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
摘要:本文從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忽略學生的問題意識,無視學生的思維養成,無從提升學生剖析力為研究載體,通過撥發問之弦,奏激昂之樂;調思維之律,譜創新之曲;汲智慧之源,享生活之美三個方面結合筆者自身教育教學來闡述培在《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問題意識,思維發展,美好生活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自2016年9月起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正式更名為《道德與法治)》,但其在“生活”中涵養其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根本主旨是不變的,所以繼續沿用《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是為了讓孩子們在回望生活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善于思考,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而準備的,然而在平時的課堂教育教學中,存在著“飽受傳統師威制約——忽略學生的問題意識,解讀教材理念滯后——無視學生的思維養成,關注熱點存有偏執——無從提升學生剖析力”的問題。
一、撥發問之弦,奏激昂之樂
1.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問題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不斷完善和提高認知的過程。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能夠做到獨自解決問題。在很多時候,應試教育下,學生只懂得聽老師來講課,老師灌輸什么就學習什么,忘記了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導致了很多學生不懂得提出問題,也不敢提出自己的問題,其實并不是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多數情況下在可上的緊張學習氛圍,讓學生不好意思去提出自己的問題,慢慢地也就聽之任之了。
如,一些小學生有問題,也提出過問題,但是老師在課堂上,并沒有得到重視,沒有接受提問,這個時候不僅僅是對提問題的同學一個打擊,也是對其他想提問的學生的打擊,大家覺得提問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久而久之,在有問題的時候,學生也不會選擇問出來。這樣小學生的好奇心就被壓制。在以往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設置中因為課時有限的原因,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十分緊張,給學生留有提問的時間可能就沒有了。因此由于上面幾點原因,我們發現創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學習環境很重要,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很重要,思維模式的形成很重要。
2.創設良好情景,挑戰發問深度
美國教育家德加默曾提出著名的論斷:“問得好,即教得好。” 他認為,提問是最能夠表現教學精致藝術的方法。教育心理學也表明,類似于記憶型、判斷式、填空式問題,很難激活學生的認知沖突,點燃學生求知的“導火索”。因此在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出發,設計“陌生”的問題,給學生設置認知上的障礙,誘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讓他們在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中形成主動探索問題的動力。
3.豐富積極評價,提升發問技巧
問題意識的培養建立在學生一定知識積淀的基礎上。學生畢竟知識面窄,能力欠缺,提問并非易事。教師應幫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了解其教育的功能,從各個方面幫學生學會提問。
二、調思維之律,譜創新之曲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諸多要素中,教材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方面為課堂教學提供依據和參考,另一方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法指導。然而,在教學中,不少教師唯教材之馬首是瞻,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學生學法的指導,跟著教材亦步亦趨,與其說是在教學生,不如說是在“教”教材。
筆者認為,不斷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就要從個性化使用教材做起。只有靈活使用教材,以發展學生思維為己任,才能落實拓寬學生思維能力教學的理念,實現教學共生創新的精彩課堂。
1. 讀懂文本,契合教材的新動向
《道德與法治》課程將兒童生活視為寶貴的課程資源,強調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中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東西、南北的生活習慣、風俗人情等都有著較大的差異,作為統編教材只能以普遍共性的現象為基礎來設計和編排內容,教材中的學習活動只能是方向性的引導,或僅僅是一個供教學參考的藍本,不可能顧及到各地區、各學校、各班級的具體情況。盡管少數課文也兼顧到了地區和民族的差異,如一上《上學路上》中的“山區的孩子走路上學”“老師背學生過河”、一下《家人的愛》中“爸爸寄來的包裹”等,但這些體現貧困山區孩子上學方式和留守兒童生活的內容不具有普遍性,僅僅是教材為教學活動所預留的入口而已,不能一概作為教學內容的全部。
2. 活用素材,體驗教材的新理念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整體設計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的。教材圖文并舉的特點,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讀教材文字,或是看圖說話,而是要引導學生根據文字的提示,去思考圖片告訴我們哪些信息,想象圖片背后更廣闊的與學生相關的生活場景,啟發和引導學生運用其自身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教材為教學提供的素材是非常豐富的,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活用素材,將系統化的靜態知識,通過創造性設計,變為動態的課堂呈現。
三、汲智慧之源,享生活之美
1.拓寬多元教育,凸顯實踐智慧的獲得
隨著心理年齡增長與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學生會逐步擴充自我的感性意識與理性認知,而生活實踐中充溢著發展因子與啟蒙契機。如果學生能夠在諸多日常事件中進行理解、選擇與評價,并對自我與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將有助于其形成自我的道德體系。
2. 豐富童趣呈現,陶冶美好生活的體悟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初步了解自然,愛護動植物,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小學低年段法治教學的要求之一。統編《道德與法治》在一年級下冊增設了“我和大自然”主題單元。學生在自然環境中才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在“初步了解自然,愛護動植物”這一教學內容安排上,教材使用淺顯的語言,豐富的圖片事例和活動場景牽引學生走進大自然。我們可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為兒童提供實踐機會此類教學應走出課堂,通過參觀、實踐等方式,帶領兒童充分接觸大自然,體驗在大自然中活動的樂趣,感受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從而產生對大自然感恩的情懷。由此,讓兒童逐漸形成保護周圍環境的意識,積極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總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事關建設創新型國家,道德與法治課堂必須立即行動起來,道德與法治教師必當更新觀念,勇于擔當,緊跟課改步伐,以教師的擔當作出應有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新教材 新旅程——“道德與法治”教學新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