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世邦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規避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優化,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中,筆者基于自身教學實踐經驗,以具體的課例呈現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學導入、案例滲透、教學互動的方式,為一線道德與法治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改;教學對策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重要的課程,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道德與法治教育,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促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合格公民。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思考:如何通過教學的改革創新,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最大化的目標?如今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依然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教學改革創新的力度不足,導致“照本宣科”依然成為普遍的教育方式。為了促使教學的改革創新,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優化課堂導入,創新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中,筆者將立足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截取部分教學片段,分享經驗,供大家參考。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例
本部分,筆者以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進行課例分析。深入解讀課本我們不難發現:五年級上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依然以“生活性”為主,即每個教學話題、教學內容等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如第一單元以“面向成長中的新問題”為主題,涵蓋了《自主選擇課余生活》、《學會溝通交流》、《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以上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教學內容的設計,也是為了解決學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提高學生生活的各項能力。
以下,筆者截取《學會溝通交流》教學片斷作為分享,以供參考:
《學會溝通交流》這個話題于任何一個人而言都格外重要,對進入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尤為重要。我們知道,小學高年級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有青春期的跡象,很多學生會存在自我、叛逆的性格特點。《學會溝通交流》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懂得接受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進而懂得“換位思考”。為了能讓學生“換位思考”,筆者在開展教學時,通過優化課堂導入,融入教學案例,開展課堂討論等教學方式,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換位思考”的意義。
第一環節:課堂導入。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就一堂課而言,導入便是這個“開端”,導入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學效果。在《學會溝通交流》第一課時的課堂導入中,筆者采取了“游戲導入法”:撕紙游戲。游戲很簡單:課堂伊始,教師給每個學生一張同樣圖案的紙,然后讓學生閉眼,聽老師的指令撕紙。撕到一定程度之后,讓學生睜眼,然后看看彼此手中的紙。學生會發現:每個人撕紙的結果各不相同。針對這個結果,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同樣的指令,同樣的紙,為什么結果大相徑庭?
第二環節:融入案例,開展課堂討論。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如何換位思考。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融入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的方式,引申到教學內容。案例名稱為“拔河事件”,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展示。案例簡述如下:一場拔河比賽,A班輸掉了。老師走進教室,聽見了幾位同學關于輸掉拔河比賽的議論:同學一:明明我們班已經快拔過線了,但裁判總是不吹哨,是因為裁判不公平導致我們班輸了!同學二:我們班同學在最后一刻太不能堅持了,如果再堅持一下我們可能會贏;同學三:明明就是我們力量不如人家,如果力量比比人強,怎么會輸呢?案例展示結束之后,筆者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同樣的一個事實,同樣的一個結果,為什么不同的同學看法如此不一致?”待學生交流討論結束之后,筆者這才總結、升華,引入正題講解。
第三個環節:結合課本案例,深化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認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筆者除了結合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也格外強化理論知識的講解。因此,在開展課堂討論之后,筆者會緊密結合課本教材案例,強化理論引導,用專業化的理論知識武裝學生的頭腦。如本節課中,學生需要充分把握的理論知識點為“換位三部曲”,學生要充分把握換位三部曲的內容,步驟,同時還要科學應用于生活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統一。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例亮點分析
以上,筆者僅截取了少部分教學片斷。基于篇幅限制,筆者不再一一贅述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環節。本部分,筆者將簡要總結自己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亮點:
1、強化課堂導入
很多教師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常常忽視課堂導入。筆者在教學中,歷來重視課堂導入,力求通過富有趣味性的導入方式,達到“激趣”的教育目標。《學會溝通交流》教學中,筆者采取了游戲導入法,除了游戲導入,筆者還運用故事導入、情境導入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重視案例教學與課堂討論
筆者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之所以重視案例教學與課堂討論,主要因素如下:一方面,案例有助于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通俗易懂化,通過案例推導結論,能夠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直觀的案例,遠比抽象的理論知識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課堂討論,不僅充分強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如批判性思維等,讓學生在面對一個問題時,能夠多元思考,提高學習效率。
3、重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整合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不僅優化了教學內容,更是豐富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形式,是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創新的得力手段。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門學科,作為教師,要轉變應試化的教育思想,強化教學改革創新,通過“德”與“法”的教育,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勤學.道德與法治課需注重體驗式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0):8.
基金項目:貴州省金沙縣教育科學課題《新時代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培植家國情懷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JSKT202147,項目主持人:蔣敏)