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祥
摘要:思辨能力是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對相關問題、現象等展開深層次思考,準確地辨別假惡丑、真善美,積極傳承良好品質的一項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增強,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有助于優化教學效率,為學生綜合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基于此,本文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視角出發,重點研究了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思辨能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當學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時,就能夠從不同角度出發,對有關道德與法治的問題展開探索、分析與認知,掌握一些思辨的技巧,進而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讓學生面臨道德沖突能夠展開自主思考,快速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與選擇。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重視學生這一能力的培養,持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學校與教師的教學重心逐漸發生轉移,越來越關注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發展,不再是過分關注學生學習成績。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思辨能力是一項適應社會的必備能力,可以更好地輔助學生鎮定自若地解決各種社會問題,養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不斷拓展其自身的思維,有助于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由此可見,通過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發展。
(二)有助于改善教學低效的現狀
縱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情況發現,仍然有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過分關注知識的講解,不僅教學內容比較單一,而且教學方式也有待豐富與創新,很容易引發學生厭學情緒。處于這種教學模式中,雖然教師付出了大量精力,但是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無聊,制約了整體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有必要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擴充教學容量,使教學過程不斷完善,從根本上改變教學低效的現狀。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密切聯系生活,為學生提供思考平臺
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與生活存在著很強的關聯性,教材中的知識不僅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被應用到生活中。因此,要想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教師需要從實際生活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入與之相關的生活素材,提高學生思考與辨析的積極性。以多樣、豐富的生活素材為媒介,有助于消除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陌生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保持主動性,加強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力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便將來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例如,在教學“讀懂彼此的心”時,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實際生活,展開課前調查活動,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探討與思考提供生活素材。如小麗完成作業后準備玩會手機,媽媽看到之后指責小麗每天就知道玩手機;小張利用周末時間想與好朋友外出旅行,但是媽媽堅決反對……引導學生對素材中家長的想法進行分析,并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分享自己遇到的類似的事情,并闡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將課程內容與生活之間建立起聯系,為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條件,有助于學生良好生活觀的樹立,從而不斷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二)打造趣味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天真爛漫、活潑好動是其個性的代名詞,對于單調無聊的教學模式難以提起興趣,甚至會逐漸消磨掉學習興趣。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模式,盡可能添加更多趣味性的內容,提高課堂氛圍的活躍度,讓學生意識到這門課程的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同時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為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更好地實現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在構建趣味課堂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善于提高語言的藝術性,借助于充滿趣味的話語,致力于學生興趣的激發,與學生建立友好的關系。其次,創設趣味情境,亦或者是組織趣味游戲,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展開學習。
例如,在教學“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為了打造趣味課堂,教師可以先借助于多媒體,展示出紅綠燈場景的圖片,并組織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活動中,對馬路上不同的人物進行扮演,包括行人、非機動車司機、機動車司機。在角色扮演情境中,部分人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部分人選擇違背交通規則。角色扮演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思考與辨析,對這一情境中不同人物的行為進行客觀評價,并說一說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處于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一改單調無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置身于有趣的課堂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實踐育人,增強學生獲得感
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需要學生養成勤于、善于思考學習內容的習慣,改變固定的慣性思維模式,從而更好地吸收與內化知識。同時,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難以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還需要利用好第二課堂,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對相關行為與現象進行思考,在實踐中獲得更深刻的體驗,深層次地理解知識,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這些事我來做”為例,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實踐作業,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畫有勞動之花的紙,花一共有七朵花瓣,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每天幫助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完成一個任務之后將一朵花瓣涂上顏色,一周過后,看哪位學生的花朵最美麗,獲勝者將被授予家務小明星的稱號。通過學生積極參加家務勞動,可以在家庭實踐中感受家長的辛苦和不易,更有利于培育學生家庭責任心,使學生獲得深刻的體會。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思辨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高效地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必備能力,還是學生高質量生活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密切聯系生活、打造趣味課堂、注重實踐育人等方面入手,致力于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運用辯論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探索[J].求知導刊,2021(47):85-87.DOI:10.14161/j.cnki.qzdk.2021.47.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