學生納入同一線上平臺中,適時在其中分享有關德育活動的教育資源,并且引導學生發表自身看法與意見,以此實現雙向的溝通與交流。由此可見,教師構建溝通渠道,有助于及時把握學生的動態,為學生的困難解決以及情緒宣泄創設了有效的通道,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創設主題活動,提高教育活力
開展教育活動是不同于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其具有多樣的形式,可以引導學生感知教育進程的樂趣,從而產生主動參與的意識與熱情。為此,教師應結合德育內容針對創設主題活動,例如:教師開展“誠信教育活動”,首先,教師搜尋并播放國家的誠信道德模范的事跡的視頻資源,引導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初步感受誠信這一品質的重要性,并且視頻形式具有動態性,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師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要求學生五人為一組,結合其對視頻的理解以及其過去的經歷或見聞,圍繞“誠信”這一主題發表看法,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可深化對于誠信這一品質的理解與感悟,自主感知其價值;最后,教師舉辦誠信主題的演講活動,邀請三至五名學生上臺發言,豐富了教育活動的內容與形式。由此可見,教師創設主題活動,并且以多樣的內容及形式為填充,切實提高了德育進程的活力,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促使其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感知優秀道德品質的重要意義。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升行為能力
德育活動的構建不應僅僅局限于理論與方法的講解這一過程,而應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或實踐活動中具體感知其價值,從而反向推動其道德觀念的培養。為此,教師應創設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行為能力,例如:教師結合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教學,首先,教師結合社區這一資源,與其管理者共同構建“環境清理”活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與領導下,自由分組后進入小區中,協助社區內的管理者共同進行垃圾、墻面以及綠地的清理,以此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知到創造社會價值的滿足感,從而推進其形成正確的勞動觀與價值觀;其次,教師與歷史博物館聯系,共同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教師按照班級帶領學生前往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為學生配備解說人員,引導學生在觀看與傾聽中感知建設偉大中國的不易,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從而促使其主動擔負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由此可見,教師創設多樣的實踐活動,將教育陣地轉至實際場景中,有助于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情景下提升行為能力,樹立正確意識。
總而言之,中職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主要構成,強調在學生進入社會前培養其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并且班主任是引領學生全面發展與核心素養提升進程的組織者與管理者。與此同時,開展德育活動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要求在教學體系中的落實,其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與價值觀念體系意義重大。為此,教師應重視中職教育的價值,認識到德育活動的必要性,制定符合學生發展要求的教學策略,持續提高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楊貴英.淺談新時代背景下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措施[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44):2.
[2]肖烈.加強新形勢下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