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妮
摘要:2021年11月,教育部印發《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明確指出,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學課程教材。2022年2月,教育部發布了2022年工作要點,提出應加快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全面推動學校思政課建設。小學是培養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階段,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在此階段更適合采用全學科綜合性滲透育人的方式。本文主要從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入手,以《道德與法治》課堂作為推動力,探討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打破學科壁壘,融合育人,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
關鍵詞:心理健康;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到提出“五項管理”,從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制度保障、課程建設、師資配備等方面推進學校心理課程建設。雖然國家已經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就目前四川省各中小學實際情況來看,教師人手緊張,難以安排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大多為其他學科兼職,此情況下,作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我認為可以打破學科壁壘,將心理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綜合性教學,通過滲透育人和綜合育人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
一、轉變觀念,了解學生心理
社會在進步,人類在進步,教育改革創新,整體教育環境發生了改變,在此基礎上展開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應掌握時代發展的大方向,做好思想準備,做好教育突破工作,轉變觀念,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打造好的學習環境。從這些努力上使得學生真正的在心里接受教師,并在課堂學習中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加投入地參與到各個學習環節中,為未來全方面的發展做好準備。除此之外,教師針對班級中那些問題學生應重點關注,問題學生存在的原因千姿百態,作為教師一直以來都會因為問題學生而多出大量的工作。而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小學教師,更應當利用自身專業關注與關愛,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進行積極的引導,單獨進行談話,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完成對他們個人成長的積極指引。
二、突出學生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時期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是非常弱的,但卻充滿了可能性,在這種心理特征的影響下,導致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性格的發展沒有定型,教師的影響十分關鍵。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上確實主動權,越來越被動的學習環境,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想開展有效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學會從心理健康的教育入手,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積極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聯系生活實踐,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展開相應的課程講解時,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的需求,例如布置家庭作業,通過看報紙、看新聞、閱覽相關網頁的方式,增大學生的閱讀量,了解時事政治,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為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作出正面且積極的引導,特別要注重紙質閱讀。除此之外,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要想在課程中將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的融合,其中并發揮出與眾不同的作用與效果,應選擇孩子們感興趣的領域,如設置小型情景活動,自由發揮展開討論等,幫助學生實現個人能力的提高。
三、打造體驗型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教學方式的轉變運用體驗教學法,能夠帶領學生深入到課本中,成為課本的主人公,以主人公的角度產生不同的體驗。例如,在為學生們講解《我是獨特的》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從自身出發,向學生們簡單地介紹自己,并闡述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地方。隨后向學生發下小卡片,讓他們在卡片上寫出自己的特點,但不寫自己的名字,放入一個箱子中,通過隨機抽取的方式,閱讀學生寫出的特點,并讓其他同學猜一猜這位學生的名字。這種形式的課堂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優點,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學生更好的發展與成長。
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力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應充分發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各學科教師應該主動自覺地將其融入教學目標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性育人,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的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讓其成為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最為密切的學科,希望廣大道德與法治教師能沖破傳統教學觀念,了解學生的需求,結合實際確定綜合性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實現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但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融合需要教師、學校、家庭多方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胡鳳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探[J].考試周刊,2020(93):93-94.
[2] 馬煜.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課程教學與管理云論壇(重慶分會場)論文集[C],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